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隹谷
-
2 # 雲雪書畫
先放著,過一段時間,或者過幾年再回頭看一看,瑕疵可能不是主要問題了,棄之不可惜了。如果還是捨不得扔掉,說明這些年你沒有提高。
-
3 # 張勁逸
好不容易寫了一幅書法作品,最後卻發現有瑕疵,棄之可惜,怎麼處理好?
你說的情況,是書法過程中常有的事,專業術語叫“誤墨”,還有叫“賊毫”。更有甚者,就是”錯別字“。
”人非聖賢。豈能無錯“。筆非書聖。豈能不誤?任何人都有可能在創作過程中,出現失誤,有點瑕疵。特別是作品寫了一大半,到了後半段。出現這種筆誤。真是讓人十分惋惜,扔了不捨,不扔又如鯁在喉,糾結得不得了。
其實何止我們。就是自古以來的大畫家,書法家,也一樣常有這種情況,所以,看看他們處理的技巧方法,對於我們會有很大啟發。
三國時期的孫權,曾請當時著名畫家曹不興畫屏風,畫到最後,不慎將一點墨灑到絹帛上,十分惹眼。這時,曹不興也沒吱聲,急中生智,不慌不忙將墨點畫成了只蒼蠅。孫權觀畫,誤以為是真蒼蠅,用手驅趕,蒼蠅不去,湊近一看,原來是畫中之物,大為讚歎,擊掌叫好。傳為美談。這事流傳甚廣,過了若干年,之後的東晉王羲之聽到後。也是頗有感慨,專門賦詩一首:”屏風誤點惑孫權,團扇帛屛輕內史“。
為何書聖王羲之如此看重,還賦詩一首。想來也是同道高人,偷著樂了一把,因為也經常遇到此類事情,所以就佩服之至,才有這樣的讚賞。此話當真?
書聖難道真的也會”誤筆“?一樣的,書聖書寫時也會開小差,有小瑕疵,就拿他最著名的《蘭亭集序》來說事吧。都說大王書寫技巧之高,幾十個”之“字不帶重複的,其中左下角這個”之“字,明顯是寫成”今“了之後,啥也不顧,強行糾錯改過來的筆誤。
外寄所託”改為“囙寄所託”,”囙“是”因“的異體字的修改
是(或者足)可悲也”不但改為“悲夫”,乾脆上面就塗個黑鴉,你又奈何?
王羲之寫的興之所至,開始是“一攬昔人興感之由”,字斟句酌再三後在“一”上多添幾筆,改成了“每”,變為“每攬昔人興感之由”。而且”痛“字也有疊加覆蓋的改動。
從哪看出來修改痕跡?仔細看不難分辨,濃淡不同的墨色保留了“每”的修改痕跡,而且由於字型較扁的“一”改成了字型較長的“每”,所以“每”與“哉”“攬”二字的間距明顯變小。我們看下面這幅圖會更清楚:
還有下面天下第二行書,顏魯公的《祭侄稿》,悲憤痛惜之情,溢於字裡行間,多次塗改,圈點隔行即見。但絲毫不影響整幅作品的悲壯雄渾之氣韻。
讀到此處的你一定感悟到,書聖筆下這些數一數二的最優秀、最珍貴的法帖,尚且有“瑕疵”,還有錯別字,不但瑕不掩瑜,無損它本身的觀賞價值。而且使我們還能親眼目睹其書寫時的真實風采。更何況我們一般的書法愛好者,所以,出現了諸如此類的問題--”那都不是事“。重要地是我們如何學習他們急中生智,借勢巧妙的書寫方式,還有高超的技巧,化腐朽為神奇,讓作品”鯉魚跳龍門“,一躍而為錦上添花的佳作,是完全有可能的。
-
4 # 瑞瑞2201
好不容易寫了一副作品,可以說明兩點,第一你時間不是很充足,第二你有點懶。時間充足的書法家基本上一段時間就會創作一副作品。既然有瑕疵,那就重新寫吧。這個類似的問題已經回答了。
-
5 # 耕墨書畫
有瑕疵也不要緊,可以放在那裡過一段時間之後再對比現在寫的作品,和之前的作品,還可以發現其中自己的某些地方的進步和不足!
回覆列表
任何書法大家都有可能在某一筆寫不好的時候,何況是我們這些書法愛好者了。所以,如果在創作時出現些微瑕疵,可以區別不同情況加以修補或補救:
1、如果是一幅大的作品,字數較多,偶爾出現一、二筆筆法不到位的情況,而且基本不影響章法佈局,大可不要理睬。這樣不僅可以彰顯書法的原創性,而且一定程度的敗筆還能體現書法作品的率真和意趣。象王羲之這樣的大書法家,他的一些小楷作品常常有不盡人意之處,但通篇來看絕對不失為千古佳作。
2、如果是寫大字條幅之類,一般的敗筆容易影響效果,比如一些筆劃的轉折處不圓潤等情況,可以透過回筆或點補的方式予以補救,基本不會影響整體,所補筆之處也一般看不出痕跡。象當代啟功等大師級書法家,經常有補筆的情況。但補筆不等於描抹,尤其不可以大幅度回筆描畫,那樣就會使寫出來的字呆板,沒有生氣。
3、如果是寫錯了字,能夠透過在原字上改筆劃的方式糾正更好,如果不能糾正也只能將錯就錯了,一般不主張在原字上塗改。但一些長篇文字的作品,比如小楷作品,是允許有一定錯誤比例的,比如國展上就允許出現5個以下的錯字。
對於一些小楷類書法作品,人們往往用來欣賞書法的多,沒有多少人關注內容的正確與否,但一般的負責任的書家往往追求完美,覺得不改正過來就不舒服。我常用的做法是,在作品後邊加一段小跋文,說明錯誤之處,並予以糾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