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裴應軍

    兵法有云“兵不重伏”,在同一個地方多次設伏是兵家大忌,可是劉伯承卻反其道而行,3天內在同一個地方兩次設伏,殲滅日軍精銳400多人,戰損比例罕見。

    這兩次伏擊就是抗日史上著名的七亙村伏擊戰,戰鬥規模不大,所運用的戰術卻足以成為經典傳世。

    重疊設伏”,這是一種前無古人的戰法。三天之內,在同一地點連續兩次成功伏擊同一強敵,它的發明人是劉伯承元帥。這種戰法,兵法中無記載,它打破了“用兵不復”的原則。

    1937年10月,日軍佔領石家莊後,沿正太鐵路西犯。妄圖一舉攻取太原,掠奪山西的煤炭資源,瓦解國共兩黨的晉北抗日聯盟。國民黨軍隊作戰失利,倉皇潰退,八路軍129師在師長劉伯承率領下,揮戈東進。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官衛立煌上將(1955年從海外迴歸祖國),頓感驚詫和內疚。在與劉伯承將軍通話時,衛立煌說:國民黨正規軍裝備好,熟悉陣地戰術,尚不能阻遏日軍侵晉,且競相後退。八路軍兵微械弱,缺醫少糧,施行的游擊戰能跟日軍相匹敵乎?盼將軍謹慎行事……。劉伯承凜然答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反擊日寇侵略,甘捐血肉之軀!

    經過縝密的偵察,八路軍獲悉日軍勁旅第20師團的迂迴部隊,在向山西平定開進,前鋒直指太原。其輜重部隊約千餘人在測魚鎮駐屯,負責向前方供應彈藥糧食。劉伯承判斷:日軍為了切實控制正太路南的平行大道,必然加緊從井陘至平定的小路運兵運糧。劉伯承判定日軍將於10月26日經七亙村向平定運輸軍需品,即令部隊利用七亙村、南峪之間的有利地形埋伏,計劃在七亙村打一仗,鉗制日軍的迂迴進攻,掩護娘子關友軍。

    七亙村是一個理想的伏擊戰場,它是井(陘)平(定)小道的必經之地,從七亙村往東到石門,正好是10裡峽谷,谷深數十米,底寬不足3米,地勢十分險峻。劉伯承經過實地偵查,選中了這個伏擊陣地,隨即命令八路軍129師第772團第3營進至七亙村附近待機。

    果不出所料,26日拂曉,測魚鎮龐大的輜重部隊,在步兵200餘人掩護下向西開進,上午9時許,日軍進入伏擊區。129師第772團第3營的戰士們放過敵人的前衛部隊,向它的本隊突然發起火力襲擊。地形選得實在太便利了,陡坡頂上八路軍的機槍、步槍“嘩嘩”地往日軍的人堆裡傾瀉著子彈,手榴彈只消開啟保險蓋垂直往下扔。日軍頓時像炸了窩的馬蜂似的亂碰亂撞,死的死,傷的傷,有不少被擠下了深溝。在一陣短促猛烈的火力襲擊後,戰士們隨著一片喊殺聲,奮勇殺入敵群,跟日軍展開了白刃戰。有幾名日軍被戰士們逼到了斷崖邊,戰士們邊喊邊示意他們繳槍投降。日軍竟毫不理睬,端著刺刀反撲上來。戰士們毫不留情地擊斃了他們。2個多小時後,槍聲、喊殺聲漸漸沉寂下來,日軍除少數逃回測魚鎮外,其餘全部被殲。此戰八路軍共斃敵300多人,繳獲騾馬300多匹和大量軍用物資,八路軍傷亡10餘人。

    當天,劉伯承得到情報:正太路西段的日軍正向東運動,娘子關右翼的日軍也正繼續向舊關抄襲。他很清楚日軍的意圖是急於要打通正太路,從背後威脅太原。據此,他判斷前方需要彈藥和糧食急如星火,日軍必然儘快再向平定運輸軍需品。七亙村仍然會是日軍進軍的必由之路,因為除此別無通道。再從日軍目前的作戰特點來分析,他們屢勝之後驕橫得很,通常會發一股牛勁,向預定的目標執拗地突進,毫不理會一些小的損失。況且根據“用兵不復”的原則,他們萬萬想不到八路軍會在同一地點重複設伏。於是,劉伯承斷然決定還在七亙村再給日軍一個突然打擊。

    於是,劉伯承便一面製造假象,佯裝撤離遠去,一面果斷地在隔了一天後,於同一地點再次設伏。

    為了迷惑日軍,當27日日軍派兵到七亙村來收屍時,劉伯承讓129師772團主力當著日軍的面佯裝撤退,造成七亙村無兵把守的假象。實際上第772團第3營繞了一回又返了回來,集結在七亙村西改道廟公路南側山地裡。

