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蓉都流三
-
2 # 千門雜談
滿清八期以武立國,以騎射絕藝扣開漢人江山的大門。當時中國產火器仍然處於初級階段,填裝繁瑣,沒有膛線導致精度低,在大規模戰爭中實用性甚至不如射箭。清軍的火器製造和訓練技藝都遠遜於西方國家,所以統治者也覺得火器並不能自成一軍可以取代弓箭。高比例的火器與騎射為本並不衝突。
-
3 # 一西蘭
滿清八旗兵,在入關之前百分之九十都是騎兵,女真騎兵也是東亞排的上號的騎兵,因此自從八旗軍以鐵騎入侵中原時,就奠定了滿清以騎兵為基本兵種的情況。此後滿清戰鬥所用,皆是騎兵為主,步兵為輔。而且女真族歷代遊牧,箭術超群,因此在騎射也是滿清以武論天下的一種方式,也是最重要的一種。
-
4 # 小土豆也叫馬鈴薯
八旗勁旅善騎射、大清馬背上得天下,恐怕很多人都對此深信不疑。八旗軍善戰是不假,但靠的並非是我們以往認為的馬上功夫。相反,他們之所以能夠打得明軍落花流水,除了明軍自身的問題外,完全是憑火器讓對手聞風喪膽的!
其實重視騎射與是靠騎射起家、打天下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不論哪朝哪代,說一個人武藝高強,都要來一句這哥們“善騎射”。可見冷兵器戰爭中,無論什麼年代、哪個國家,都把騎射當成軍事訓練的重點,騎射好不好,直接反映出一員武將乃至一支軍隊的戰鬥力到底強不強,但這並不能說明這些武將、軍隊都是靠騎射打天下的。
所謂八旗子弟善騎射、滿清皇帝重騎射,其實是說明滿清也和別的朝代一樣,極其關注官兵們的騎射訓練以維持部隊的戰鬥力,告誡子孫不應荒廢武事,從而廢棄尚武精神,而不是說滿清靠騎射起家,更不能推出八旗軍馬上功夫天下無敵。
熟悉明清歷史的人們普遍認為,明軍的火器水平是相當高的,即便明朝末期,明軍的火器水平仍處於世界先進行列,火器是明軍的“殺手鐧”。反觀八旗軍,則在火器上完全不行,直到孔有德等“三順王”歸降後,八旗軍的火器才有了起色。其實,這是標準的大錯特錯。早在努爾哈赤時代,八旗軍的火器就已經有了相當的水準,裝備數量也非常之大,很多地方甚至超過了與之作戰的明軍。
【廈門胡裡山炮臺陳列的清代火炮】
清朝在關外起兵時,還仰仗弓馬騎射為主的冷兵器作戰,但自從連連吃到明軍紅夷炮的大虧之後,就意識到了火器的重要性。除了明軍時不時的“奉送”槍炮外,他們還積極招募工匠仿造,並逐步建立專門使用火器的部隊。經過短短十餘年的時間,清軍的火炮實力就能在遼東壓制明軍。入主北京之後,清廷慢慢具備了在全國更大範圍內汲取和調配資源的能力,從中央到地方製造火器的機構、工場便開足馬力,讓槍炮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各個戰場,成為清軍手中最犀利的武器。毫不誇張的說,清朝雖以弓馬開創政權,最終卻成為在槍炮轟鳴中建立和鞏固的“火藥帝國”。
-
5 # 琴瑟居士
個人觀點,供參考。
這個問題如果百度搜索,會有很多正確答案,資料清晰,思路明確。所以單純的複製貼上沒有意義,我的回答主要從管理和精神層面進行解剖。
所謂騎射為本,是指的軍隊的精神面貌,滿清之所以從弱小的部族膨脹到以八萬精兵統一中國,先前是依靠兵卒神勇,騎射精良,但是這種軍隊在部族的戰鬥中百戰百勝,對抗大明百萬軍隊,而且配備火器的軍隊,取勝機率就要低很多,努爾哈赤就是重傷在袁崇煥的火炮之下。所以,滿清在與明朝的戰爭中,不斷加強火器的配備,而且不斷加強火器的研發能力。只有這樣,不斷壯大的滿清八旗,才風捲殘雲般推翻羸弱的大明,成為中原之主。
以此,“騎射為本”是指軍隊的一往無前,捨生忘死的精神,就如同我們現在的解放軍踢正步,練拼刺,疊豆腐塊一樣,並不妨礙國防科技的突飛猛進,“騎射為本”指的是一種精神,是軍魂!
滿清的中後期,因為遠離競爭,鼠目寸光,丟掉了騎射為本的魂魄,反而狹隘地認為大刀長毛足以藐視天下,丟掉了先祖與時俱進的聰明才智,最終走向了滅亡。
-
6 # 品茗談史
一說騎射為本,有很多人就腦洞大開,說什麼拒絕火器是為了防止漢人造反,更有個別人明知其歷史卻是故意歪曲。起碼乾隆時期及以前民間火器很流行,清政府也沒有禁止火器,民眾只要去衙門備案就可以持有槍支,而後期民間禁槍是因為槍支氾濫,人口增加,南方人均土地資源減少,宗族間為了搶奪資源,械鬥中大量使用槍支。
當時清軍是半弓馬半火器,有很多地方的清軍火器裝備60%以上,那為什麼說火器槍支裝備多了怎麼還要提倡“以騎射為本”?當時八旗兵很多是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平時訓練所用自掏腰包購買裝備,當時槍支反比弓箭便宜,訓練時掌握快,平時很少軍訓,慢慢的關內八旗兵失去原有祖先的血性勇敢,尤其是在對緬甸等戰爭,表現的與關外的八旗兵差距太大,不敢與敵近戰,有時一擊既潰,這時候乾隆皇帝提出“以騎射為本”不是拒絕火器,真正的意義是透過騎射訓練找回祖先的勇敢和血性。
回覆列表
並不是清朝不懂得用熱武器,正是因為熱武器太強,所以統治者才諱莫如深,因為他們覺得騎射已經無敵了,何必再弄那麼強大的武器出來給自己的江山帶來威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