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發火時,應當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考慮孩子的感受,而後孩子就會覺得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朋友。
我們知道,孩子們的心總是天真無邪,而純真的。正因為這樣,孩子們才更容易受到慾望的侵擾。當一個孩子,想要一個他所喜歡的玩具,而父母卻沒有滿足其慾望,所表現出來的往往是大發脾氣、大哭大鬧、滿地打滾、甚至自虐、對父母動手等。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機會,平時我們總是講一些大道理,孩子們是聽不進去的。
那麼,正在怒火中燒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對付呢?
父母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點化:
1.要神情嚴肅,表現出你不是開玩笑的。
2.微笑凝視,讓孩子覺得親近。
3.說出對方的感受,讓孩子覺得你很理解他。
4.就事論事,不要把小問題放大來說。
5.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一個10歲的孩子,媽媽要求他,在出去玩之前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好,於是孩子認真的收拾完畢,但因為孩子急著去玩,結果有幾樣東西沒有收拾好。然後他就把東西放在一邊說:“媽,東西收拾好了,我出去玩了。”可是媽媽剛好看見了沒有收拾好的那些東西,於是來了一句:“你連個東西都收拾不好,還好意思去玩?”這時候還是突然臉色大變,對著媽媽大吼一聲:“你自己都不會收拾東西,還讓我收拾?”如果你是這個媽媽,你會怎麼做呢?
這位媽媽是這樣做的,滿臉嚴肅地走向孩子,擺出要打人的架勢,對孩子說:“你能這樣跟媽媽說話了嗎,媽媽把你養這麼大,怎麼能這麼沒禮貌呢?你也太不孝順了!”也許還有父母做出比這個更加過分的做法,甚至滿足更難聽的話或者不讓孩子出去玩。總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會因為一句話沒說大動肝火。
所以,當我們面對孩子時,需要明白教育要抓住適當的契機,才能事半功倍。就像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有屬於自己的敏感期,如果我們抓住了這些機會,對於孩子來說,將受益終身。但如果我們沒有發現這些機會,或者發現了卻不知道該做些什麼,這將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透過這個案例,我們發現,絕大部分時候,父母只是一時的氣憤,等事情過去了,就會平靜下來。但在孩子看來,父母有這樣的舉動,會打擊他的自尊心,於是孩子會進行自我保護,往往會採取反擊和報復的方法。
故事中這位孩子,就採取了報復的方法:“你自己都不會收拾東西,還讓我收拾?”作為父母,如果能夠懂得,這是孩子在自我保護,媽媽就不會對孩子大喊大叫了。
所以,這時父母應該思考,如何用你的語言撫平孩子受傷的心,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機會。
我們可以分五步來做。
第1步:
神情嚴肅,加一點深呼吸,不要做出憤怒的表情,也不要出現示弱的表情,僅表現出神情嚴肅即可,維持3~5秒鐘。
第2步:
微笑並凝視孩子,深深地呼吸,露出和藹的微笑,凝視孩子的眼睛3~5秒鐘。
第3步:
說出此時孩子的感受:“哎呀,對不起,媽媽剛才說的這句話是不是讓你不開心了?媽媽感覺到你生氣了,做了這麼多事情,媽媽還在挑你的毛病,誰不會犯一點錯誤呢!”當孩子感覺到你能理解他時,會有一種存在感。
第4步:
就事論事,不要把問題放大。“這其實就是個收拾東西的問題,媽媽其實也是個馬虎的人,媽媽也做不到那樣完美,媽媽有時候收拾東西也不怎麼幹淨。其實我是希望我兒子能做得比我更好,所以在看到你沒有收拾好東西的時候媽媽比較著急,才會說你東西都不會收拾。如果媽媽說句話說錯了,惹你生氣了,這可能是媽媽的溝通方法不對,還請你原諒,不要介意。”
為什麼要就事論事呢?這是因為很多父母在孩子惹自己生氣之後,會把事情放大到不孝順、沒禮貌、不尊重爸媽等等。當父母就事論事時,孩子內心得到的是深深的安全感。
第5步:
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媽媽其實只是希望你做得比我好而已,媽媽並不是故意要責備你,你要是急著出去玩,你就去玩,媽媽來幫你收拾,或者你自己先收拾完再出去玩也行。可你剛才對媽媽大吼大叫,媽媽很傷心,其實媽媽真的很愛你,因為媽媽面對一個用生命保護的孩子的時候,一時心急,也想不到說些什麼。你剛剛大吼大叫的那一刻,媽媽真的有些傷心,但你不必擔心,媽媽依然會一如既往地愛你。”
父母也許會認為,這將會使孩子有內疚感,但是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必須讓孩子瞭解大人也會傷心的時候,也會有受傷的時候。只要語境得當,孩子的心不會受傷,還會讓孩子瞭解人情世故,其實這也是培養孩子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
透過這五個步驟的引導,未來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將非常卓越,這也是成就領袖風範的基礎能力。
當孩子發火時,應當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考慮孩子的感受,而後孩子就會覺得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朋友。
我們知道,孩子們的心總是天真無邪,而純真的。正因為這樣,孩子們才更容易受到慾望的侵擾。當一個孩子,想要一個他所喜歡的玩具,而父母卻沒有滿足其慾望,所表現出來的往往是大發脾氣、大哭大鬧、滿地打滾、甚至自虐、對父母動手等。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機會,平時我們總是講一些大道理,孩子們是聽不進去的。
那麼,正在怒火中燒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對付呢?