    28日晨,敵人的輜重部隊果然循原路過來了,前後有100餘名騎兵和 300餘名步兵掩護輜重西進。他們畢竟吃過虧,一路上加強了搜尋警戒,遇到有可疑處便發炮轟擊。到了七亙村附近,他們更加小心翼翼,朝村裡村外進行了反覆的炮擊。第772團第3營的指戰員們隱蔽在灌木、草叢和石洞裡,沉著鎮定,不發一槍。

    11時許,日軍進入了伏擊地域。129師第 772團第3營的機槍、步槍一齊響了起來,組成了嚴密的火網。這次日軍已有精神準備,一遇打擊便就地組織抵抗。第3營的戰士們在兵力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仍英勇出擊,將日軍截成兩段。由於負責增援的第2營因雨天路滑,未能按時趕到,因此第3營沒能將敵人全殲。戰至黃昏,敵人乘夜色朦朧,突圍而出,一部向西逃往平定,大部向東退回測魚鎮。

    這次伏擊,擊斃日軍百餘名,八路軍又繳獲一大批軍需品和騾馬。牽制了敵人,使困在舊關以南的國民黨軍曾萬鍾部1000餘人,從敵人的包圍中撤了出來。

    劉伯承把繳獲的戰馬、軍刀、大衣、罐頭、香菸等戰利品,送給衛立煌一部分。衛立煌讚歎不已,稱此戰為“戰史上的奇蹟”,譽劉伯承為“當之無愧的名將”。

    第129師的2個團畢竟無法擋住數萬日軍的強大攻勢,他們的積極戰鬥只能最大限度地起到牽制、遲滯敵人的作用。就在七亙村第一次伏擊戰同一天,日軍攻佔柏井,威脅娘子關與舊關國民黨守軍的側背。娘子關防線上的國民黨部隊怕後路被切斷,爭相撤退。

    劉伯承將七亙村連環伏擊戰, 命名為“重疊設伏”。後來,不少國家的軍事教科書增添了這一前無古人的戰法。

  • 2 # 通史古今

    符合上兵伐謀的經典戰役我認為要符合以下幾點:1、對當時的政治局勢起決定性作用。2、作戰雙方投入的兵力多、規模大、技術含量高。3、影響力巨大而深遠。其中我認為最為經典的就是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運動戰戰役。

    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開始了大規模的戰略轉移。長征初期,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領導者實行逃跑主義,使中央紅軍在“湘江之戰”後,從八萬多人減少到只有三萬多人。在這一情況下,他們又不顧敵人調集40多萬的圍堵,仍把希望寄託在與紅2、6軍團的回合上,堅持按原計劃向湘西前進,使紅軍處於覆滅的險境。在此危急關頭,毛澤東力主擺脫敵人主力,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以爭取主動。這個正確主張得到了中央軍委大多數同志的贊同。1935年1月7日,一舉攻克黔北重鎮遵義城。隨機,召開了具有轉折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領導地位,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紅軍突破烏江,進佔遵義城,使蔣介石大為震驚,急調其嫡系部隊和川黔滇三省的兵力及廣西軍隊一部 ,共約150餘個團,從四面八方向遵義地區進逼包圍。為擺脫這種險境,黨中央決定,率師北渡長江,前出川南,與活動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4方面軍會合,開創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據地。四渡赤水戰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展開和形成的。

    一渡赤水,集結紮西,待機殲敵。

    1935年1月19日,中央紅軍由遵義地區出發,分三路向川南開進。右路紅1軍團,牽制綦江、合江之敵,由鬆坎出發,經溫水、習水向赤水疾進;中路紅5、9軍團及軍委縱隊,由遵義、婁山關出發,經官店襲擊習水、土城之敵;左路紅3軍團,由懶板凳出發,迅速擺脫尾追和側擊之敵,向土城挺進。紅3、5軍團在紅1軍團一部兵力協同下,在土城附近打垮了黔軍候之擔部和川軍郭勳祺部兩個師的追擊和堵截。繼之,我各路軍於29日,經土城、元厚場向西渡赤水河。2月上旬,進至川南的敘永、古藺地區 ,準備相繼從宜賓上游北渡金沙江。此時,張國燾藉口嘉陵江“江闊水深,有重兵防守”,抗拒中央命令,不僅不率紅4方面軍南下以吸引川敵,反而北攻陝南,致使川軍無後顧之憂,得以集中全力堵我北進。南面敵軍吳奇偉、周渾元兩縱隊和黔軍王家烈部,則由南向北機動,尾追我軍;滇軍孫渡4個旅,也向畢節、鎮雄等地急進。

