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弟上小學,這兩天聽他一個同學說,有個學生經常勒索其他學生錢財,然後那個學生好像是看準我弟了,說如果不每天給他多少錢就會打我弟。前兩天聽人家說好像在放學的時候小學裡基本沒人了,有個女孩讓一個男孩子(不是我弟)跪在她面前。我以前也在這所小學讀的書,但是從沒有聽說這些事情,現在被我弟碰上了,我怎麼問他都不肯說,直到今晚睡覺的時候說夢話“我明天就給你……”被我聽到了(就聽清楚這幾個字),爸媽不在身邊,我功課緊總是很晚才能回到家,不知道要怎麼辦了。現在的學生都這樣嗎?面對這種事,我要怎麼才能讓我弟說出來,然後怎麼幫他?
4
回覆列表
  • 1 # 職言無妨

    如何定義霸凌

    霸凌顧名思義就是以強凌弱的行為,包括給他人造成肢體和精神方面的傷害,而發生在校園裡的這種行為就是校園霸凌。若因他人言行讓自己孩子在精神或肢體方面受到了傷害,並且這種言行同時具備故意而有目的性,反覆多次這兩個特徵的話,家長就應該引起注意,孩子很可能已受到霸凌了。

    如何解決校園霸凌

    先提出三種常見但不妥的方法:轉學、直接找對方家長理論、強迫孩子打回來。

    對轉學而言,孩子進入一個新學校,將面臨新老師、新的教學方法等環境的改變,並且新學校的教學進度也可能不同,這樣會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去適應。再者誰能保證新學校就沒有類似問題發生呢?

    若直接找對方家長理論,可能會使得矛盾升級,若遇到不講道理的家長,問題就變得更難處理了。

    強迫教唆孩子打回來也是不對的,這樣可能就把有理變成了理虧,不論打贏打輸,對彼此都不好,反而給孩子灌輸了錯誤的理念。

    逃避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理性地爭論和錯誤引導孩子同樣也不是正確的做法。

    那麼到底該如何處理校園霸凌呢?

    首先,在得知孩子受到霸凌時,家長一定勿激動,要保持冷靜,安慰孩子並從孩子口中瞭解事件原委(比如發生過幾次,為何發生等)。這是為了不讓家長的情緒影響到孩子,同時只有弄清事情經過後,才能進一步合理解決問題。

    接著,家長應該及時聯絡老師和學校,把情況反映給他們,畢竟老師能夠更多地關注到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對於在學校發生的問題,老師有更合適有效的方式解決。這是為了讓孩子看到不是隻有他一個人面對問題,而是有爸爸媽媽,還有老師都會幫助他。

    第三,在家要多給孩子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不挑事不怕事,給孩子更多的關懷和鼓勵,多給孩子具體的指導而不是迴避(比如聯合其他受欺負的孩子一起抵制等),讓孩子認識到能妥當解決這些問題,會對他將來的成長有很大幫助。

    最後,希望那些欺凌過他人孩子的家長,能鼓勵自己孩子主動道歉,敢於承認錯誤,這樣將擁有更多朋友;同時被欺凌的孩子家長,要知道孩子內心很敏感,尤其是被欺負的孩子經常會自己默默承受,所以家長要多觀察留意,在日常生活中給予更多關懷和悉心照顧。

    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重視校園霸凌問題,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和諧友善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孩子的童年都快樂幸福!

  • 2 # 夕月和晨風

    說起校園暴力,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可能是這個孩子成長環境不太好造成的。但是據研究,在校園暴力中很大一部分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

    那麼什麼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呢?

    他們只會做出安全的選擇,這樣他們可以給別人一種聰明,甚至不會犯錯的錯覺。他們眼中的成功就是把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做對了,並得到別人的認可。

    《終身成長》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施暴者的自尊心獲得提升,並不是他們本身缺乏自信,而是透過評價和貶低他人可以使自尊飆升。他們是透過施暴來獲得社會地位以及旁人的仰視,這樣會顯得他們很酷,很強大,讓別人對他們感到害怕。

    既然有施暴者就有受害者,受害者如果長期受到欺凌也會慢慢地被植入固定型思維,長期接受這種欺凌和評判會讓受害者產生復仇的心理甚至是導致抑鬱自殺。

    看了網路上太多這樣的新聞,我們會很害怕自己的孩子成為校園暴力中的施暴者或者受欺凌者。

    那麼成長型思維模式者是怎樣去應對欺凌行為的呢?他們認為施暴者可能是學習方面遇到了問題或者家庭出現了問題,他們不會把施暴者對於自己的評判當成自己的過錯,他們不會把仇恨積壓在自己的內心。

    1、他們會立刻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把這一切都隱藏在內心,他們有些人會去跟施暴者對話,如果解決不了他們會去尋求外援。

    2、當然,對於校園暴力,最合理的解決方法,還是學校應該對孩子進行教育,進行思維模式改變的教育,那麼對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養成,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家長更是責無旁貸。家長和教師是思維模式的傳播者,但是這並意味著家長或教師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孩子也能擁有。思維模式的傳播貫穿在日常生活和日常教育中。

    3、家長和教師要做的就是不評判,不給孩子貼上“聰明”和“笨”這樣的標籤。包括不要去評價別人家的孩子,比如你說,“那個孩子怎麼那麼蠢!”這樣也會給自己的孩子一種感覺,如果我沒做好,我是不是也很蠢呢?這樣就又陷入了固定型思維了不是嗎?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每個孩子接受他本來的樣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奧迪a6好,還是別克gl8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