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彈道

    周瑜的“忌”和諸葛亮的“智”,故事自始至終的語言交鋒都寫得很生動。一開始就讓諸葛亮同周瑜展開了舌戰。

    如第二自然段,除了一兩句簡短的敘述性句子外,其餘的文字全是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兩人一接觸,周瑜就對諸葛亮說:“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這既是疑惑而問,又是因忌才而試探。諸葛亮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用弓箭最好。”語言堅定果斷。

    第二句對話,周瑜接過諸葛亮的話頭,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枝。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既然你說“用弓箭最好”,那我正好順水推舟,讓你“造十萬枝”,而且還說“這是公事”“不要推卻”,看你如何是好,足見其極為狡猾,又自尊自傲。然而,諸葛亮不僅不推卻,反而一口應承:“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並問“十萬枝箭什麼時候用”堅決的回答,沉重的反問,有禮有節,完全出乎周瑜意料,充分體現了諸葛亮才智高強、百難不倒的氣勢。

    第三句話,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的回答是對周瑜的堅決否定:“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這個回答,切中要害地說明他精通軍事。接著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回答:“只要三天。”一個“只”字,語氣非常肯定,充滿了信心,更進一步顯示了諸葛亮非凡的才幹,周瑜是望塵莫及的。諸葛亮才氣縱橫,周瑜對他更是妒忌。第四句對話,周瑜又以“都督”的架子和權勢威脅諸葛亮:“軍營裡可不能開玩笑。”語氣驕橫,咄咄逼人。諸葛亮卻毫不畏懼,回答:“願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這一回答,正合周瑜之意,他以為諸葛亮進了他的圈套。

    隨著對話的繼續,人物形象也刻劃得越來越深刻。如第三自然段,周瑜對魯肅說:“我得吩咐軍匠們,造箭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就定他的罪……”周瑜妒才忌能,想陷害諸葛亮的險惡用心,到這裡已暴露無遺,讀者也為諸葛亮的安危有幾分擔心。

    第四自然段,寫諸葛亮跟魯肅的對話,說要向魯肅借“二十隻船”,“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並告訴魯肅“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由此可見,諸葛亮心明眼亮,早已識破周瑜的險惡用心,說明他辦事機智、謹慎,不留破綻。孔明的形象在逆境中得到了展現。

    第六、七自然段寫諸葛亮和魯肅的對話,使諸葛亮的形象更趨完善。“你叫我來做什麼”“請你去取箭。”“哪裡去取”“不用問,去了就知道。”這兩句對話,恰好顯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連魯肅也難以想象,所以他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諸葛亮談笑風生,鎮定自若。他充分分析和運用當時的自然條件,巧制曹兵,圓滿完成了任務,可謂料事如神,膽略過人。最後連十分妒忌他的周瑜也不得不哀嘆:“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作者透過周瑜歎服的話語來反襯諸葛亮的才幹,使諸葛亮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唐凌煙閣24功臣中的前五名下場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