    鑑於以上新情況,毛澤東等決定,暫緩實行北渡長江的計劃,改向川黔滇三省邊境敵軍設防空虛的扎西地區,利用短暫時間,完成了部隊整編、精減,大大加強了部隊戰鬥力,為待機殲敵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渡赤水,回師遵義,大量殲敵。

    我軍進至扎西地區,敵仍判斷我將北渡長江,除向宜賓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調滇軍和川軍潘文華部向扎西地區逼近,企圖對我分進合擊。

    鑑於敵軍主力已大部被我吸引到川滇邊境,黔北兵力空虛的情況,我軍決定出敵不意的回師東進,折回貴州。我先頭1個團先敵搶渡二郎灘,成功地掩護部隊於2月18日至20日,在太平渡、二郎灘第二次渡過赤水河,並繼續向桐梓、遵義方向前進。24日佔領桐梓。25日夜佔領了婁山關。27日,在董公祠擊潰了3個團的阻擊,28日晨再次攻佔了遵義城。是日中午,我進佔城南的老鴉山、紅花崗、忠莊鋪後,吳奇偉帶領殘部企圖逃過烏江,除少數人員跟隨其過江遁去外,其餘尚未過江的1800餘人和大批武器,全部為我俘獲。遵義地區的這次作戰,歷時五天,擊潰和殲滅敵2個師又8個團,俘敵3000餘,是中央紅軍戰略轉移以來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

    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烏江天險,調動並擺脫敵人。

    我軍遵義大捷後,蔣介石於3月2日急忙飛往重慶,親自指揮對紅軍的圍攻,企圖採取堡壘與重點進攻向結合的戰法,南守北攻,圍殲我軍於遵義、鴨溪這一狹窄地區。為粉碎敵人新的圍攻,我軍將計就計,偽裝在遵義地區徘徊尋敵,以誘敵迫進,然後再轉兵西北,尋求新的機動。同時,以紅3軍團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動,調動敵周渾元部向南和吳奇偉部向西,爾後轉用兵力攻擊魯班場守敵。我軍這一行動果然調動了敵人,當敵吳奇偉部北渡烏江和滇軍孫渡部靠近我軍之際,3月11日,我軍突然轉兵向北,於15日進仁懷,16日從茅臺第三次渡過赤水河,再入川南。敵誤以為我軍又要北渡長江,急忙調整部署,向川南壓逼我軍,企圖再次對我形成合圍,聚殲我軍於長江南岸地區。

    為進一步造成敵之錯覺和不意,3月21日,我以1個團的兵力偽裝主力,繼續向川南的古藺、敘永方向前進,引敵向西。我主力則以快速的行動回師東進,於22日,第四次渡過赤水河,再次折回貴州境內。28日,紅軍穿過鴨溪、楓香壩之間的敵碉堡封鎖線,直達烏江北岸。29日夜,我軍先頭團1個排利用雷雨掩護,乘竹筏到達對岸,順利敵攻佔了渡口,至31日,除紅9軍團於烏江北岸繼續牽制敵人外,紅軍主力全部渡過了烏江,巧妙地脫離了敵人的包圍圈。

    渡過金沙江揮師北上。我軍南渡烏江後,開闢了進軍雲南、從金沙江北渡入川的前景。但在黔滇邊境有數旅滇軍據守,不利我軍北進。毛澤東在部署我軍作戰行動時指出:只要能將滇軍調出來就是勝利。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我軍採取了聲東擊西的戰術,首先以部分兵力向黔東的甕安、黃平方向佯動,擺出東出湖南與紅2、6軍團會合的姿態,主力則經息烽、扎左,直趨貴陽。此時,蔣介石已由重慶趕赴貴陽坐鎮。當時貴陽及近郊守敵僅有4個團,蔣介石感到守備空虛,既怕我乘虛攻佔貴陽,又怕我東進湖南與紅2、6軍團會師,故而急調龍雲主力3個旅兼程增援貴陽,令薛嶽兵團和湘軍何健部在川黔湘邊界佈防堵截。在滇軍主力已完全東調的情況下,我紅1軍團於4月9日突然對貴陽東南之龍裡鎮實施佯攻,虛張聲勢,迷惑敵人,我主力卻從貴陽、龍裡之間突過敵軍防線,以每天120裡的行軍速度,向敵人兵力空虛的雲南疾進,15日渡過了北盤江,並相繼攻克貞豐、龍安、興仁、興義等城。蔣介石對我軍神速西進大為震驚,急調吳奇偉、周渾元兩個縱隊和湘西3個師以及滇軍一部,沿黔滇公路對我實施追擊。與此同時,原留烏江以北的我紅9軍團,在勝利完成了牽制任務後,也已進至黔西的水城附近地區。

