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創業投資家

    網上書店的興起和流行,一直影響著實體書店的經營。人們買書的渠道改變,看書的介質改變,但閱讀的本質——“獲取書籍中的內容/知識”不會變。實體書店以及紙質書,真的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嗎?未來存在的價值在哪裡?

    店主角度

    一定會有堅持經營實體書店的店主存在,他們或許因為有錢,或許因為閱讀情懷,或許因為人生理想等等,例如李虹的深圳華僑城社群書店——2+1書店從1998年經營至今,陳曉彬17年來一直透過拾淘舊書在福建泉州的西街經營一間舊書店——阿心舊書店至今。紙質書也不會消失,畢竟它承載的是世世代代人們的智慧結晶,包含紙張的質感和知識的厚重。

    店員角度

    作為一個行業從業者,實體書店店員是除了店主之外,最能直接感受到其生存發展狀況的。新京報書評週刊採訪了在書店工作(過)的朋友,聽他們講自己隱藏在書架背後的心聲。總結如下:

    店員收入:收入比較低,店員一個月到手基本不到3000塊,管培生上來的話,工資也不高,比他們多一千來塊。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即使過了一兩年,工資基本上沒有漲,店員的流動性大。經營看法:實體門店一直虧吧,書籍的利潤很低,像咖啡區、兒童區差不多做到收支平衡。除了暑假這種旺季流量好一些,四五月份時來店的人會比較少,特別是下雨很冷的時候,很少指望別人買書。門店有時也算一個網紅店,來拍照的很多。

    這些帶著情懷光環的從業者,反饋出了預期之外的現實問題,以後實體書店是否還需要繼續僱用員工來維持經營和盈利,看未來的發展規模和實際狀況。

    消費者角度

    我工作生活的旁邊有兩家實體書店,新華書店和友誼書城。從我作為消費者的角度,不帶其它行業或諷刺意思,我更喜歡友誼書城,即使我都只是在書店裡看書,沒有購買書籍,給它們帶去利益。

    工作日午間休息期間,我前去實體書店,嘗試徜徉在書籍的海洋,8小時外提升自己。結果,現實中的我,在紙質書面前,加上慵懶午後,搖搖欲墜,趴在書本和桌子上睡著了。新華書店的店員拍醒我,告知書店是買賣書籍的地方,不是睡覺的地方,不能在此休息;友誼書城裡,和我一樣看書和午睡的夥伴很多,是放鬆身心、汲取知識的好場所。這就是實體書店給消費者的服務體驗差異。

    相比網上書店,實體書店的最大優勢莫過於顧客體驗方面,經營者們應該注重書店中人與人的交流,而不僅僅侷限於人與書,這是未來存在發展可以發揮的價值。

  • 2 # 俠女畫

    實體書店,已經從傳統意義上提供圖書的地方,成為了多元化集散中心。

    如今的實體書店,不僅僅是書店,還包含了休閒、美食、下午茶、插花、攝影、講座、讀書會、烹飪、服裝、DIY製作等等。書店,除了濃郁的書香,充滿文藝氣息,還有充滿人間煙火氣息的眾生相。

    我喜歡看書,也喜歡逛書店,很多城市其實已經打造出了屬於專屬於這個城市的文化地標書店。比如廣州的方所,成都的言幾又等等,這些書店不僅僅是書店,而是作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出現在眾人面前。我喜歡這樣的書店,因為它不再是顯得冷清甚至落寞的實體店,而是一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有文化氛圍的新時代書店。

    未來,實體書店將會以更加優雅的姿態多元化發展,為人們帶來最美好的閱讀體驗。

  • 3 # 清悠初見

    任何一種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價格,特別是實體書店,這種傳承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應該有它更深的價值。

    曾幾何時,書店作為人類獲取知識的聖地,整整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無論是清晨還是傍晚,總能看到人們沉浸在書中世界的模樣。而作為喜歡讀書在我,在上大學的那幾年裡,幾乎看遍了學校圖書館和校門口書店裡最喜愛型別的書。每一個城市,都有幾盞燈,是為熱愛讀書的他們而點燃。而在通訊極為便捷的今天,獲取資訊的方式多種多樣,手機、電腦、iPad、電紙書……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到自己想要知道的資訊,那麼作為傳承至今的書店,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在現今這個實體書店十分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如果想要經營一家書店,除非你有刻在骨子裡的熱愛,不然的話,讓稍微有點商業概念的人來講,這都是一個逆勢而為的勇敢者遊戲。

    作為從小就喜歡看書的我們,看到、聽到一個又一個實體書店關門停業的訊息,都有一種無可言表的惋惜。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曾經說過: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直下地獄。

    我希望更多有資源、有條件的人願意投身到實體書店的傳承中去,為了我們的文明,為了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提供一處心靈驛站,讓一代代喜愛沉靜的讀書人,守望在都市的喧囂背後,溫暖一個人,溫暖一座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是勇士的體系成就了庫裡,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