一、充分認識留守兒童,關注留守兒童
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嚴重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臨時監護人責任不明確。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其他親朋好友,都將其臨時監護責任理解為讓孩子們吃飽穿暖,不出事。重養輕教,重身體、輕心理,忽視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二是臨時監護人教育精力不夠。大多數留守兒童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為監護,監護職責淺層化。三是臨時監護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別是祖輩教育孩子由於觀念和方法滯後,存在明顯嬌生慣養、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傾向。同時,這些祖輩多是文化素質較低的老年人,他們當中大部分是文盲,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和對孩子進行法制、安全、衛生教育,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四是單親教育對孩子成長不利。父母一方外出打工造成“父親教育缺失”或“母親教育缺失”。如父親外出的孩子表現出膽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樣自信刻苦;母親外出的孩子表現出不細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樣善良、有愛心,有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五是精神關愛明顯缺乏。由於父母外出,有的幾年不歸,留守孩子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他們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不少人被親情的渴望長期困擾。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了孩子與他人的社會交往,導致孩子缺乏對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現性格缺陷。
“留守兒童群體所存在的問題如學習表現不佳、性格和行為等明顯偏差等不能完全歸咎於有關兒童群體的留守狀態,非留守兒童群體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陸士楨分析說。但他認為,父母外出務工所形成的子女留守狀態催化或加重了有關兒童群體原先處於萌芽階段的各種問題。面對流動人口非常流動時期,學校應及時轉移德育工作重點,把德育工作重點放在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教育上,同時帶動起非留守兒童的教育。
二、建立健全制度,提供保障機制
1、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備查制度。學校要對在校留守兒童進行全面登記,瞭解和掌握本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以利於對留守兒童開展有針對性的管理和教育。
2、建立留守兒童監護人聯絡制度。學校(年級)應每季度召開(聯絡)一次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會議,通報留守兒童在校學習、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況,提出留守兒童管理教育的針對性建議。班主任每學期要對全班每位留守兒童進行一次以上家訪,瞭解指導監護人開展正確的家庭教育。學校要開通“幫扶熱線”,暢通家校聯絡渠道。
4、建立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制度。要透過師生之間一對一、學生之間一對一等多種形式,與留守兒童結成學習、生活幫扶對子,使留守兒童得到學習、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關懷和幫助。
5、建立留守兒童溝通交流制度。要將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透過組織開展多種學生喜聞樂見又積極參與的少先隊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文體活動等,為留守兒童增進與同齡人的交流溝通、師生間的關愛互動、社會環境人際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諧的情感交流平臺。
三、納入寄宿制管理,加設一層保護
一些調查結果表明,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其實更加弱勢——對父母有天生依賴的孩子們缺少關愛,缺乏交流,不論從生活狀態還是從心理狀態看,他們都經歷著一種雙重的衝突。因此,我們要提高認識,落實專人負責,落實保障措施,切實關心農村留守兒童,把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列入學校常規,選拔富有愛心和耐心的教師負責寄宿生管理工作。除了建設好寄宿制學校,還應為留守兒童建立活動中心,給他們以“家”的溫暖。把留守兒童動員到活動中心來,學校儘可能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淡化留守兒童的孤獨情緒。在專門的活動中心裡,配備電腦室、棋藝室、圖書室等設施,利用週末等空閒時間,安排專門教師扮成“臨時父親”或“臨時母親”,營造家庭氛圍。
四、建設小班化教育,強化班主任工作
在義務教育階段,父母和教師是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社會化他人”。在通常情況下,在這兩個人中,誰跟他關係密切、誰更使他信賴,誰的影響就大。當父母與兒童之間產生隔閡或較為疏遠時,教師的影響相對來說就大。同時,對於小學生來說,依戀性情感還是他們基本的需要之一。他們早期的親子依戀、師生依戀等會影響其以後的人際關係。父母長期外出,父母對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父母的權威性基本上失去了其本原性意義,從而外在地加強了教師這一影響權威對孩子的影響。所以,留守兒童對教師親密程度較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把對父母的情感依賴與需求、對權威的認同向教師轉移,並且重疊於教師,特別是向班主任轉移。而有的學校五六十人,多至七八十人的大班額教育,教師在教學上的事務都忙不過來,哪還顧得上學生的思想品德上的事呢?大多是出了事才解決。建設小班化教育,教師能勻出精力進行個別教育、班集體建設、情感交流等人文管理。學校應選派管理能力強、責任心強的教師擔任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應計入教師工作量,並在教師績效上、評優、評先、評職稱上予以傾斜照顧,激發班主任工作熱情。
一、充分認識留守兒童,關注留守兒童