    4月下旬,當我軍威逼昆明城下時,各路敵軍尚距我3日以上行程。故我乃以一部兵力佔領楊村,佯攻昆明,主力即向西北方向的金沙江岸挺進。紅1軍團經武定、元謀搶佔了龍街渡;紅3軍團經馬鹿塘搶佔了洪門渡;中央軍委縱隊和紅5軍團,經龍塘進至絞平渡,其先遣隊幹部團一部已先於5月3日晚在絞平渡偷渡成功,全殲對岸守敵,並擊潰了川軍兩個團的增援,俘敵600餘人,控制了渡口。由於龍街渡江面寬且有敵機騷擾,洪門渡江流湍急,均不利於我渡江,中央軍委決定,除留紅3軍團第13團在洪門渡過江外,紅1、3、5軍團自5月3日至9日,利用僅有的七隻小木船,全部由絞平渡渡過了金沙江。北路的紅9軍團,也與5月4日、5兩日,在會澤西北的巧家附近渡過了金沙江。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使尾追之敵全部被我拋在金沙江以南,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川黔滇邊境地區的狂妄計劃,實現了渡江北上的戰略意圖,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偉大勝利。

    四渡赤水戰役,從總體看是敵強我弱,紅軍在各路強大敵軍圍追堵截的情況下,常常處於被動地位。但是,由於毛澤東等以高超的指揮藝術,巧妙地隱蔽我軍戰略意圖,有計劃地調動敵人,造成了我軍許多區域性的優勢和主動,從而使整個形勢向著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方向變化,終於打破了敵人妄圖圍殲我軍的戰略計劃。最後,我軍在運動戰中,正確地處理“打”與“走”的關係。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初期,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領導者消極避戰,實行逃跑主義,只走不打,始終擺脫不掉敵人的圍堵。遵義會議後,在毛澤東等直接指揮下,我軍避敵之長,擊敵之短,一再造成敵人的錯覺,積極創造戰機,大量地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如果沒有向扎西的“走”和回師東進二渡赤水,就不可能大量調動敵人和造成有利戰機,取得遵義地區殲敵的勝利。如果沒有以後的三渡、四渡赤水的“走”,就不能加深敵之錯覺,牽著他的鼻子來回打轉,以至將其拖疲、拖垮,使我乘隙實現渡江北上的戰略目的。

    四渡赤水戰役歷時三個多月。這次戰役,紅軍實行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迂迴穿插於敵人數十萬重兵之間,積極尋求戰機,有效地殲滅敵人。從而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粉碎了敵人妄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使中央中央在長征的危急關頭,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

    四渡赤水戰役,是毛澤東根據情況變化,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調動和迷惑敵人,創造戰機,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戰場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毛澤東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

  • 3 # 電影中的歷史

    都在說毛主席的操作,我這裡也舉一個蔣委員長上兵伐謀的例子,就是北伐戰爭後他如何兵不血刃解決桂系、奪取兩湖的經典操作。

    新桂系作為北伐軍主力之一,在武昌、南昌、南京幾次戰役中都屢建奇功,幫了蔣介石大忙,但所謂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當北伐戰爭已經結束時,蔣桂矛盾也越來越激烈。新桂系從剛出發時的一個廣西,到戰爭結束時又佔領了湖南湖北和北平唐山,從南到北排成一字長蛇陣,小諸葛白崇禧經常美滋滋得自吹自擂:當年太平天國也不過如此。

    新桂系的翹尾巴就引起了蔣介石的警覺,他對手下黃埔學生說:白崇禧李宗仁這是要模仿洪秀全作亂!

    由於在全國軍隊縮編會議上談崩,蔣介石與白崇禧閻錫山馮玉祥三個盟友最終談崩,並決定先拿新桂系開刀。這時桂軍在湖北有五個軍,在唐山有三個軍,蔣介石為了達到兵不血刃消滅敵人的目的,先派人調查了新桂系矛盾,得知:

    劉興原先是在唐山的三個軍中的軍長,後來被白崇禧撤掉職務趕出部隊,因此他對白崇禧一直懷恨在心。其實這三個軍都是原先唐生智的部隊,白崇禧的嫡系只有一個旅,蔣介石便給了劉興一筆錢,讓他去遊說舊部,驅逐白崇禧,並把他們的老上級唐生智給送過去。

    在湖北的桂軍五個軍由19軍軍長鬍宗鐸統一指揮,他在剛從廣西出發時只是個團長,而廣西時期的旅長李明瑞現在仍是師長,提拔如此之慢這讓李明瑞非常不爽,更可氣到是胡宗鐸經常拖欠李明瑞工資。蔣介石於是給了李明瑞親戚俞作柏一筆錢,讓他去遊說李明瑞倒戈,並許諾事成之後讓李明瑞當廣西省主席。