父母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點化:
1.要神情嚴肅,表現出你不是開玩笑的。
2.微笑凝視,讓孩子覺得親近。
3.說出對方的感受,讓孩子覺得你很理解他。
4.就事論事,不要把小問題放大來說。
5.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一個10歲的孩子,媽媽要求他,在出去玩之前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好,於是孩子認真的收拾完畢,但因為孩子急著去玩,結果有幾樣東西沒有收拾好。然後他就把東西放在一邊說:“媽,東西收拾好了,我出去玩了。”可是媽媽剛好看見了沒有收拾好的那些東西,於是來了一句:“你連個東西都收拾不好,還好意思去玩?”這時候還是突然臉色大變,對著媽媽大吼一聲:“你自己都不會收拾東西,還讓我收拾?”如果你是這個媽媽,你會怎麼做呢?
這位媽媽是這樣做的,滿臉嚴肅地走向孩子,擺出要打人的架勢,對孩子說:“你能這樣跟媽媽說話了嗎,媽媽把你養這麼大,怎麼能這麼沒禮貌呢?你也太不孝順了!”也許還有父母做出比這個更加過分的做法,甚至滿足更難聽的話或者不讓孩子出去玩。總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會因為一句話沒說大動肝火。
所以,當我們面對孩子時,需要明白教育要抓住適當的契機,才能事半功倍。就像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有屬於自己的敏感期,如果我們抓住了這些機會,對於孩子來說,將受益終身。但如果我們沒有發現這些機會,或者發現了卻不知道該做些什麼,這將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透過這個案例,我們發現,絕大部分時候,父母只是一時的氣憤,等事情過去了,就會平靜下來。但在孩子看來,父母有這樣的舉動,會打擊他的自尊心,於是孩子會進行自我保護,往往會採取反擊和報復的方法。
故事中這位孩子,就採取了報復的方法:“你自己都不會收拾東西,還讓我收拾?”作為父母,如果能夠懂得,這是孩子在自我保護,媽媽就不會對孩子大喊大叫了。
所以,這時父母應該思考,如何用你的語言撫平孩子受傷的心,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機會。
我們可以分五步來做。
第1步:
神情嚴肅,加一點深呼吸,不要做出憤怒的表情,也不要出現示弱的表情,僅表現出神情嚴肅即可,維持3~5秒鐘。
第2步:
微笑並凝視孩子,深深地呼吸,露出和藹的微笑,凝視孩子的眼睛3~5秒鐘。
第3步:
說出此時孩子的感受:“哎呀,對不起,媽媽剛才說的這句話是不是讓你不開心了?媽媽感覺到你生氣了,做了這麼多事情,媽媽還在挑你的毛病,誰不會犯一點錯誤呢!”當孩子感覺到你能理解他時,會有一種存在感。
第4步:
就事論事,不要把問題放大。“這其實就是個收拾東西的問題,媽媽其實也是個馬虎的人,媽媽也做不到那樣完美,媽媽有時候收拾東西也不怎麼幹淨。其實我是希望我兒子能做得比我更好,所以在看到你沒有收拾好東西的時候媽媽比較著急,才會說你東西都不會收拾。如果媽媽說句話說錯了,惹你生氣了,這可能是媽媽的溝通方法不對,還請你原諒,不要介意。”
為什麼要就事論事呢?這是因為很多父母在孩子惹自己生氣之後,會把事情放大到不孝順、沒禮貌、不尊重爸媽等等。當父母就事論事時,孩子內心得到的是深深的安全感。
第5步:
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媽媽其實只是希望你做得比我好而已,媽媽並不是故意要責備你,你要是急著出去玩,你就去玩,媽媽來幫你收拾,或者你自己先收拾完再出去玩也行。可你剛才對媽媽大吼大叫,媽媽很傷心,其實媽媽真的很愛你,因為媽媽面對一個用生命保護的孩子的時候,一時心急,也想不到說些什麼。你剛剛大吼大叫的那一刻,媽媽真的有些傷心,但你不必擔心,媽媽依然會一如既往地愛你。”
父母也許會認為,這將會使孩子有內疚感,但是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必須讓孩子瞭解大人也會傷心的時候,也會有受傷的時候。只要語境得當,孩子的心不會受傷,還會讓孩子瞭解人情世故,其實這也是培養孩子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
透過這五個步驟的引導,未來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將非常卓越,這也是成就領袖風範的基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