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院子外的梧桐樹
-
2 # 秦右史
這篇回答是我關於中國歷史規律性的一個長期思考,也是對於歷史學經世致用功能的深度闡釋。漢武帝是千古一帝,在秦始皇之後,真正建立了一套大一統體制與朝廷財政模式,影響到了中國一千多年的發展。桑弘羊在漢武帝的支援下,先後推行算緡、告緡、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幣制改革、酒榷等經濟政策,建立並付諸實踐了一套層序化制度,奠定了歷史上大一統國家如何保證中央財政的路徑模式。
第一,封國制度被瓦解,郡縣有效下行,實現了朝廷-豪族-民眾三者之間的合理分配關係和層級化資源汲取。
第二,漢武帝與桑弘羊建構了鹽鐵酒專賣和儒家化的工商食管制度,把資源分配的模式實現了最最佳化,保障了古代朝廷的財政權和資源分配主導權。
第三,一定程度上規劃了中原控制區與邊疆之間的平衡,富庶財富養邊疆,邊疆靠移民實邊,邊疆不需要經濟大發展,只是依賴朝廷供養,實現拱衛中原的職能,延續到了民國時期。第四,制度的靈活性,富家大族與地方豪強的財富動員作為朝廷軍資耗費的配合。
這一套非常有操作性的模式,影響了歷代非戰爭期間的朝廷中央財政結構,進而推動了士農工商結構的形成。商業可發展,官督商辦。同時,對於邊疆功能的界定,也就確定了作為中原大陸型政權的四至:
帝國總是有範圍,而且是在中央財政的結構內實現擴張。因此,農業文明的擴張範圍大致呈現出相對恆定的樣本。蒙古入主中原,把遊牧文明和農業文明實現融合,但農業文明確實強勢,同化了遊牧文明的擴張性,因此蒙元帝國曇花一現,最終還是收縮到依賴於朝廷財政模式和適應控制能力的邊疆範圍。
1500年之前,全球各個文明之間相對均衡化發展。到了1500年之後海洋文明的興起,情況發生了急劇變革。大英帝國實現了全球經略,到二戰前後實現了權勢的消退。1945年之後,作為全球經略的的宏偉目標,美國的優勢在於相對較好的融合了農業文明和海洋文明,在一系列社會因素的配合下,站在了權勢轉移的頂端。
文明作為社會的型態,也作為動力源,有意無意地表現在了全球格局中。而中國歷史上和目前的文明結構,基本仍舊是單一的,遊牧文明都無法良性消化融合,想要實現全球經略不僅任重道遠,還牽扯到文明的再多元吸納,僅僅依賴於農業文明的超穩定性和傳統資源的優勢,我們仍然超越不了大陸型國家的性質。自然,實現經略目標肯定會流於表面,又得收縮。總之,我們生活在傳統時代的延長線上,同時又生活在新時代新社會的新起點上。從宏觀來看,可能一二百年內會面臨秩序轉移。至於轉向哪裡,如何演變,在於未來幾十年全球的發展方向。
-
3 # 劉族長
漢武大帝不僅擴大了版圖,還開創了盛世,奠定了漢人的地立。開創絲路,萬國來朝。堪稱千古大聖,千古一帝
編輯
回覆列表
漢初,國家經常年戰亂,國力太弱,但統治者推行黃老之學,採取休養生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文帝時,曾兩次減半賦稅,甚至全免田租,正因對人民的重視,到武帝登基之前,大漢已有文景之治的盛世出現。不輕用兵,鼓勵農業,以德化民,輕刑慎罰,使得漢朝國力大增,以致出現“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的情況,可見當時經文景之治的大漢國力。更關鍵的是,文景二帝,在無為之治的同時,加強中央集權,不斷削弱大型諸侯國,七國之亂後,朝廷將諸侯國權利收回中央,裁撤諸侯國官吏,徹底解決了諸侯割據的局面,穩定了國家統一,採取和親安撫手段,與匈奴交好,保證邊疆和平,使國內能夠穩定發展,也為後來漢武帝大展身手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武帝繼位後,創察舉制收人才,頒佈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實力,鹽鐵鑄幣收歸中央,獨尊儒術,保證國家思想統一,從而保證了國家統一。
在國家統一,國庫充盈的基礎上,漢武帝開始擴充套件疆域,北擊匈奴,南平百越,東並北韓,西破大宛,首納西域,奠定了中華的基本領地範圍,開絲綢之路,可謂漢武盛世。然而,連年征戰,窮兵黷武,極速消耗了文景以來的盛世基礎,晚年求仙以長生不成,用人不察致巫蠱之禍使父子相殘,幸晚年釋出罪己詔,承認錯誤,天下重歸和諧,為大漢下一次盛世奠定基礎。
觀漢武帝一生,我認為最大功績在於其對帝國疆域的擴充套件。憑藉強大的國力,使得領土擴大近兩倍,尤其是北擊匈奴及收納西域,奠定中國國土基礎。其在政治軍事文化等多個方面均有建樹,稱其千古一帝不為過,至於題中所言敗家,並不確切,漢武帝不斷用兵,雖然消耗了國力,但帶來的收益遠超付出,開疆闢土,大漢威名,甚至影響了千年後的我們,這也算敗家?
中國之境始於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