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幾葦渡當年
-
2 # 超蘇軾
嘉靖中興是因為朱厚熜勵精圖治20年,萬曆中興是因為張居正改革和之後朱翊鈞親政頭幾年。而在兩位皇帝怠政以後,國家就走下坡路了。或許應該這樣說,土木堡之後,明朝就開始走下坡路,好在走弘治中興、嘉靖中興和最重要的萬曆中興,才把勢頭減弱。
-
3 # 小小烽火臺
嘉靖前期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重視任用張璁、夏言等賢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鼓勵耕織,減輕賦稅,出現了“嘉靖中興”的局面。到了嘉靖後期,嘉靖開始迷戀修道之術,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並不代表嘉靖不關心國家大事,國家大事都是由內閣進行票擬,皇帝同意由司禮監批紅實行的。雖說後期任用嚴嵩為首輔使其專政二十餘年,使得國家逐漸衰弱,但是嚴嵩倒臺後,徐階成為首輔,國家又逐漸走上正軌。
嘉靖皇帝像
萬曆皇帝剛即位也是想要做一番大事的皇帝,有張居正的輔佐,萬曆皇帝非常勤奮,在位前期,支援張居正推行萬曆新政,政治上按照考成法提高辦事效率,經濟上推行“一條鞭法”,出現了“萬曆中興”局面,萬曆十年張居正去世,之後萬曆還進行了三次征伐,再之後萬曆皇帝為立皇太子之事與群臣進行了“國本之爭”,長達十餘年之久,萬曆就索性不上朝,不理政,但是在萬曆朝並沒有出現宦官亂政,黨爭也得到一些控制,而且雖說萬曆後期有些怠政,但對國家大事還是有決定權,而且有內閣這個當家人,國家機器還是能照常運轉。
萬曆皇帝像
所以,總的來說,雖然嘉靖和萬曆後來都不上朝,但並不代表著他們不關心國家大事,他們從大局上把握著國家的動向,由內閣這個當家人來實行和處理一些事宜,國家機器還會照常運轉,只要不會出現大的戰爭,雖說不會出現大的盛世,但守成還是可以的。
-
4 # 水積不厚則負舟無力
如果嘉靖和萬曆不但不上朝還不派人到各地去搜刮民脂民膏那麼他們兩位可能就會成為和漢文帝一樣的明君了,中國古代的政治運作並不像後世說的那樣專制社會,他其實就是類似現在的中央集權下的共和體制,國家大事是由皇帝和士大夫共同決定的並非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皇帝個人隨自己的喜好決定的,皇帝不上朝並不要緊,因為中國古代有發達的官僚制度,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官僚制度已經很成熟了,每個官員該做什麼事不能做什麼事,大家都已經形成了共識都知道自己的權力邊界在哪兒,所以即使皇帝翹班,官僚體系也能正常運轉,這就保證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再加上中國古代社會是屬於民間自治的社會,每個鄉村宗族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辦法,官府對這些也是大致認可的,所以很少干涉,綜合以上所有特點所以才會有了嘉靖萬曆幾十年不上朝國家也沒出大狀況。更何況歷史記載嘉靖萬曆雖然不上朝但是人家兩個上班呀,該皇帝批閱的奏章還是都及時的批,該管得事也都管了。上朝這個事兒就像如今的公司例會一樣,你老闆不開會並不代表他沒有工作吧。所以後世人抓住嘉靖和萬曆幾十年不上朝就說他們昏庸無能荒廢政事那也太小看中國古代的政治架構了吧。要知道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設計初衷就是要君王少幹活兒官員多幹活兒的,這就是所謂的虛君實相的理念,做皇帝並不是要你起早貪黑的幹具體的行政工作的,這些活兒本就是給官僚乾的,隨著後世王莽曹操等人都是從丞相的位置上逐漸架空皇帝最後再取而代之,所以導致了後世的皇權和相權的關係比較緊張,慢慢的虛君實相玩兒不下去了,皇帝就不得不親自提槍上陣幹活兒了,這也導致越是到後世皇帝的權力越大而丞相的權力越來越小,最終失去了對皇帝的權力的制約,形成了君主專制。整個中國的發展也就逐漸的落後於西方了。
回覆列表
不上朝不代表不幹活
沒那個皇帝能所有的事情都不管,就吃喝玩樂能有個好下場的。
萬曆幾十年不上朝,那也是大會沒有,小會不斷,雖然不上朝但是很管事。
還有隆慶想必就要差一些,但也不是一事不作的。
明朝體系決定明朝中後期的統治體系,也反過來影響了皇帝。這一時期,不上朝的就比較多了,比如萬曆,隆慶,嘉靖。
皇帝把批紅交給了大太監,把票擬交給了內閣。這樣各地奏摺都經過各部然後彙總到了內閣,然後各位閣老就批呀批呀,批好了再給司禮監。
司禮監的太監能處理的自己處理,拿不定主意的就得請示皇帝。
在這個過程中,皇帝基本不怎麼幹事的。但是皇帝的權力依然在,原因就是太監只是皇帝的人,皇帝一句話,再大的太監就如無根的大樹,啪嚓一下就廢了。
然後還有一個都察院,不管是皇帝還是內閣的決定,只要他們覺得不合理,就不能昭告天下。這又反過來限制了權力的威脅。
所以,明朝的皇帝不上朝,理論上是可以偷懶的,而且不上朝也不是不幹事,只是偶爾偷偷懶,沒那麼勤快的早朝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