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伊甸起始academos
-
2 # 真水就是無香
在古老的時候,只有太陽、月球和數百顆恆星以及肉眼可以看見的行星有名字。但在過去的數百年,天文學上辨認出來的天體數量已經從數百顆增加至數十億顆,而且每年還不斷的在增加中。天文學家需要一套辨識系統,能明確且不含糊的分辨出這些天體,並且同時將最有興趣的物件命名,指出相關性與特徵。
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是全球天文學家認可,能為天體命名的主要機構。為了能給予任何天體一個明確的名稱,該會建立一個命名系統,能系統化的為各種不同的天體命名與排列順序。當天體被發現時,經天文學家及各種觀測核實後先發給天體一個類別的編號,而對彗星、小行星或者行星的衛星則另設會議通過另外的英文名字作為固有名字,以取代難記的編號。
另外,有幾家從事天體命名的私人公司,在他們私有的登記表上將付錢的買家在指定的恆星登記上他們所選擇命名的名字。但國際天文聯合會和絕大多數的天文學家都不會承認這些名字有合法的地位。有些網站(特別是自稱為天文學家的)會說國際天文聯合會是唯一被官方認可為天體命名的機構,但這也是星星命名公司必然反對的。
宇宙中每一個天體都是有著自己的“基因資料庫”的,科學家通過調取星球的基礎資料庫給他們進行分類和命名。這個“基因資料庫”的名字叫恆星光譜。什麼是恆星光譜,如何依據恆星光譜對天體分類,這樣分類又有什麼意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從1894年哈佛大學天文臺開始對恆星光譜作有系統的分類,在安妮·坎農的主持下,整個工作整整持續了40年時間,截止1934年共分析了數十萬顆恆星的光譜,共編纂成10冊的亨利·德雷伯星表及其擴充星表,在此基礎之上發展出來了現在廣泛使用的摩根-肯那光譜分類法。
此分類法原本將恆星的光譜分為O、B、A、F、G、K、M、R、S、N等10型別 ,各型之間光譜特徵是連續過渡的。每個光譜型又分為10個次型,用數字0~9表示,如B0,B1,…B9。實際上是恆星表面溫度逐漸降低的序列。O型星溫度最高,約40000K;M型星最低,約3000K。R型與K型相當;N和S型與M型相當。但目前最熱的星為O5,最暗的星為M5,即O型只有五小類,M型只有六小類,總計為91小類。
後來美國天文學家W.W.摩根和P.C.基南等又在光譜基礎上又增加了光度。光度型分為7級:I——超巨星,Ⅱ——亮巨星,Ⅲ——巨星, Ⅳ——亞巨星,Ⅴ—— 主序星(矮星),Ⅵ——亞矮星,Ⅶ——白矮星。按照摩根-肯那光譜分類法,太陽為G2V型星,表明太陽的光譜型是G2,且是一顆主序星(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