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發現爸爸
-
2 # 圍觀群眾聊歷史
語言是一種交流行為,任何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一個合適的語言環境。
孩子在六歲之前的語言環境都是可以改變的。如果在六歲以後語言就會定型。 所以作為家長,要盡力的給孩子營造一種語言環境。家長可以刻意的透過重複來加深孩子對語言的感覺,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語感
言傳身教是教育的根本。所以言傳就是多說,讓孩子多聽,多學。身教,我感覺是透過自己的行為讓孩子瞭解語言的意思。只有言傳和身教結合起來才能讓孩子更快的學習語言。培養語言技巧
今天是大暑的!希望各位夏天快樂!
-
3 # 陽光語言矯正師
從牙牙學語開始,2-3歲的孩子就開始打開了“話匣子”。 這個話匣子可大可小,簡直是個聚寶盆,在2歲時,大多數孩子知道20到200字; 到3歲,這一數字猛增到1000,甚至更多。
如何讓孩子的話匣子成為聚寶盆,是有技巧的。父母對孩子孩子的語言發育和語言能力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語言學家普遍認為,鼓勵你的孩子聊天,孩子會在個人成長的路上走得更遠,這句話在孩子接受普通教育後,尤為重要!因為每個老師都希望他們能夠擁有完美的語言能力,來輔助學習和溝通。
從蹣跚學步開始,有很多值得父母學習的方法,用來幫助孩子進行語言能力的開發。
清晰辨別語音:
從呀呀學語開始,寶寶的詞彙量是程階梯狀發展的,在某一個高峰會出現跨越性的進步,大量的模仿和練習必不可少,辨別語音和鍛鍊發音器官肌肉,讓大腦思維和發音器官肌肉同步發展,形成良性語言發音習慣非常重要。
準備一面鏡子,讓孩子看自己發音、讀單詞,幫助孩子更好地官產自己的嘴,還可以讓孩子對著鏡子一起唱歌或背誦兒歌,這樣的趣味性還能提高孩子說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舉例:讓孩子發“啊”的音,張大嘴,觀察喉嚨開啟的位置。發“波”音,觀察雙唇與氣流的配合度。父母孩還可以在旁邊鼓勵,幫孩子調整發音的位置。這樣對於相近容易發音混淆的l/n、d/t等子音,還可以進行有效的糾正。這種視覺和聽覺雙重教學效果,是不是很生動有趣?
認知語法,積累詞彙
初級語法建立和學習,可以根據孩子的需求特點,祈使句、疑問句等等簡單的動詞,都適合孩子的初級學習,儘量少使用一些需要聯想抽象的詞彙去過早的嘗試。孩子的語言思維需要循序漸進。
舉例:多用實物的名詞,進行詞彙積累,然後再以這些實物進行語法的關聯。比如讓孩子學會“球”這個詞,然後在教孩子如何去踢,去抓,······,多個動作的關聯,會讓孩子記住很多動詞的語法習慣。
聯想關聯
當孩子的語言詞彙逐漸豐富起來後,就會對一些事物主動發問,這是一種認知的天性,這時就需要為孩子準備一些可以被描述性、比喻性的事物。比如孩子看到蝴蝶飛舞,那麼描述給孩子可以擴充套件為,漂亮,跳舞等抽象性的動作。不要只是呆板的回答給孩子一個枯燥的答案。父母可以從聽覺、視覺、觸覺、味覺等方面為孩子提供多樣的語言思維渠道。
語言認知理解
在孩子度過了對號入座的語言發育後期,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接近發育高峰,這個階段,僅靠父母等人的家庭語言環境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了,多接觸外界環境,增加同齡兒童的語言溝通和交流,讓語言真正成為使用的工具,才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發展需求,同時語言學習的素材也不能僅靠口傳心授,增加閱讀和聲樂方面的教育,才能讓孩子的語言能力與認知能力飛速發展。
總之,孩子從第一天呀呀學語開始,父母不但要花費時間和精力,更要準備好語言學習的技巧,可能孩子有時候喋喋不休,會讓你很煩,但一定不要拒絕孩子主動開口的機會。
回覆列表
我們通常會發現,善於向孩子提問的爸爸媽媽所培養的孩子在語言能力和反應能力會更勝一籌,這是因為,爸爸媽媽在提問中其實是向孩子設定了各種場景,孩子的解答是透過不斷的思考所得出,如此良性迴圈會鍛煉出較強的應變思維。
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爸爸媽媽可以向孩子多設問,例如“如果在回家的路上迷路了應該怎麼辦”、“如果和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出現了問題怎麼處理會更好一些”等等,這些常見的問題,不但是在告訴孩子正確的生活方式,孩子的判斷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也在其中得以鍛鍊。
另外,在聊天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增加鍛鍊聯想力的內容,強化孩子的解決能力(將矛盾點轉移到對應的其他關聯點,也是圓場技巧之一)。例如我們可以讓孩子聯想一下和“太陽”相關的事物,可以有向日葵、帽子、火球、鹹鴨蛋、后羿、《憫農詩》等,這樣的聯想鍛鍊,不僅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詞彙量,更能有效地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