    1929年3月,蔣介石正式動手,集中所有嫡系部隊,分兩路進攻武漢。胡宗鐸斥巨資在武漢修築了龐大的防禦工事,想用誘敵深入的方式和蔣介石決戰,結果李明瑞收了錢,馬上帶領戰鬥力最強的第7軍1師跑路,其他兩個師也都跟著跑了,這下胡宗鐸的防禦部署出現重大漏洞,已經來不及調整,他只好帶著部下倉皇逃出武漢。一路上桂軍四個軍吵吵嚷嚷 ,缺兵少糧,最終都投降了蔣介石,至於胡宗鐸本人,蔣介石則送了筆錢給他,讓他去享清福。這樣蔣介石就兵不血刃吞併了湖北,湖南軍閥何健也跟著倒向蔣介石。

    在唐山北平那邊,唐生智的舊部三個軍的將領都被劉興說服,甚至要把白崇禧捆起來,但另一個軍長廖磊和白崇禧私人關係不錯,把他偷偷放走了。

    在南京參政議政的李宗仁聽說湖北和唐山都完蛋了,嚇得溜到租界,坐船逃回香港。

    再說那個李明瑞拿了蔣介石的錢後,一路殺回廣西,收復了白崇禧留在廣西的舊將,名正言順得當上了省主席。

    這樣新桂系在北伐戰爭中建立的“新太平天國”,在蔣介石的分化瓦解打擊之下,僅僅幾天時間便徹底灰飛煙滅。這也顯示出,蔣介石對付各路軍閥,還是有點手段的。

  • 4 # 歷史學舍

    上兵伐謀經典戰,當屬蔣介石和傅作義大軍偷襲石家莊,毛主席巧用“筆桿子”退敵一戰。

    敵人很可能偷襲石家莊,竄擾西柏坡的中央機關,要求大家做好暫時撤離的準備。

    10月24日,毛主席等黨中央領導立刻進行緊張部署,制定了“臺前幕後、緊密配合”的破敵戰略。

    先組織人員疏散,同時安排阻擊和防守。然後,動用筆桿子對蔣介石和傅作義展開強有力的輿論攻勢。

    文章直接揭露敵人企圖進攻石家莊的陰謀,並且指明敵方偷襲計劃的來龍去脈、軍事部署說得一清二楚,彷彿掌控其於股掌之間,說明我軍已嚴陣以待,隨時準備粉碎敵人的進攻。

    另外直指傅作義的軟肋,道明北平後方空虛,你大軍壓我那老蔣的北部戰線就要完了,言語步步緊逼使國民黨軍早已軍心動搖,使得蔣介石和傅作義密謀的偷襲陰謀徹底泡湯。

    上兵伐謀,善之善者也。

  • 5 # 梅溪雜談

    說到最經典,想到了美國對蘇聯的金融之戰!

    這場戰爭,美國兵不血刃,花費極小的代價——大概幾千萬美金的代價,把整個蘇聯大部分國有資產幾乎全部買下,使得蘇聯這個當時GDP佔美國60%的超級大國,一下淪落為赤貧的末流經濟國家,並且直接導致蘇聯解體。這次金融戰,美方成本極低,卻打敗了蘇聯煌煌數百萬軍隊和無數包括核武器在內的巨大軍備。效果之顯著,反差之大,效率之高,簡直讓人瞠目結舌。蘇聯和美國這兩個20世紀大部分時間遙遙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的超級大國,互相競爭了幾十年,居然以這種形式落幕,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由於不想做伸手黨,鍵盤技巧又不嫻熟,所以我簡要說說整個思路和過程。

    第一步 意識形態滲透

    到1990年的時候,正是葉利欽和戈爾巴喬夫交接班之時。蘇聯經濟開始疲軟,美國派出大量人員,以金錢加關懷的方式,拉攏、策動、腐蝕蘇聯高官,同時通過多年宣傳和滲透,美式自由和物質繁榮已經俘獲了蘇聯人的心,蘇聯人對美國模式心生崇拜,對蘇聯模式進行了“激烈的深刻的反思”。

    第二步 丟擲並執行五百天計劃

    當然這個五百天計劃名義上是蘇聯人自己提出來的。其內容大概是:把蘇聯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私有化債券發給每個蘇聯人。按照計劃評估,大概每個蘇聯人可以分到四五萬美元價值的債券。私有化以後,蘇聯經濟整體轉向自由經濟。蘇聯人很高興啊,四五萬美元,簡直就是天文數字。改革順利進行,國有企業債券順利進入私人手中。

    第三步 美中國人購買債券

    成立各種皮包銀行,大肆吸儲,較高利率大肆同行拆借,然後開始唱衰蘇聯國企。單純善良的蘇聯人封閉了幾十年,哪裡懂經濟的基本原理啊,完全沒有企業市盈率、無形資產等等概念,看到國企效益不好,就天真的相信美國的謊言,覺得自己手中的債券值不了幾個銀子。通過這種手段,大量的債券順利流入到美國手裡,價格低的讓人不敢相信!

