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下沒有花
-
2 # 自我進步
先看一張表,2017年全國34個城市平均工資排行榜:
30歲,月入過萬,工資已經達到北上廣一線城市的平均水平以上了,況且還有車有房,對於大多數的中國普通老百姓來說,已經是高不可攀的了(這樣的生活狀態對普通人甚至是可以用“榮華富貴”來形容了),可為什麼還那麼憂慮和迷茫呢?說到底,這種困惑是無止境的人的慾望、以及不確定自己最後的人生價值和意義一一將在何處安家落戶(心裡沒個定數)所造成的。
先說說慾望,作為一個人,有慾望才有發展,這很正常;回到你有車有房,但你也許只是偏僻的某個小區的套房,而你的車也只是個淘寶上揀的便宜的二手車,這要是和那些高階白領或企業老闆去比一一人家獨立寬敞的海景別墅和頂級配置的賓利(勞斯萊斯)豪車,瞬間有把你打入地獄的感覺不是?
可是,很多時候,人與人是不可比較的,這與一個人的境遇甚至出生都有很大的關係;臺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徐木蘭教授談到一個觀點,就是“人生是不可管理的”,這個觀點曾引起非常熱烈的討論和迴響,最後大家不得不折服這是個普遍存在的事實;舉個簡單的例子,那些一夜之間拆遷暴富的人,那些靠著幾處祖輩留下的房產店面每年收著幾百上千萬租金的人,和一個窮山區出來的勉強讀完初中高中的人來比,就算他再怎麼努力拼命(哪怕多活上一百年)可能也還是追不上人家那點投資理財的利息。所以,我們要清楚的認識:
人生是需要自我努力和管理來改變的,但人生不可管理的部分也是如孿生姐妹如影相隨的,而有時人生不可管理的部分比能管理的部分更能決定你的命運。
當你接受了以上這個觀點,我們才能說他看清了這個世界的本質。如果一個人看不清不可管理的事實,流轉迷失於無常的名利、情感、權位之中,直到老死,也永無平安幸福之日。
再說說你也許感到困惑的另一個方面,那就是自己在社會上竭盡全力施展各種本領,其價值和意義究竟在哪兒?對於這個問題,我還是很認同豐子愷的“人生三重境界”的說法。
豐子愷認為,人的生活分為物質、精神、靈魂三個層次;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三層樓……世間大多數人都是竭盡所能豐富自己的物質;另有一部分人是專心於學術研究,即所謂的知識分子、學者、專家、藝術家等;最後一種就是拋棄凡塵俗世遁入空門的宗教徒。豐子愷認為,世間不過以上三種人,只是你屬於哪個層次或說住第幾層樓除了自己的主觀意願外,很大層度是自己的境遇以及能力所決定的,當然也有自己開悟的因素。
回到題主的憂慮和迷茫,透過以上的那些道理,對照自己的內心,想必問題的根源和癥結也有些眉目了。在這裡容我總結以下二點:
1)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客觀接受人生不可管理的部分;看淡一切,盡人事,聽天命。
2)不用刻意追求什麼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一一讓一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就是一種價值的體現。當然,在此基礎上,可以嘗試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
-
3 # 漁歌情你說
30歲了,有些人結婚了,他還單身;
30歲了,人家有房有車有票子,他啥也沒有;
30歲了,按照世俗觀念應該是事業有成,他還在四處奔波;
種種無形的壓力壓在肩膀上,想有個喘息的時間都要看著手錶,能不焦慮嗎?
也許你成功了,你感覺不到他們內在和外在的壓力;
也許你有貴人相助,你體會不到他們的難處;
或許你的出身相對較好,你也感受不到被生活壓迫的感覺;
我們也許來自不同的階層,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所無法形容的處境。
至於為什麼現在30歲的年輕人是比較焦慮的一代?我覺得是之前沒有一個完整的職業生涯計劃,沒有對未來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沒有把時間花費在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上等等!
二十多歲的時候,內心就發出“誰的青春不迷茫”;三十而立之年,更是感嘆時光流逝,還沒有準備好就來了。
回覆列表
憂慮是人生常態,人活著,各有各的難!
有車有房不假,但銀行欠著貸款也不假。月入過萬看起來不差,但上有老下有小,花費也是不少,要有個頭疼腦熱醫院跑一趟,分分鐘就能讓你吃土。
30來歲,本身就是個挺尷尬的年紀。說你是年輕人,太老!說你是中年人,又太小!年輕人可以勇敢追求夢想,反正未來有無限可能,中年人有斷了念想,反正是四十不惑。30來歲夾在中間,一頭是夢想還沒死透,多少還存了一點念想,一頭是拖家帶口青春不在,又不能真要豁出去,畢竟未來也沒多少可能性。
混在職場裡,這種壓力就更大,往上看,職位越高坑就越少。往下看,一堆小年輕,論薪資要求低,人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你這還得管上管下,論死磕,人熬幾個大夜屁事沒有,你這身體素質不復當年之勇。
……
要麼好好活著,要麼趕緊去死!既然沒打算去死,那就別管什麼狗屁迷茫,努力活著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