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都督

    蒙古當時根本沒空。

    元末出生在窮苦家庭的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其殘暴統治深惡痛疾。

    雖然明朝建立後,元朝勢力陸續退出中原舞臺,但是仍具有實質性威脅。

    於是太祖前期先後派徐達、李文忠、藍玉等名將數次北征大漠;後期派燕王朱棣等人繼續出征。

    持續攻擊下,使得茫茫大漠再難見到可立著的房屋,可見破壞之大。

    所以在太祖死後,繼位的朱允炆著急削蕃,早有反意的朱棣起兵造反,即使兩股勢力打得不可開交,當時的蒙古只顧休養生息以及彼此內戰相互蠶食而各忙各的。

  • 2 # 遊弋歷史長河

    1402年,明朝的藩王燕王朱棣打入了南京,從侄兒朱允炆手裡奪得皇位,此後距離明朝立國只有30多年,為何明朝的歷史上,會發生藩王造反的局面呢?朱棣造反時,為何蒙古沒有反攻明朝呢?

    靖難之役的背景

    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

    朱元璋認為,元末朝廷被孤立的局面,都是因為沒有宗室的拱衛。所以,朱元璋就將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到各地就藩。

    明這些藩王雖然無法直接任免官員,無法管理百姓,但卻擁有很強的軍事力量。有軍事指揮權。而被分封到北部邊境的九位塞王,需要抵禦北元勢力他們的軍事實力更強,朱元璋在位時,藩王們不敢有所作為,但到了建文一朝,這些藩王對明朝中央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其中就有在北平就藩的燕王朱棣。

    圖 明初藩王

    面對藩王的強勢,上臺的建文帝必然要削藩,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

    靖難之役的導火索——建文削藩

    朱元璋也認識到這一問題,在他晚年時也開始對藩王的權力進行一定的限制。建文帝繼位後,面對一眾輩分比自己大、擁兵自重、無視朝廷的叔叔們,很快就採取削藩政策來鞏固朝廷的權力。但朱允炆有點操之過急,自己的政治經驗欠缺,燕王朱棣害怕自己的勢力遭到削弱,就選擇起兵反叛,這就是靖難之役,最終朱棣攻下南京,登基為帝,而朱允炆不知所蹤。

    那麼這靖難之役的四年時間裡,北元政權為何沒有反攻明朝呢?答案也很簡單,那就是沒空。

    北元也不是鐵板一塊,此時正在內鬥

    1368年,明朝派出大將徐達北伐,腐朽的元朝統治者退回大漠,結束了作為全國政權的統治,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此時的蒙古還是很有實力的,但也早已失去了他們先祖鐵木真時期的榮光,這時候的蒙古已經四分五裂。

    明朝的大規模攻打,蒙古損失慘重

    公元1388年,明朝當局派出藍玉率領15萬大軍,在捕魚兒海與大敗蒙古。蒙古皇室成員基本都遇害了。

    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逃往和林,同年被也速迭兒殺死。從脫古思帖木兒死亡,此後的20多年裡,蒙古時常陷入皇權的爭鬥,期間換了五位大汗,蒙古也分裂為以黃金家族為正統的韃靼部、蒙古權臣的瓦剌部和遼東地區的兀良哈三大勢力。

    圖 北元分裂前的勢力範圍

    而朱棣反動靖難之役時,蒙古正是內鬥的時候,面對明朝發生的變故,蒙古也是自顧不暇。

    他們一直沒能擺脫權力爭鬥的泥潭。又哪有時間和精力選擇南下攻打明朝呢?

    後續

    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

    登上皇位的朱棣,深知明朝的藩王權力很大,而要想避免靖難之役的再次發生,同時朱棣的根基都在北平,所以就做了一個遷都北平(後改名北京)的舉動。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一種態度,更體現著明朝皇帝守衛邊疆的信念。

    圖 明朝北京城

    總結

    蒙古的內亂,錯失了再次南下的機會,這也說明,屬於蒙古人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華夏大地要重新回到漢族人的統治之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的英語興趣是如何培養的?怎樣讓孩子從小開始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