    第四步 使盧布貶值

    債券雖然到手,也沒法變現。借的錢總歸要還吧?於是美中國人開始唱衰盧布,四處散佈盧布貶值恐慌情緒,並突然大量拋售盧布。同時“友好”的建議可以使用盧布自由兌換,打消蘇聯人對盧布前景的擔憂。很快,原來國家的十萬億盧布,貶值了幾百倍,只值百十億美金了。可是美國還不滿足,又友好建議葉利欽政府,實行貨幣改革,發行新盧布,並將新盧布與美金掛鉤,美金盧布匯率比1:5。就這樣,通過這樣種種的不可思議的神操作,盧布最終貶值一萬四千倍,大部分蘇聯國企的資產,被美國幾千萬美金就買到了手!蘇聯近百年的努力奮鬥成果,變成國家成功淪為一窮二白的赤貧之國。有人說,只要把蘇聯國企的土地裡全部種滿白菜,恐怕也不止這點銀子。

    就這樣,曾經強大不可一世的蘇聯,就如像一個吃了蒙汗藥的少女,被美國成功得逞,房費都不用掏。這次沒有硝煙的戰爭,對蘇聯的經濟損失遠遠超過二戰。

    從此世上再無蘇聯。

  • 6 # 帝國烽火

    中國歷史上是非常會使用是“上兵伐謀”的國家,從文仲忽悠吳國爭霸,到隋文帝分化匈奴都是”上兵伐謀“的典型,而現在這種計策不僅僅是中國深得其道,美國使用起來也是頗有心得。

    “星球大戰”,拖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蘇爭霸是20世界後半葉的主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與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相互不服氣,暗自較勁。在二戰結束後的三十年時間裡,美蘇各有優劣,兩個超級大國最緊張的時候差點引發了核戰爭。

    事實證明美國的這一場上戰伐謀的“星球大戰”計劃確實很漂亮,蘇聯也因此解體,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同時,美國也對日本掄起了301調查大棒,先後對日本的半導體、計算機等多種產品進行貿易制裁。對日本的出口進行嚴重打擊。要知道日本經濟崛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依靠出口,現在美國對出口進行限制,就是打壓日本。

    1989年前後,美國繼續對日本政府施壓,並達成《日美構造協議》,並開始對日本的流通制度、投資壁壘、土地使用等問題進行改革。最終炸燬了日本資產泡沫,讓日本陷入了20多年的蕭條。

    日本經過美國的這一番修整之後,國內經濟長期低迷。非實體經濟出現大量不良資產,而資產又過多集中於非實體經濟,社會資本利用率大幅度降低,經濟亂成一片,並最終影響了日本未來幾十年發展。這不得不說又是美國“上兵伐謀”的高超技術體現。

    從蘇聯和日本的失敗或者說教訓中,作為崛起的中國,現在對美國已經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所以對美國也必選加強防範,防止中了美國“上兵伐謀”的計策。

  • 7 # 冷月鉤沉

    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以許昌為大本營嚴陣以待。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麼一個片段,袁紹帶著數十萬大軍南下,向曹操爭奪中原的控制權。

    當時的曹操雖然是大漢的丞相,但各地諸侯卻並不信服,尤其是袁紹這樣割據一方的人物。

    雙方正式開戰後,袁紹派大將顏良,文丑做先鋒,首戰信心十足。

    加上袁紹本人雖然貌似賢明,實際上剛愎自用,外寬內忌,好謀無決。

    只要首戰打贏了袁紹,接下來的相對峙階段,必然會讓戰局轉變。

    曹操派關羽,張遼出戰,袁紹的大將顏良,文丑先後被關羽斬殺,讓曹軍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這時袁紹的謀士許攸投靠曹操,獻計燒了袁紹的糧草大營烏巢。

