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認知框架

    純粹談一些個人的視角與經驗,但這些經驗都是自己透過思維的複式框架設計出來的。

    在這裡跟大家作一次分享。因為知識體系對於一個人來說確實太重要了,如果能夠掌握一些設計思維,可以幫助自己更有體系、更有章法的打造專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自己以前讀書也是漫無目的,也就沒有任何知識體系的概念,期待漫無目的的讀書,最後卻能構成一個知識體系,有如緣木求魚。

    知識體系只最最低層次的配置,也是最基礎的配置

    知識體系只是最低層次的配置,但也是最基礎的,它的重要性無論什麼形容都不為過。但如果不能從更高的視角去看知識體系,有時就會迷失在知識的霧霾之中。

    這個更高的視角其實就是系統【整體】的視角,從人這個維度出發去思考,識別出【知識到底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扮演著一個什麼作用,剝離掉無關的、繁雜的細節,大膽去抽象,抽取出一些關鍵要素【知識、思維、思想】,找出要素之間的連線及內在邏輯,設計出一個結構,把知識體系、思維體系、思想貫穿起來。 這樣子我們就能從更高的視角俯身來看知識,就不會有身陷知識當中的迷茫、迷惑。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知識太龐大了,假如把自己安置在一個圖書館裡,你會不會迷惑,無從下手去挑選一本書呢。但如果自己透過設計思維建立起一個更高的視角結構【知識、思維、思想】,自己可能不會那麼迷惑,也不會那麼漫無目的了。

    還有一個問題,界定自己的範圍

    漏掉了這一步,即使有那個結構,也是沒有用的,界定自己內心裡真想要什麼,把它表述清楚,這樣子才會提供源源不斷的自驅力和動力,幫助自己在【知識-思維-思想】的路上排除一切阻礙。

    再認真看一下這個圖:

    知識體系-複雜性

    思維體系-簡潔性

    思想-高度概括性

    大腦很難直接駕馭複雜性的知識。

    大腦必須把知識設計成簡單的結構【形式】,這些知識才可以被使用,知識與思維的聯絡才會被建立起來。

    大腦透過思維使用知識就會形成思想,但這個思想比較概括性。

    純粹個人視角,僅供參考,搞清楚了這些,再回過頭來搭建知識體系,就不會有太多迷茫。

    搭建自己體系,其實跟作一個產品一樣,也是需要方法論的,但很多人不重視方法論,比較蠻目,效率、效能並不高。

    在搭建知識體系的過程中要用到一系列的思維及思維方法。而這些就會變成具體的HOW層次。個人推薦的思維及思維方法有以下幾個【系統思維、還原法思維、設計思維、假設否證思維、減法思維】,這幾個思維組合起來基本就夠用了。

  • 2 # 閆老師教作文

    我的知識體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我想把我的知識體系,與朋友們分享一下,以達互相交流之目的。我的知識體系有五部分:

    第一部分:寫作知識。

    因為搞過寫作教學,不得不買幾本各大學正在使用的寫作教程啃一啃。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大學劉錫慶教授寫的《基礎寫作學》。這本書我不知看了多少遍,書都有點“粉身碎骨”了。這本書對我的工作和寫作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講的許多寫作理論和方法,我在寫作中都進行了運用,對我幫助很大,雖然,我並沒有見過劉錫慶教授。在這裡,我要想他表示敬意!

    第二部分:新聞知識。

    學習新聞知識與愛好有關,過去和現在不一樣,現在天天看手機,過去人們願意看報紙,我也天天看報紙。看著報紙上的文章,自己也想寫一寫。於是,報紙登什麼,就看什麼,看什麼,就寫什麼。於是,對新聞就有了接觸。後來,又看了一些新聞方面的書,就掌握了一些新聞知識。比如,新聞要新,要快,要吸引人,要有針對性、普遍性等。

    第三部分:歷史知識。

    自己總覺得,懂的歷史知識太少。想學一學,可有的歷史書寫的太乾癟、枯燥,有的讀著讀著,就讀不下去了!買了不少歷史書,好多都沒有讀完。對歷史仍是一知半解,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歷史知識的課,是需要補的,是需要花時間來補的。

    第四部分:國學知識。

    國學知識也是一個“富礦”。儒家、法家、道家等,有許多思想精華,都是需要了解的。特別是《論語》《孟子》《三字經》《弟子規》等國學的書,都應該去看一看。有些時候也看過一些,但看的太少,研究不深,還需要繼續努力學習。

    第五部分:書法知識。

    學過一點書法,蜻蜓點水而已。比較喜歡司馬彥和田英章老師的字。有時間就看看他們的字帖,有時還寫一寫。寫字,也是一門學問啊!

    想想很慚愧,我覺得這五個方面,那個都沒學好。那一方面都是博大精深,越學越覺得自己無知,越學越覺得自己渺小,越學越覺得時間不夠用。

    最後,把古人說的一句話送給朋友們:“學無止境!”

    閆老師簡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滅亡後,為什麼沒人殺溥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