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嚴重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臨時監護人責任不明確。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其他親朋好友,都將其臨時監護責任理解為讓孩子們吃飽穿暖,不出事。重養輕教,重身體、輕心理,忽視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二是臨時監護人教育精力不夠。大多數留守兒童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為監護,監護職責淺層化。三是臨時監護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別是祖輩教育孩子由於觀念和方法滯後,存在明顯嬌生慣養、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傾向。同時,這些祖輩多是文化素質較低的老年人,他們當中大部分是文盲,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和對孩子進行法制、安全、衛生教育,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四是單親教育對孩子成長不利。父母一方外出打工造成“父親教育缺失”或“母親教育缺失”。如父親外出的孩子表現出膽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樣自信刻苦;母親外出的孩子表現出不細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樣善良、有愛心,有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五是精神關愛明顯缺乏。由於父母外出,有的幾年不歸,留守孩子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他們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不少人被親情的渴望長期困擾。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了孩子與他人的社會交往,導致孩子缺乏對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現性格缺陷。
“留守兒童群體所存在的問題如學習表現不佳、性格和行為等明顯偏差等不能完全歸咎於有關兒童群體的留守狀態,非留守兒童群體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陸士楨分析說。但他認為,父母外出務工所形成的子女留守狀態催化或加重了有關兒童群體原先處於萌芽階段的各種問題。面對流動人口非常流動時期,學校應及時轉移德育工作重點,把德育工作重點放在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教育上,同時帶動起非留守兒童的教育。
二、建立健全制度,提供保障機制
1、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備查制度。學校要對在校留守兒童進行全面登記,瞭解和掌握本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以利於對留守兒童開展有針對性的管理和教育。
2、建立留守兒童監護人聯絡制度。學校(年級)應每季度召開(聯絡)一次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會議,通報留守兒童在校學習、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況,提出留守兒童管理教育的針對性建議。班主任每學期要對全班每位留守兒童進行一次以上家訪,瞭解指導監護人開展正確的家庭教育。學校要開通“幫扶熱線”,暢通家校聯絡渠道。
4、建立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制度。要透過師生之間一對一、學生之間一對一等多種形式,與留守兒童結成學習、生活幫扶對子,使留守兒童得到學習、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關懷和幫助。
5、建立留守兒童溝通交流制度。要將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透過組織開展多種學生喜聞樂見又積極參與的少先隊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文體活動等,為留守兒童增進與同齡人的交流溝通、師生間的關愛互動、社會環境人際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諧的情感交流平臺。
三、納入寄宿制管理,加設一層保護
一些調查結果表明,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其實更加弱勢——對父母有天生依賴的孩子們缺少關愛,缺乏交流,不論從生活狀態還是從心理狀態看,他們都經歷著一種雙重的衝突。因此,我們要提高認識,落實專人負責,落實保障措施,切實關心農村留守兒童,把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列入學校常規,選拔富有愛心和耐心的教師負責寄宿生管理工作。除了建設好寄宿制學校,還應為留守兒童建立活動中心,給他們以“家”的溫暖。把留守兒童動員到活動中心來,學校儘可能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淡化留守兒童的孤獨情緒。在專門的活動中心裡,配備電腦室、棋藝室、圖書室等設施,利用週末等空閒時間,安排專門教師扮成“臨時父親”或“臨時母親”,營造家庭氛圍。
四、建設小班化教育,強化班主任工作
在義務教育階段,父母和教師是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社會化他人”。在通常情況下,在這兩個人中,誰跟他關係密切、誰更使他信賴,誰的影響就大。當父母與兒童之間產生隔閡或較為疏遠時,教師的影響相對來說就大。同時,對於小學生來說,依戀性情感還是他們基本的需要之一。他們早期的親子依戀、師生依戀等會影響其以後的人際關係。父母長期外出,父母對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父母的權威性基本上失去了其本原性意義,從而外在地加強了教師這一影響權威對孩子的影響。所以,留守兒童對教師親密程度較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把對父母的情感依賴與需求、對權威的認同向教師轉移,並且重疊於教師,特別是向班主任轉移。而有的學校五六十人,多至七八十人的大班額教育,教師在教學上的事務都忙不過來,哪還顧得上學生的思想品德上的事呢?大多是出了事才解決。建設小班化教育,教師能勻出精力進行個別教育、班集體建設、情感交流等人文管理。學校應選派管理能力強、責任心強的教師擔任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應計入教師工作量,並在教師績效上、評優、評先、評職稱上予以傾斜照顧,激發班主任工作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