    袁紹沒有了後方補給,想要儘快決戰。

    表示天子劉協可以給袁紹,自己這個丞相也可以不做,只是想雙方罷兵言和。

    袁紹聽到曹操示弱,心裡有了猶豫,一直沒有下命令進攻。

    當時正值中午烈日當頭,袁軍面對太陽已經人困馬乏。

    曹操的士兵則以逸待勞,並且派出一支部隊繞到了袁紹大軍的後方,形成了兩面夾擊的態勢。

    曹操見時機成熟,先嘲諷了袁紹一番,下令全線出擊,一舉擊潰了袁紹。

    —End—

  • 8 # 鹹魚閒聊

    “伐謀”往往是在敵我雙方實力相差較大的情況下弱勢一方的取勝之道,所謂伐謀者,以弱勝強,以險取勝。在小編看來,最能體現“上兵伐謀”之精要的戰役便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與東突厥頡利可汗的渭水之盟。在這場幾乎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李世民設下疑兵之計,以六騎喝退頡利可汗二十萬雄兵,真正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那麼在這場敵強我弱的較量中,李世民是如何發揮他的聰明才智與謀略,獲得了最終的勝利,為新生的大唐帝國贏得了寶貴的發展空間和時間的呢?我們下面來看來。

    說起東突厥的這次侵犯,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這個人叫“樑師都”。

    樑師都何許人也?這並不重要,大家只需知道,樑師都在隋朝末年就割據夏州朔方,依附突厥對抗朝廷,大唐建國後第二年,樑師都便遊說時任東突厥可汗(頡利可汗之兄)處羅可汗全力進犯大唐,雖然此次進犯沒有成功,但樑師都一直都在處心積慮的幫助突厥人,賊心不死,可見一斑。而玄武門之變後東突厥的這次進犯與樑師都有非常大的關係,甚至可以說就是此人謀劃的結果,為何這麼說呢?我們來看《資治通鑑》的記載:

    初,稽胡酋長劉成帥眾降樑師都,師都信讒,殺之,由是所部猜懼,多來降者。師都浸衰弱,乃朝於突厥,為之畫策,勸令入寇。於是頡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餘萬寇涇州,進至武功,京師戒嚴

    此段記載的大意不難理解,就是說樑師都極力說服頡利可汗發兵大唐,於是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合兵二十萬進犯涇州,兵臨武功,長安開始戒嚴。武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咸陽市武功縣,位於渭水河畔,距離長安不足二百里。

    雖然形勢危急,但剛登基不久的李世民並沒有表現出一絲的怯懦,相反,他很從容,他抓住了一個機會,以此為切入點開始了他“上兵伐謀”的表演。

    這個機會就是雖然有樑師都的策劃,但頡利可汗依舊對長安城內部沒有一個準確的瞭解,於是他派了一個叫執失思力的使者去覲見李世民,目的是為了探聽長安城的虛實,而就是這個決定給了李世民反敗為勝的機會。

    執失思力來到長安後,便展現出他的傲慢,他對李世民說頡利可汗率領百萬大軍來攻打你了,執失思力此話的目的一定是向藉此來暗中觀察李世民的表現,如果李世民表現出一絲怯懦之意,那麼他回去後將會毫不猶豫的勸說頡利可汗立即圍攻長安,那麼李世民是如何表現的呢?史書記載:

    上讓之曰:“吾與汝可汗面結和親,贈遺金帛,前後無算。汝可汗自負盟約,引兵深入,於我無愧!汝雖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誇強盛!我今先斬汝矣!”思力懼而請命。蕭、封德彝請禮遣之。上曰:“我今遣還,虜謂我畏之,愈肆憑陵。”乃囚思力於門下省

    大意是說李世民很憤怒的斥責執失思力,我和你們可汗曾有過盟約,如今他背盟而來,我決定先斬了你以洩我心頭之恨,然後再找他算賬,結果此話一出,執失思力立即跪下請命,在場的大臣也都擔心李世民此舉會激怒頡利可汗,於是紛紛請求李世民讓執失思力回去,而李世民卻說道,此時放執失思力回去就是在向頡利可汗示弱,可以不殺他但不能放了他,於是便把他囚禁在門下省。

    囚禁頡利可汗的使臣是李世民“伐謀”的第一步,目的就是迷惑對手,不讓頡利可汗瞭解到自己內部的虛實,那麼第一步完成後,就要實行第二步了。

    囚禁了執失思力後,李世民便領著高士廉,房玄齡等五人出玄武門,騎馬來到渭水河畔,與頡利可汗見面,而在他們六人身後的則是李世民佈下的疑兵,因為當時長安守軍只有萬餘人,如果令所有守軍出動,那麼一定會向頡利可汗暴露自己的兵力,所以李世民對頡利可汗來了一次“空城計”,他令士兵舉起旗幟,達到“旌旗蔽野”的效果,然後給頡利可汗一種錯覺,讓他認為守衛長安的士兵非常多,之後單獨會見頡利可汗,斥責他的背盟之舉,在李世民的威呵下,頡利可汗妥協了。

