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元寶大俠
-
2 # 歷史答案知多少
一語成讖是指將要應驗的預言,屬貶義,一般專指一些不吉利的事。是“不幸言中”的意思。古代還真有一些一語成讖的事件,提醒世人要時刻留意身邊一些莫名其妙的話。1. 亡秦者胡也。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為了追求長生不老,派人出東海為自己尋找長生不老藥。盧生回來後沒找到不死仙藥,卻找到了一本“仙書”,書中便記載了一句讖語——亡秦者胡也。秦始皇思考再三,認為秦國最大的強敵在於北部邊境的匈奴(秦時被稱為胡人),於是便派大將軍蒙恬率大軍北伐匈奴,以保秦國不亡。沒想到的是,秦始皇死後,趙高擁立胡亥即為,並矯詔誅殺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最終在奸臣暴君的共同努力下,秦朝二世而亡。
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秦始皇只想到了外患(胡人),卻沒有考慮內憂(胡亥),秦國亡於胡亥之手,也算是應驗了“亡秦者胡也”這一預言吧。
2. 點檢做天子。據《宋書》記載,周世宗在征戰途中,到一三尺木板,上面寫著——點檢做天子,周世宗甚為驚恐,因為他明白,在五代十國這個皇帝短命的時代,身邊執掌軍權的人都有可能時刻危及自己的皇位,因此不得不防。既然提到了“檢點”二字,周世宗自然想到了時任殿前都點檢張永德。周世宗因此免去了張永德職務,奪其兵權。並將此重任交給了自己的心腹——趙匡胤。後面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周世宗去世僅一年,趙匡胤即黃袍加身,發動了“陳橋兵變”,自己當了皇帝。
“世宗在道,閱四方文書,得韋囊,中有木三尺餘,題雲“點檢作天子”,異之。時張德
為點檢,世宗不豫,還京師,拜太祖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以代永德。”
3. 莫逐燕,逐燕日高飛, 高飛上帝畿。這個不知出自何處,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即位,為了防止自己的叔叔們擁兵自重,搶了自己的皇位。開始著手削藩,據傳,期間一個南京街頭有一瘋癲道士終日吟唱:“莫逐燕,逐燕日高飛, 高飛上帝畿!” 朱允炆起初削藩進行的很順利,因為裁撤的都是一些沒有實力的藩王,但是當建文帝準備對朱棣動手時,手握重兵的駐地起兵南下,最終篡了自己侄子的皇位。
朱棣封號為“燕王”, “莫逐燕”也就是告誡建文帝不要逼迫燕王,而朱允炆逼迫著燕王撤藩,最終導致了這隻燕 “高飛上帝畿!
當然了,這些所謂的“神預言”也可能是當事者或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故意散播的,不知道大家有什麼看法呢!
-
3 # 帝國的臉譜
宋朝很多怪事,隱士成名就是其中之一。
隱士本是不慕名利、悠然世外、名如深山落葉、寂寂無聞的一種人,但宋朝的隱士卻偏偏喜歡寫詩,因詩而暴得大名者不乏其人,他們甚至比那些奔波於仕途的詩人更有名氣,比如林逋、种放,還有魏野。
魏野雖然是個隱士,但他能預知未來,曾經規勸過宰相寇準和王旦,皆是一語成讖。
魏野,陝州陝縣(今河南陝縣)人,家裡世代務農,雖然貧窮,人卻練達。及長,隱居於陝州東郊,手植竹樹,旁對雲山,醉心詩書,不求聞達。
魏野的詩歌明白曉暢,拙樸平實,語出自然,不事雕琢,俏皮中饒有趣味。像他寫的《閒居書事》一詩云:“無才動聖君,養拙住西村。臨事知閒貴,澄心覺道尊。成家書滿屋,添口鶴生孫。仍喜多時雨,經春免灌園。”
又如《晨興》:“夜長已待得晨興,耽睡僮猶喚不應。燒葉爐中無宿火,讀書窗下有殘燈。
臨階短髮梳和月,傍岸衰容洗帶冰。料得巢禽翻怪訝,尋常日午起慵能。”
佳對警句隨手拈來,滿是書香縈繞、禽鳥相對的閒逸之趣,讓人心怡。
其實,魏野的詩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語淺而意深、瀟灑而空靈,如他的《題普濟院》:“河上似江邊,寺臨河掩關。百年人自老,一閣意常閒。野闊連天碧,苔多遍地斑。數聲離岸櫓,幾點別州山……”
魏野的詩,後結整合《草堂集》,一時朝野風靡,洛陽紙貴。
魏野志節高尚,不求聞達,但他的詩名和節操卻引起了皇帝宋真宗的極大興趣。大中祥符年間,宋真宗在西到汾陰(今山西萬榮縣)祭祀后土的路上,特遣陝縣縣令王希,專程趕到魏野家鄉,徵招他入朝做官。魏野卻避而不見,題詩於牆壁上婉拒道:“達人輕祿位,居處傍林泉。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嫻惟歌聖代,老不恨流年。靜想閒來者,還應我最偏。”然後,一溜煙逃得不見了蹤影。
元朝詩人方回在《瀛奎律髓》一書中載此事時說:“真宗祀汾陰,遣使召之,題此詩壁間,遁去。使還以詩奏,上曰:‘野不來矣’。”皇帝親自派人來請魏野出仕,他卻留詩逃跑,可見他真是無心仕宦的閒雲野鶴。
