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對知錯學物理
-
2 # 千辰澯海天文宇客
2013年,工程師Kevin Gill還原了火星的地貌,驚訝的發現,火星幾乎是第二個地球。表面上有大量的海洋,山川和沙漠。但是他說他是出於興趣才還原火星的復原圖,科學性並不強,只是藉此來引起人們對火星的興趣。
火星是太陽系中按順序排的第四顆行星,是八大行星之一,屬於類地行星。公轉一週的時間是地球公轉一週的兩倍,自轉軸傾角與自轉週期與地球相近。中國的果然把火星稱為“熒惑星”。古代的西方稱為“戰神馬爾斯星。”
火星上大部分是沙漠。即使有少量液態水但不穩定。我現在軌道為橢圓形,因此它表面的溫度受此影響,只有-55℃左右。火星上的大氣,有95.3%的二氧化碳,2.7%的氮氣,1.6%的氬氣,0.03%的水汽,0.15%的氧氣構成。火星上的大氣壓比地鐵上的1%還要小。
美國航天局NASA聲稱,如果火星上南極冠的冰全部融化,可以覆蓋整個火星,並且很有可能地下冰凍有大量的水。
-
3 # 新聖
其實火星和八大行星是我們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它們和我們的太陽一起誕生,年齡也一樣大,並不是第幾代星。起初我們的太陽系誕生時,九大行星和太陽都很小,可以稱它們星雲,當時我們太陽系星雲很熱,行星、衛星、太陽不但小而且它們之間的距離也小,顯得我們的太陽系很稠密一樣。別看它們小,九大行星自轉快,繞太陽公轉像賊一樣快。這樣的嬰兒太陽帶著嬰兒行星在年輕的銀河系來回穿梭找吃的,碰到比它們小的它們就吃掉,大的躲開。久而久之九大行星和我們的太陽都長大了,在長大的同時它們各自的距離也拉大了,那時地球比火星離太陽近,地球到處火山噴發,岩漿到處流,因為火星遠點,只被太陽燒紅了泥巴。久而久之,太陽系的各顆星星又長大了,太陽系的各星距離又拉大了,這時的地球的流淌的岩漿因為離太陽遠了冷固下來了,形成各種石山山脈,可是那時的地球離太陽的距離就像如今金星所處位置,雖然高山、盆地、高原、丘崚山、平原等等都形成了,還是沒生物生存,這對生物來說,溫度還是很高,白天氣溫三四百度。與此同時火星正處在今天的地球位置,不冷不熱。有海洋又有河流、小溪等,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都。那時火星的生太環境像今天地球一樣。又不知過了多少年太陽系的行星、衛星、太陽又長大許多,各星之間距離又拉大或膨脹遠了許多,火星溫度越來越低,萬物逐漸滅絕,而地球高溫越來越低,到了不冷不熱時,萬物,海洋都出現了,直到如令。
回覆列表
2017年,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根據科學家們復原的過程,在兩顆中子星合併前約100s時,它們相距約400km,繞二者連線上的某點每秒轉動12圈,將兩顆中子星都看作是質量均勻分佈的球體,由這些資料、萬有引力常量並利用牛頓力學知識,可以估算出這一時刻兩顆中子星()
A.質量之積 B.質量之和 C.速率之和 D.各自的自轉角速度
這道題並不難,根據雙星的知識能選出BC。但它描述了一個科學事實:人類已經探測到了雙中子星合併時的引力波。這跟我們的主題有什麼關係呢,且聽慢慢道來。
當你遙望絢麗多彩的繁星時,你可曾想到宇宙中的恆星竟有一半以上是雙星。雙星發生的機率遠遠高於人類產生雙胞胎的機率。我們的宇宙來自於大約137億年前的大爆炸,而我們的太陽的年齡才50多億年,那麼在近90億年的時間裡太陽到底是什麼,也就是太陽的前身第一代恆星是怎樣的?有沒有產生像地球、火星這樣的行星?根據目前科學家的研究,宇宙起初不會產生像地球、火星這樣的岩石行星,因為這些行星是由碳、氧、矽、鐵等元素組成,但宇宙誕生前只有氫、氦等輕元素,不會馬上形成岩石行星。
那麼,這些重元素是怎樣形成的呢?科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形成之前,必然還有前代恆星誕生演化並消亡的過程。第一代恆星透過聚變反應制造了這些重元素。科學家在模擬第一代恆星的形成過程發現,高速旋轉的氣體雲團中大量的氫分子輻射效率比氫原子更高,這樣就加速了大爆炸後氣體雲團的冷卻,很容易分裂成兩塊雲團。也就是第一代恆星很可能是兩個恆星構成的雙星。直接觀察不可能,那有沒有證據呢?
我們知道提到大質量恆星,就不得不提到引力波。按照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引力實際上是時空的扭曲,當這種扭曲像水面的漣漪傳播出去時,就形成了引力波。理論上講只要物體運動,就會發出引力波,就像電荷運動發出電磁波一樣。但是引力波的強度不如電磁波,這樣只有大質量天體運動發出的引力波才可能被人們發現。這不,2017年,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這就證實了第一代恆星是雙星的假設。
接下來,我們繼續推演太陽如何形成。兩顆大質量恆星互相圍繞著旋轉,不斷髮出引力波,也不斷帶走轉動的能量,它們越來越近,最終合併在一起,產生了一次引力波大爆發。合併成的恆星就是我們早期的太陽。
透過上面的推演,我們知道火星在上一代太陽系中還沒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