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是個很乖的孩子,媽媽從小就開始培養她,讓她參加英語、詩歌、智力開發等興趣班,希望孩子自小打好學習基礎。併購買很多讀物,讓孩子在預定時間內看完,這些安排都比較順利的進行。上小學後,孩子的成績算中上水平。雖然媽媽操心很多,但還是覺得值得的。在孩子上了三年級後,媽媽開始感覺力不從心了。陳晨做作業時,不會主動去思考,她在書本上找不到答案,就會問媽媽。隨著學習的深入,有些比較靈活的題目,陳晨更無法應對。老師也主動找媽媽溝透過,叫媽媽平時要多帶領著孩子動腦筋,否則學習上容易走入盲區。對於這個問題,媽媽沒少責備陳晨,要求她動腦子,自己思考。但是,陳晨別的事情都會聽媽媽的,這個問題,卻做不到。苦惱的媽媽只好帶著孩子來進行心理諮詢。
在諮詢室裡,陳晨安靜地挨著媽媽坐下,媽媽抱怨說,陳晨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很差,而且沒有主見。比如穿衣吃飯、添置物品、參加活動等,都需要媽媽來決定。媽媽一方面覺得很累,一方面擔心她的學習,孩子無論日常生活還是學習上,都不愛動腦筋,這樣學習能力如何提高?媽媽急躁的抱怨和陳晨的安靜形成反差。我對陳晨說:“陳晨你好!聽說你看了很多書,你最喜歡看哪型別的書呢?”陳晨看了一眼媽媽,說:“我。。。不知道啊,你問媽媽吧。”媽媽說:“你這孩子,老師問你,你就說吧!”陳晨想了一下,說:“我喜歡看冒險小虎隊,木偶奇遇記。”媽媽馬上說:“哎呀,女孩子看這些有什麼用,都是你爸爸瞎買的,你應該多看科普世界、兒童畫報。”我換了個話題:“陳晨,快到中午了。樓下有一個大商城,你要不要到餐廳吃完午餐後去逛逛?還是想直接回家休息?”我看到陳晨的眼睛放光了,她說“好啊,我想去逛街!”然後扭頭看看媽媽。媽媽迴應說“不去了,外面的東西多沒營養,回家吃吧。天氣太熱,逛街多辛苦啊。”
我問媽媽:“我們一致的目的就是希望陳晨能獨立有主見,在剛才兩個問題上,她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和喜好,這是不是我們所期待呢?”
“但是她的想法都不行啊!”
“你覺得不行,因此她的意見會遭到你的否定,平時都是這樣嗎?”
媽媽馬上說:“是的,我要糾正她!”
“每當孩子做決定都會被否決,她還願意做決定嗎?”
喜歡搶話的媽媽,此刻也沉思了。一會她困惑地說:“如果錯了我也不糾正,那怎麼教育啊?”
我接著問:“對與錯的標準在哪裡呢?”媽媽想了一下,臉上露出了尷尬的神態。
從這個情景中,可以看到,陳晨的想法是被壓抑的。即使她表達了,最終也會遭到媽媽的反對。因此,她只能放棄自己的想法,服從媽媽的意見。而媽媽說要糾正她的錯誤,其實對錯的標準在媽媽那裡,和她意見一致的,她認為是對的,反之,就是錯的。媽媽在口頭上希望孩子更有主見,但內心卻更喜歡服從她意見的孩子。久而久之,陳晨就變成了一個沒有主見的孩子。媽媽的做法與她的願望是相違背的。
我給這個家庭佈置的功課有:
正值暑假,給陳晨一個任務,決定去哪個地方旅遊。讓孩子自己去問同學、查詢資料、尋找特色景點,安排旅遊程序。父母配合孩子的決定,給予孩子支援,無論她做得怎樣,都讚賞她的努力;每週帶孩子去一次大型超市,給予她兩個自由自主購物權力,讓她在去之前,想好需要買什麼,在一定金額範圍內,滿足孩子;報讀興趣班前,諮詢孩子喜歡上哪個課程,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知道,除了“正確的”的選擇外,還可以有“我喜歡的”選擇。
耐心傾聽孩子的說話,並用引導式的語言來代替命令和否定。即使覺得孩子說的話不成熟、不正確,也不要搶做孩子的“代言人”,家長耐心的傾聽,能保護孩子自我意識,鼓勵孩子順利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孩子難以做決定時,家長不妨把直接的意見改成啟發性的,如:“這種情況你認為怎樣做會更好呢?”“選擇了第一種會有怎樣的結果呢?選擇第二種呢?哪種更符合你的意願呢?”引導孩子去獨立思考,並最終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處理好事情。
兒童心理醫生建議:允許孩子說“不”。當孩子的“不”受到了允許,她的意願就受到了尊重,她的人生就具備了新的經驗,她被允許有自我、有主見。她會更自信,慢慢的不會再去盲從別人了。
旅遊回來後,讓孩子每週末做一天“管家”。這一天,所有決定都是由她來做,如要出去玩,讓她安排好看電影、吃飯、遊樂等活動,並預算好花費。這樣,讓孩子感覺到平等和尊重,她的獨立思考和決定的能力也逐步得到鍛鍊和提高。
去完旅行後,我與母女倆會面時發現,陳晨變得不一樣了。她臉上帶著神彩,說話主動了,問及旅行的過程,她很興奮地向我介紹各種新鮮事。在以後的諮詢中,陳晨每一次都有一些變化和進步。