    俄而諸軍繼至,旌甲蔽野,頡利見執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輕出,軍容甚盛,有懼色.....是日,頡利來請和,詔許之。上即日還宮。乙酉,又幸城西,斬白馬,與頡利盟於便橋之上。突厥引兵退

    事實上,在頡利可汗還沒有下定決心退軍的時候,李世民就已經對此胸有成竹了,他曾對左僕射蕭瑀解釋過,頡利可汗經過自己的這一番謀劃一定會退軍,他說:

    李世民的這幾句話準確的點出了此次“上兵伐謀”的精要,頡利之所以敢來侵犯,無非就是趁大唐剛經歷了內亂以及權力的交接,如果此時閉門拒敵,那麼他一定會認為大唐實力不濟,如此一來,頡利定會全力攻打長安,到那時長安不保,大唐也將處在覆滅的危難之中,既然抵擋不住頡利那只有以計謀取勝,此時我們輕裝而來,顯示出對他不在乎的樣子,甚至扣下他的使臣,讓他感覺到我們並不怕他,再加上我們後方所展現的整齊的軍容,他們此次進犯本就是懷有戒備之心,如此一來頡利就更無法探知我們的虛實,最終只能退兵。

    李世民僅以六騎喝退二十萬突厥大軍,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尤其是身為帝王敢於孤身犯險,此等魄力與謀略在眾多帝王之中更是絕無僅有,小編欽佩不已。

  • 9 # 小雪歷史微鑑

    除了諾曼底登陸,小雪再想不起還有別的能夠形容題主所說的最經典戰役。

    17.6萬人由英國通過英吉利海峽,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

    背景:英美盟軍搶灘登陸作戰,目的是為了緩解蘇軍的壓力,當時德軍已經攻擊到蘇聯斯大林格勒了,這個時期,對德軍採取兩線作戰,牽制其兵力,是最好的辦法。

    這場被麥克阿瑟稱為歷史上最長的一天在以盟軍安全渡過英吉利海峽而結束。

    戰略意義:諾曼底登陸的初衷是為了搶佔法國的一個點,作為後續部隊的中轉站,從而為攻擊德國本土做好準備。

    德軍大敗,客觀上為蘇軍反擊鋪平了道路

    其實諾曼底登陸作戰開闢第二戰場這個方案,早在1942年斯大林就已經提出來了,只是當時丘吉爾孤立無援,美國並沒有參戰,這個方案後來才沒有進行下去。

    搶灘登陸以後,隆美爾率領的5個裝甲師被英美盟軍打了個稀里嘩啦,五個搶灘登陸點讓隆美爾防不勝防,最終無力迴天,大敗而歸。

    小雪微鑑:諾曼底登陸,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取得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同時還緩解了蘇聯戰場的兵力懸殊的壓力,這場搶灘登陸作戰,規模之大,耗時之短,各兵種協同作戰能力之強,都是絕無僅有的,最終,盟軍攻入德國本土,希特勒徹底滅亡。

  • 10 # 天青如洗

    我們先了解下什麼是上兵伐謀。

    上兵伐謀出處:

    “上兵伐謀”的主要意思就是通過謀略而不通過武力而獲得勝利。進一步引申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孫子兵法》裡面的重要思想。

    所以說“上兵伐謀”的最經典戰役先排除那些通過武力獲勝的戰役,哪怕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不一定就符合“上兵伐謀”這個特徵。例如赤壁之戰,官渡之戰,鉅鹿之戰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戰役了。

    管仲楚國購鹿計:

    管仲輔佐齊王稱霸後,楚國不聽號令。當時很多將軍請命去攻打楚國,管仲搖頭說。楚國不弱,一打戰不知要死多少人,還勞民傷財。於是出了一計。派一百多名商人去楚國買鹿,宣揚說,“齊桓公好鹿,不惜重金”。當時鹿比較稀少,只有楚國有,楚中國人只把鹿當成可以食用的動物,幾枚銅幣就一隻。當時楚王還很高興,十年前衛懿公好鶴亡國。覺得齊國也要亡了。

    不久齊國商人把鹿提到40枚銅幣一隻,楚國農民不種地,把鋤具造成獵具去獵鹿,士兵也紛紛偷偷去獵鹿。結果不久後導致,地沒有人種,楚中國人民各個特別多銅幣卻沒有地方買糧食。管仲又號令各諸侯國禁止與楚國糧食買賣,楚國士兵,戰馬不久都餓瘦了,這時候管仲覺得時機一到,立馬出兵。還沒打,楚國就投降了。

    類似的還有買狐降代,買魯衣制魯等

    管仲的這些經濟戰才可以稱為“上兵伐謀”的經典戰役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氣開始熱起來了該吃點什麼防止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