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皮老佔
-
2 # Zw丶三牛哥
老師教我古董的新舊,由硫酸來決定,一勺清,兩勺唐,三勺回到秦始皇,五勺周,六勺夏,七勺直奔神農架,八勺侏羅紀,九勺開天地,十勺啥都變空氣!
-
3 # 新農人宋二哥
上到初中的時候自己就很叛逆了經常和老師對著幹現在想想太對不起老師了、記得有一次物理考試全班都考的不理想、老師說氣話說“你們就知道玩課也別上了都出去玩吧”結果全班所有同學都低下頭、而我卻站起來走出去玩了現在想想老師當時應該蒙圈了️
-
4 # 天涯狂嘯生
先發張圖片,有認識這是拿來幹什麼的麼?
想起我讀初中時候的事來了。
1985年,我在老爸的學校讀初三。學校座落在兩山之間,中間比較狹長,周邊除了一條毛馬路通向外面,幾乎全是水稻田。
學校不大,一棟教學樓,一棟宿舍樓,三個年級六個班300多號學生的樣子。老師也不多,10幾個吧。
班主任姓黃,小年輕,十八九歲的樣子,剛從師範學校畢業沒兩年;戴副眼鏡,估計不會低於500度;很好玩,除了上課比較嚴肅點,下課基本上和同學們攪在一起,乒乓球,籃球,羽毛球,樣樣皆能。
我個子小,初三的時候才1米42,腦瓜子還行,經常能拿第一,又因為老爸的關係,老師對我特別喜歡。
每年七八份的時候農村收早稻栽晚稻,叫雙搶。雙搶累,農村勞動力不足,所以雙搶的時候學校一般會放一個禮拜左右的假,回家幫忙收割。
晚稻秧苗插上去後的一個月左右,秧苗沒合攏,田間比較稀,夏天天氣又悶熱,一到晚上就會有很多泥鰍黃鱔游出來透涼,或躲田埂邊,或半截身子藏在秧苗裡。
突然有一天,好像週六的樣子,我正準備回家,黃老師一下子把我攔在路上,賊兮兮的看著我,一臉的壞笑:別回家了,今晚帶你扎魚去。不容分說,一把把我拽了回去。
扎魚,農村老家俗語,就是夜間去水稻田扎乘涼的泥鰍黃鱔。
必備工具:
①扎扎。就是上圖的鐵扎子套上一根木柄。木柄不能太短,太短扎不到魚,也不能太長,操作不方便,一米左右剛剛好。
②火把。用粗鐵絲繞上一團棉絮,澆上煤油,點火照明。
④魚簍子。扎到魚了就往簍子裡放。
⑤有時候還會帶上手電筒,提簍子的走在後面,看不清路,用來照明。
也不知道老師什麼時候從家裡帶來的這些,一下子把我興奮得差點手舞足蹈。
終於等到天黑,七八點鐘的樣子,老師左手拿火把,右手提鐵扎,我提著煤油桶和簍子屁癲屁癲的出發了。
七八月的夜晚,很是清爽,涼風習習,田間青蛙,各類小昆蟲的叫聲也是十分的悠長。
扎魚講究的是眼睛尖。泥鰍黃鱔都很精,極善偽裝。有的把自己藏在田埂邊的草叢,有的躲在秧苗底下,有的僅探出半個頭透氣,身子埋在泥巴里。田裡雜草還有早稻收割留下來的稻草多,如果不是眼尖,很多魚你根本看不見。
魚怕光,晚上火把照住,一下子暈眩反應不過來。這時候就要下手快狠準,趁魚沒回過神來一紮紮下去,必中。
黃老師老手來的,別看他戴著500度的眼鏡,眼神一點不比我差,下手動作凌利還相當優雅。
倒是我跟在後面,一會兒撿魚,一會加煤油,一會又仔細搜尋田中間看看有沒有漏下的泥鰍黃鱔,手忙腳亂的不亦樂乎。
不到兩小時,簍子就變得重了起來,看看估計有兩三斤的樣子,老師有點累,準備回了。
回來的路上,我硬纏著老師讓我來試下。扎魚是個技術活,我以為很容易的樣子,自己動起手來,明明看準了一紮子扎去,卻不是遠了,就是近了,要麼紮在草堆上,魚一受驚,立遁。好一陣後悔。
慢慢的開始有手感了。從起初的十紮九空,到扎到兩三根,回至學校的時候我也竟然扎到了小半斤。
一夜興奮。第二天老師把魚送了點給另外一個老師,剩餘的全部放食堂加工,中午叫上幾個留校的老師還有我狠狠的搓了一頓。
感覺那是我這輩子吃的最香的一頓魚,口齒留香,餘味繞樑。
後來找機會又纏著老師帶我出去了幾次,扎的多了,我也慢慢變成了熟手,最多一回從頭到尾我在扎魚,也扎到過三斤多。
只不過,再怎麼吃也沒有第一次跟老師去扎的那麼香了。
幾十年過去了,農村種雙季稻的少了許多。魚也少了,個頭也小了。每次回老家看到年輕人揹著電魚機在田間晃來晃去,就想起讀書時扎魚的夜晚。黃老師,你還好麼?
不知道現在還有沒人晚上扎魚,估計也是少了,古老的鐵扎應該也沒幾家人有了吧。
一個年代,一頁故事,一段歷史。
懷念!
回覆列表
小學時老師告訴我,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我問他為什麼呢他到現在也沒給我個合理的解釋我今年都40了,老師你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