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客居洛陽城中,秋風惹人相思。想寫一封家信,只是思緒萬端,匆匆忙忙之間,如何寫進情感?信差剛要上路,卻又被我叫往。開啟信封細看,是否還有遺漏。出自:《秋思》是唐代詩人張籍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寫的是宦遊在外的詩人,面對秋天的景物寫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及行動細節,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者對家人的深深思念。原文:秋思唐代:張籍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張籍原籍吳郡,他在創作這首詩時正客居洛陽城。當時是秋季,秋風勾起了詩人獨在異鄉的悽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於是創作了這首詩。賞析:“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第一句說秋天來到了洛陽城裡,因為秋風起了,平平敘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書”,才一下子使我們感到了平淡的秋風中所蘊涵的遊子情懷。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卻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寂寥肅殺之氣,也可使秋葉紛紛,落紅遍地,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容秋態。那麼,詩人見到的恐怕是這秋風帶來的淒涼搖落之景。客居他鄉的遊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羈泊異鄉的孤獨寂落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見”字,給予讀者多麼豐富的想象啊!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要表達這思念之情,在那個時代,只有修一封家書了。可寫一封家書,來表達離情別緒又談何容易!這“意萬重”頗值得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情態:心裡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詩中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意態描寫,是我們對詩人的濃郁思鄉情有所體會了。“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於匆忙,生怕信裡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復恐”二字,對詩人的心理刻畫入微。而這種並不確切的“恐”,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詩人沒有寫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擷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這個細節,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首極本色、極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小詩,其實包含了作者艱辛的構思過程,應該可以作為王安石精到評論的一個生動例證。作者介紹:張籍(約766年 — 約830年),唐代中後期詩人。貞元初,與王建同在魏州學詩,後回和州。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至和州,訪張籍。貞元十四年,張籍北遊,經孟郊介紹,在汴州認識韓愈。韓愈為汴州進士考官,薦張籍,貞元15年在長安進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調補太常寺太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張籍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幾乎失明,明人稱為“窮瞎張太祝”。元和十一年,轉國子監助教,目疾初愈。15年後,遷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年),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年),遷國子司業。《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南唐末年張洎收集張籍詩400多首,錢公輔名為《木鐸集》12卷。南宋末年湯中以家藏元豐八年寫本為主,兼以各本校定,編為《張司業集》8卷,附錄1卷。魏峻刊刻於平江。今傳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張文昌文集》 4卷,共收詩317首。明嘉靖萬曆間刻本《唐張司業詩集》8卷,共收詩450多首,《四部叢刊》曾據以影印。
詩意:客居洛陽城中,秋風惹人相思。想寫一封家信,只是思緒萬端,匆匆忙忙之間,如何寫進情感?信差剛要上路,卻又被我叫往。開啟信封細看,是否還有遺漏。出自:《秋思》是唐代詩人張籍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寫的是宦遊在外的詩人,面對秋天的景物寫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及行動細節,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者對家人的深深思念。原文:秋思唐代:張籍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張籍原籍吳郡,他在創作這首詩時正客居洛陽城。當時是秋季,秋風勾起了詩人獨在異鄉的悽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於是創作了這首詩。賞析:“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第一句說秋天來到了洛陽城裡,因為秋風起了,平平敘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書”,才一下子使我們感到了平淡的秋風中所蘊涵的遊子情懷。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卻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寂寥肅殺之氣,也可使秋葉紛紛,落紅遍地,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容秋態。那麼,詩人見到的恐怕是這秋風帶來的淒涼搖落之景。客居他鄉的遊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羈泊異鄉的孤獨寂落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見”字,給予讀者多麼豐富的想象啊!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要表達這思念之情,在那個時代,只有修一封家書了。可寫一封家書,來表達離情別緒又談何容易!這“意萬重”頗值得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情態:心裡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詩中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意態描寫,是我們對詩人的濃郁思鄉情有所體會了。“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於匆忙,生怕信裡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復恐”二字,對詩人的心理刻畫入微。而這種並不確切的“恐”,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詩人沒有寫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擷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這個細節,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首極本色、極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小詩,其實包含了作者艱辛的構思過程,應該可以作為王安石精到評論的一個生動例證。作者介紹:張籍(約766年 — 約830年),唐代中後期詩人。貞元初,與王建同在魏州學詩,後回和州。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至和州,訪張籍。貞元十四年,張籍北遊,經孟郊介紹,在汴州認識韓愈。韓愈為汴州進士考官,薦張籍,貞元15年在長安進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調補太常寺太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張籍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幾乎失明,明人稱為“窮瞎張太祝”。元和十一年,轉國子監助教,目疾初愈。15年後,遷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年),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年),遷國子司業。《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南唐末年張洎收集張籍詩400多首,錢公輔名為《木鐸集》12卷。南宋末年湯中以家藏元豐八年寫本為主,兼以各本校定,編為《張司業集》8卷,附錄1卷。魏峻刊刻於平江。今傳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張文昌文集》 4卷,共收詩317首。明嘉靖萬曆間刻本《唐張司業詩集》8卷,共收詩450多首,《四部叢刊》曾據以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