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稷下學宮426
-
2 # 律水青山
關於結婚後買的房子是不是夫妻共同財產?是要分情況進行分析的。
1、如果房子是夫妻透過倆人的共同財產進行購買的,則屬於夫妻共同財產,無論是誰出的錢多與錢少,包括無論是否登記在一人名下。如果離婚時則需要舉證房子的購買時間是在婚後,包括雙方出資的情況。
2、結婚後買的房子是由一方父母出資的,當時他們沒有明確表示房子只是對自己子女的贈予,則視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是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3、結婚後購買的房子是由一方父母出資的,並且該不動產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視為只對自己一方子女的贈予,則該不動產為出資人子女的個人財產。
4、結婚後購買的房子是由夫妻雙方父母共同出資,不動產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視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出資份額按份共有,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
3 # 韋喜律師
婚後購房,如果用的是夫妻共同財產,或者用的一方婚前個人財產,但是寫了兩個人的名字,都是夫妻共同財產,離婚時一人一半
-
4 # 白雲21177
如婚前財產再婚增加名房證依夫妻關係增加名拿著協議去辦增加名為什麼會變贈與?法律把增變贈依據沒有隻是套上去贈與要用叄仟多增加用一百元差叄佰倍法律問自己這是怎麼回事一百元能分一半財產那一半應是伍拾元整對不對法律是誰寫的?腦孑有病連增和贈都不會區別丶兩字、用字典好好解釋文盲:√一
解決夫妻財產問題權威分析。
夫妻財產由夫妻財產製來調整,規範,夫妻財產製又叫婚姻財產製,是關於夫妻婚前和婚後所有財產處理的問題,它涉及所有財產的歸屬,管理,使用,收益,以及日常家庭費用的的開支,債務的清償,夫妻關係終止時財產的清算和分割等法律制度。
按夫妻財產製度的劃分,可以劃分為兩大種類:
1: 法定財產製。它指在夫妻婚前或婚後均未就夫妻財產關係作出約定,或所作出約定無效時,依據法律適用夫妻共同財產。
2: 約定財產製。指法律允許婚姻當事人以約定的方式確定使用的夫妻財產製形式的法律制度,是相對於法定財產製而言的,約定財產製具有優先於法定財產製適用的效力,只有在無約定或約定無效時才適用法定財產製。
中國《婚姻法》規定,夫妻共同財產是指夫妻雙方或一方在婚姻存續期間所得,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夫妻另有約定外,歸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在婚姻存續期間屬於夫妻共同財產有下列情形:
一: 工資,獎金。“工資,獎金”泛指工資性收入,除基本工資外,還有各種形式的補貼、獎金、福利、年薪、股份期權等收入。
二: 生產、經營的收益。既包括生產勞動收入,也包括工業、服務業、資訊業,投資公司、企業經營等行業的生產、經營收益。
三: 智慧財產權的收益。指民事主體對其創造性的智力勞動成果依法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它既是一種財產權,也是一種人身權,婚後夫妻一方取得的智慧財產權權利本身歸一方專有,但由其取得的經濟效益,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四: 因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因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一般歸夫妻共同所有,但在遺囑或贈與合同中指明歸一方的財產則應歸該方個人所有的除外,這樣做是為了尊重遺囑人和贈與人的意願,尊重其財產的處分權。
五: 其他共同所有的財產。如:一方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收益;男女雙方實際取得或者應當取得的住房補貼,住房公積金;男女雙方實際取得或者應當取得的養老保險金,破產安置補償費等。
結婚後買的房子不一定都是夫妻共同財產,根據《婚姻法》第22條的規定,當事人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的個人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當事人結婚後,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但明確表示贈與一方的除外,所以結婚後買的房子是否屬於夫妻共同財產,這就要看具體情況而定了,一般來說,婚後夫妻財產都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只是有些特殊情況屬於個人財產除外,如:
1.一方的婚前財產。2.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3.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悽一方的財產。4.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5.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這些特殊情形,為夫妻一方的財產,主要是出於考慮到,公民的財產所有權,不應與他人締結婚姻關係而喪失其繼續生存的必要,法律上保護其最基本生存發展權,這也是體現了法律的人文關懷。
結婚後,產權登記為夫妻雙方名字是夫妻共同財產,但如果是隻有一方登記產權的,那就不一定是夫妻共同財產了,有可能就轉變成個人所有財產權,如果買房子是老公出的錢多,離婚時是否屬於共同財產,還要具體分析當時購買房子的情況,雖然老公出的錢多,但是在婚姻存續期間,老公出的錢很有可能是夫妻共同的財產所有權,用夫妻共同財產所購買的房子,即使離婚也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只要老公沒有明確約定其他的情形,在婚姻存續期間所購買的房子,都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當然,離婚時,要是分割夫妻共同財產,就要提前注意收集證據,能夠證明房子是在婚姻存續期間購買的,用夫妻共同財產來買的,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重視證據,如此,方能運用法律保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