陳晨是個很乖的孩子,媽媽從小就開始培養她,讓她參加英語、詩歌、智力開發等興趣班,希望孩子自小打好學習基礎。併購買很多讀物,讓孩子在預定時間內看完,這些安排都比較順利的進行。上小學後,孩子的成績算中上水平。雖然媽媽操心很多,但還是覺得值得的。在孩子上了三年級後,媽媽開始感覺力不從心了。陳晨做作業時,不會主動去思考,她在書本上找不到答案,就會問媽媽。隨著學習的深入,有些比較靈活的題目,陳晨更無法應對。老師也主動找媽媽溝透過,叫媽媽平時要多帶領著孩子動腦筋,否則學習上容易走入盲區。對於這個問題,媽媽沒少責備陳晨,要求她動腦子,自己思考。但是,陳晨別的事情都會聽媽媽的,這個問題,卻做不到。苦惱的媽媽只好帶著孩子來進行心理諮詢。
在諮詢室裡,陳晨安靜地挨著媽媽坐下,媽媽抱怨說,陳晨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很差,而且沒有主見。比如穿衣吃飯、添置物品、參加活動等,都需要媽媽來決定。媽媽一方面覺得很累,一方面擔心她的學習,孩子無論日常生活還是學習上,都不愛動腦筋,這樣學習能力如何提高?媽媽急躁的抱怨和陳晨的安靜形成反差。我對陳晨說:“陳晨你好!聽說你看了很多書,你最喜歡看哪型別的書呢?”陳晨看了一眼媽媽,說:“我。。。不知道啊,你問媽媽吧。”媽媽說:“你這孩子,老師問你,你就說吧!”陳晨想了一下,說:“我喜歡看冒險小虎隊,木偶奇遇記。”媽媽馬上說:“哎呀,女孩子看這些有什麼用,都是你爸爸瞎買的,你應該多看科普世界、兒童畫報。”我換了個話題:“陳晨,快到中午了。樓下有一個大商城,你要不要到餐廳吃完午餐後去逛逛?還是想直接回家休息?”我看到陳晨的眼睛放光了,她說“好啊,我想去逛街!”然後扭頭看看媽媽。媽媽迴應說“不去了,外面的東西多沒營養,回家吃吧。天氣太熱,逛街多辛苦啊。”
我問媽媽:“我們一致的目的就是希望陳晨能獨立有主見,在剛才兩個問題上,她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和喜好,這是不是我們所期待呢?”
“但是她的想法都不行啊!”
“你覺得不行,因此她的意見會遭到你的否定,平時都是這樣嗎?”
媽媽馬上說:“是的,我要糾正她!”
“每當孩子做決定都會被否決,她還願意做決定嗎?”
喜歡搶話的媽媽,此刻也沉思了。一會她困惑地說:“如果錯了我也不糾正,那怎麼教育啊?”
我接著問:“對與錯的標準在哪裡呢?”媽媽想了一下,臉上露出了尷尬的神態。
從這個情景中,可以看到,陳晨的想法是被壓抑的。即使她表達了,最終也會遭到媽媽的反對。因此,她只能放棄自己的想法,服從媽媽的意見。而媽媽說要糾正她的錯誤,其實對錯的標準在媽媽那裡,和她意見一致的,她認為是對的,反之,就是錯的。媽媽在口頭上希望孩子更有主見,但內心卻更喜歡服從她意見的孩子。久而久之,陳晨就變成了一個沒有主見的孩子。媽媽的做法與她的願望是相違背的。
我給這個家庭佈置的功課有:
正值暑假,給陳晨一個任務,決定去哪個地方旅遊。讓孩子自己去問同學、查詢資料、尋找特色景點,安排旅遊程序。父母配合孩子的決定,給予孩子支援,無論她做得怎樣,都讚賞她的努力;每週帶孩子去一次大型超市,給予她兩個自由自主購物權力,讓她在去之前,想好需要買什麼,在一定金額範圍內,滿足孩子;報讀興趣班前,諮詢孩子喜歡上哪個課程,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知道,除了“正確的”的選擇外,還可以有“我喜歡的”選擇。
耐心傾聽孩子的說話,並用引導式的語言來代替命令和否定。即使覺得孩子說的話不成熟、不正確,也不要搶做孩子的“代言人”,家長耐心的傾聽,能保護孩子自我意識,鼓勵孩子順利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孩子難以做決定時,家長不妨把直接的意見改成啟發性的,如:“這種情況你認為怎樣做會更好呢?”“選擇了第一種會有怎樣的結果呢?選擇第二種呢?哪種更符合你的意願呢?”引導孩子去獨立思考,並最終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處理好事情。
兒童心理醫生建議:允許孩子說“不”。當孩子的“不”受到了允許,她的意願就受到了尊重,她的人生就具備了新的經驗,她被允許有自我、有主見。她會更自信,慢慢的不會再去盲從別人了。
旅遊回來後,讓孩子每週末做一天“管家”。這一天,所有決定都是由她來做,如要出去玩,讓她安排好看電影、吃飯、遊樂等活動,並預算好花費。這樣,讓孩子感覺到平等和尊重,她的獨立思考和決定的能力也逐步得到鍛鍊和提高。
去完旅行後,我與母女倆會面時發現,陳晨變得不一樣了。她臉上帶著神彩,說話主動了,問及旅行的過程,她很興奮地向我介紹各種新鮮事。在以後的諮詢中,陳晨每一次都有一些變化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