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談牛說夢
-
2 # 靚仔說電影
《老男孩》這部電影是由筷子兄弟主演的,講解的是一群學生時代的年輕人有著自己的夢想,自己的追求,他們一起為追一個女孩爭鋒相對,耍過帥,也為追求夢想共同努力奮鬥過,也曾有過瘋狂追星的一段時間
肖大寶和王小帥就因為喜歡同一個偶像邁克爾傑克遜而結緣,倆人因為模仿偶像曾成為過校園中風靡一時的“偶像”但最終也因為現實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轉眼就過了二十多年,倆人的生活都不是很如意,直到機緣巧合下看到了一個“歡樂男聲”的節目,倆人想起了自己年輕時的夢想,不甘就這樣放棄自己夢想的倆人成立了“筷子組合”,還陰差陽錯之下靠著模仿闖到了決賽,最終在決賽倆人決定演奏一曲自己的原創歌曲,於是一首描寫了青春歲月的電影同名主題曲《老男孩》應運而生
歌聲一響起,讓人彷彿回到了學生時代,對夢想充滿熱情,激情,讓觀眾回想起自己心中深埋的那所謂的夢想。或許對一些孩子而言這首歌並沒有多大意義,但對於一些還在青春夢想道路上努力亦或者倒下的人而言,這首的存在就是一個激勵,就是一個青春的號角!
-
3 # 天天嘮影視
他曾是長不大的男人,十五年莫名的囚禁,讓他成為蒼老的男孩。於是我們叫他老男孩。十五年沒有社會交往的日子,他甚至像肖申克救贖裡的男主角,挖牆。十五年沒有人交流的日子裡,妻離女散。他苟且的活著,是為了愛,或者是為了恨,總之是被人性深深處,那一點點算作希望的星星之火所苦撐著。他總算熬出去了,為了報仇,為了找女兒。
《老男孩》獲獎了,我想,鏡頭技巧,後期剪輯,暴力美學,還是噱頭十足的亂倫,都只是算作它獲獎的作料吧。看電影如喝湯,味美是必須,更重要的是餘味嫋嫋。
畫面刺激的是視覺神經,控制人淺層的哭或者是笑。而敘事的文字內容,尤其是扯住太多情感糾纏與衝突的劇情,會真正分出觀眾中的性情中人——一個喜歡以人性為母題的電影的群體。男性或者女性,暴力或者溫暖,無所謂,只要我們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和一根聯結這顆心的敏感神經。我們就都是那性情中人。善良的人不一定是性情中人,而性情中人,必定是善良之人。區別在於,性情中人特有的敏感神經,總是把情境引入情感,把情感積累得厚重,如須臾的生命一樣,不可承受。嗟吁吟哦中,總有升飛曠達的濟世情懷,也有顧影自憐的悲催與無奈。
突然想到季羨林先生,他是大師,更是典型的性情中人。他正是在自譽的“求仁得仁”中,用敏感的神經趕走了身邊的親人,奔著崇高感,成全了他的古希臘悲劇式的人生。人性深處是愛,而電影裡表達人性的常常是暴力。暴力之所以能成為美學的一部分,我想也是因為人性的成分,使暴力不至於成為那種沒有智商的械鬥,而成為一種人性衝突的缺口,一種別無選擇的另一個極端情緒的表達。
暴力美學的存在,讓我們也看到了愛與暴力的關係。可能是暴力由恨生,恨由愛起這個邏輯吧。聽起來有點為暴力的合理性找藉口的意味,但回想起來,那些銼痛我等性情中人神經的場景,卻總也擺脫不了血肉模糊的畫面。
遙記得餘華的小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尤其是以一張鼻青臉腫的人臉為封面的《兄弟》,讓我刻骨銘心。它們不是電影,卻有著同樣的震撼效應。是啊,在這個太多人無病呻吟的年代,是該來一點撕心裂肺、錐心刺骨,讓慵懶渾噩的我們區分清楚愛與憎,想要的與不想要的。而不是混混沌沌得如星雲狀態。這樣想來,清湯或者是猛料,一根或者一團藤蔓,輕輕地觸或者是緊緊抓著我那根敏感的神經,已足以讓我感受到人性弱點的各種表現形式——一體N面的模型。
無論我們怎麼看,無論從哪個入口進去,都是在敘事學的迷宮裡,最終都掉進了人性(或者叫作愛)的母題中。與其說這是不變的套路,我更願意說,這才是人性的迴歸。
這是一部疼生生的曲折的電影,裡面兩段不知道算不算愛情的愛情,讓我看得生生疼。看完才發現,它不是專門講愛情的,而是像《雷雨》一樣,複雜的人物關係,還牽扯到了陳年往事。不該發生的事都發生了,一種覆水難收的感覺。我想,影片裡的每個人都希望時間可以倒轉,倒轉回去,扼殺住一個又一個悲劇的開端。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或者說是感受到了太多人性深處的情感,所以我不太願意說“這個片子很好看我很喜歡”之類的話,與這麼沉重的主題比起來,這句話輕若浮雲。如禪宗一樣,它的存在,不是用來喜歡或者討厭的,而是用來儲存與雋永的,是一種詮釋。深埋在我們心底,讓我們感受人性的存在。
回覆列表
當初看這部電影,是因為有名,得過國際大獎,差不到哪裡去。再說對以前的韓片水平一直有信心(如:魚,太極旗飄揚,共同警備區,我的野蠻女友、王的男人、假如愛有天意……),所以去借了碟看。看完有點傻,沒想到是這樣的。有點象當初看《殺死比爾》,血腥變態暴力,夾帶著黑色幽默,故事雖然生造,但講得方法還挺抓人。作為優秀的商業片,導演不到最後一分鐘不給答案,堅持將一個懸念保持到了最後,讓人慾罷不能,這點做得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