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振廷1
-
2 # 趙日金141
古代交通不發達,一般人,很少去遠地方交朋友。所以,解作有朋友從遠方來,說不大通。
如,《易經》坤卦卦辭,“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解作朋友,就不對了,應為,錢財。
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鳳,吉祥之烏。鵬,通假鳳,大鵬鳥。有朋自遠方來,應該是,有鵬鳥從遠方飛來。鵬鳥是吉祥之物,所以,不亦說乎?
-
3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讀文化經典不要生搬硬套,做簡單化的對號入座,即便評判魯迅小說塑造的阿Q也該如此,比較穩妥。若話題是語文作業,按老師課堂解讀推理,不難得到答案。下面換個角度,閒聊幾句,供參考。
【1、“朋來主樂”的本意】
通常,將《論語》這句話解為五個意思:(1)知己之德。因為在古代交通不便、遠交很難的背景下,能成為朋友的人都是與自己情誼神合者,能來登門,必使自己受教受益,非常可貴。(2)相師之德。人際交往是儒家的大教思想,彼此都在教育對方,相互施慧,補足修身缺陷,成為老師,故懷感恩。(3)仁愛之德。君子無我,心懷公義;君子無爭,心無私利;君子無求,不謀私慾,故交往雖淡如水,卻使人敬仰。(4)平等之德。仁心無對立,愛心無我他,交往立足於聖教之理,如飲甘露,且視人如己,鏡照無間,親密互信,是人生快事。(5)修身之德。反省是立身的大門,交往是修性的機遇,善人惡人都能做老師,故訪客常能增進自己的品德,何樂不為?所以,綜合起來看,孔子此話裡所說的人際交往,不是今人理解的那樣,而是有嚴格前提的,必須是以“同心、同德、同義、同行的價值觀”為前提。反之,濫交無友,輕交無信,利交無德,暗藏危害,主人還有啥值得慶賀的呢?
【2、魯迅創作的侷限性】
小說創作的背景是國亂民衰的危亡期,文人在這場歷史鉅變中都在反思家國命運,魯迅從傳統文化的人性角度也藉助文學作品,總結著自己的根本價值觀,阿Q其實是這種道德評判體系的人格化身。所以,正解阿Q,不單要看小說背景,還要看魯迅本人的思想理念,阿Q的反面也就是魯迅所提倡的正義,這是一個基本的閱讀技巧。但魯迅本人也有歷史侷限性,把國家危亡根本原因歸結為“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枷鎖、封建制度對平等的禁錮、封建專制對私有的維護”,又是遠遠不夠的,這是另一個基本的閱讀技巧。只要具備這兩個視角,剖析阿Q就不是難事。
【3、義交和利交的區別】
交往的人品將決定交往的性質和收穫,這一點在《論語》的另一句話裡揭示的很清楚,即“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由此自然也能推理出,君子以德交往,以理交往;小人以私交往,以利交往,看起來都是交往,卻有天壤之別。因此,判斷人際關係不能僅僅看形式,更要看內容和性質,判別阿Q的交往也不例外。為何他不受待見?只因他與對方的價值觀錯位了,不該交往的卻非要交往,不該言談的卻非要言談,自取其辱,自作自受,這也是魯迅暗諷的一個著力點。換言之,交往如看菜下筷、看路下腳,充滿著看不見的兇險,絕對不可隨意;真有修養的人並不輕易交往,更不會隨便的說話。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阿Q就犯了這個不知彼此的錯誤,交往豈能不碰壁、不討嫌?
【4、魯迅的別意】
在小說中,阿Q的失敗命運不單是交往失敗造成的,更有其他原因,文中暗示有六個:(1)脫離實際的幻想。(2)對封建禮教的僥倖。(3)對私有制的羨慕。(4)對抗爭的苟且。(5)對人性反省的缺失。(6)對封建文化的盲信。也就是說,阿Q的悲劇性是自己和時代聯合造成的,不僅是個人所致;只有把批判阿Q,放在批判封建落後制度的高度,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歷史代表性和典型性。
【5、人際交往的本質】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上講,人際交往的真相包含在命運的三個真相里:(1)宿命性。命運有三世,前世無窮,決定今世;今世決定無窮來世,故人一生的交往都取決於前世的遠因,絲毫沒有偶然。(2)報應性。人際交往都是討債和還債的關係,前世欠債,今世就會相遇還債;前世有恩,今世也會相遇報答。有前因,必有後果,反之亦然。(3)道德性。命運的吉凶禍福取決於看不見的道德,有德人興事旺,無德人敗事衰。小說人物若符合這三個原理,就是真話,否則就是妄言,也不必較真推究。
總之,《論語》講人生怎樣成功,《阿Q正傳》講人生怎樣失敗,將兩書貫通統一起來解讀,比較容易領悟魯迅傾注其中的“自相矛盾為敗因”的創作構思,而別用儒家原理簡單套用阿Q的命運,把自己搞迷糊了。
回覆列表
德不配位,身份不同,不是一個擋次,窮人沒可攀的。只能攀自食其力。
劉姥姥入大觀圓明笑料,暗罵富貴。
所謂朋,上弦月,下弦月,合併為朋,一消,一息,者為朋,沒有來往信系,是為沒有朋友關係的,只是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