宋真宗也好說話,不來就不來吧,但對他魏野更加敬重,之後,還經常派人送錢關物,前去慰問。魏野去世,宋真宗特下詔書,追贈魏野為祕書省著作郎。
魏野雖然隱居鄉間,但奇節和詩才,使他在朝野間聲名遠播,不單皇帝青睞,宰相寇準和王旦也慕其大名,與之結交,多有詩歌酬唱,友情往還。寇準以使相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期間,還曾專程去探望魏野,故魏野有《謝寇萊公見訪》一詩曰:“晝睡方濃向竹齋,柴門日午尚慵開。驚回一覺遊仙夢,村巷傳呼宰相來。”
魏野雖隱居林下,但他看破官場也徹悟官場,對朝局、時勢、人情有著深刻的洞察,他曾經在關鍵的時刻,分別給自己的好朋友王旦和寇準贈了一首詩歌,皆是一“詩”成讖。
宋真宗“西祀東封”的時候,王旦任首相,牽頭為宋真宗組織祀封活動,使這場祭天拜地的活動,搞得轟轟烈烈,熱鬧非凡。
活動結束以後,魏野寫了一首詩贈王旦曰:“人間宰相惟三載,君在中書十四年。西祀東封俱已了,好來相伴赤松遊。”以委婉的方式,力勸好友激流勇退。王旦讀了魏野的贈詩後,深有感觸,不久即上書宋真宗,請求退休,以太尉顯爵致仕,逝後獲贈魏國公,諡號文正,實現了富貴終老的美好結局。
寇準居相位,因官場爭鬥被宋真宗貶知永興軍,過了四年,宋真宗召他入京,準備重新起用,路過陝縣時,魏野也贈了一首詩給寇準,中有:“好去上天辭富貴,卻來平地作神仙”,也是規勸好友不要貪戀權位。
然而,寇準還有大幹一番的雄心壯志,因對此規勸,一笑了之,隨後高調復出。但因為朝廷爭權不斷,寇準復相才兩年,又被排擠貶官,先貶道州(今湖南道縣),再貶雷州(今廣東雷州市),最後竟客死雷州貶所,比之前的打擊更大,下場更慘。據說,當他終於醒悟之時,曾把魏野的詩題寫在窗前,日夜吟誦,深為後悔。
可見,魏野不是一般的隱士,他既能明哲保身,又能預測他人的未來,真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這一點來說,魏野更是一個智者。
-
4 # 蒼茫大地顧煒斌
因為蒼茫大地喜歡文學,就講兩個文壇上的“一語成讖”的故事,望讀者朋友斧正。
唐朝崔曙進士作試貼詩《明堂火珠》:“夜來雙月滿,曙後一星孤。"當時人都贊為奇警之句。到第二年,崔曙死了,只留下一個女兒名喚星星,人們這才醒悟這是預告凶訊的讖詩。
另一個也是唐朝的,劉希夷曾寫《白頭翁詠》詩,詩中有“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之句。一會又後悔,說:“我這詩句似不詳,與石崇‘白首同所歸"有何差別?”於是改成“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會兒又自己嘆息說:“這兩句詩的徵兆又像前二句詩,但死生有命,哪裡由詩決定。"於是把兩種詩句都存留下來。詩篇還沒來得及仔細推敲,劉希夷就被奸人所殺。有人說是宋之問想竊奪劉希夷的上述名句幹掉了他。"
-
5 # 流年未逝已成殤10
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
箕子,名胥餘,殷商末期人,是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父,官太師。
《韓非子》中記載:商紂製作了象牙筷子,箕子恐懼了,認為使用象牙筷的話,就一定不會再用陶製器皿來盛帶汁的肉,就一定會配合使用犀牛角杯或玉杯;玉杯象筷一定不會用來盛豆類食品,就一定要想吃耗牛、大象、豹子的胎兒;吃犛牛、大象、豹子的胎兒,就一定不穿粗布短衣而住茅屋下面,就一定要穿多層的織錦衣服,住上高臺大室。按照這個方式追求下去,那麼普天下的東西也不夠他享受了。聖人見到微小的現象就知道事物的苗頭,見到事情的開端就知道最終結果,所以見到象牙筷後箕子就恐懼了,知道普天下的東西都不能滿足商紂王的貪慾。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紂王的生活要求越來越高,筷子換成了象牙的,杯子也換成發犀玉的。有了象牙筷、犀玉杯,又要吃旄象豹胎。穿衣要錦衣九重,住房要廣廈高臺,又另起鹿臺。原配姜氏,年老色衰,便要諸侯獻美女。寵妲己,唯妲己之方是從。以酪刑鎮壓人心,設炮烙以懲叛逆。以至於後來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箕子從紂王用象牙筷就可以看到商朝的毀滅,也可以說是一語成讖。
-
6 # 惡趣歷史談
接下來就是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啦。周幽王為博褒妃一笑,不顧眾臣反對,竟數次無故點燃邊關告急用的烽火臺,使各路諸侯,長途跋涉,匆忙趕去救駕。結果,被戲而回,懊惱不已。幽王從此便失信於諸侯,最後,當邊關真的告急之時,他點燃烽火卻再也沒人趕來救他了!不久,便死於刀下,亡了西周。正應了“檿弧箕服,實亡周國。”這句讖言。
秦始皇看到這則讖,心中大恐他當時的理解是:大秦王國,會亡於北方之胡人.秦始皇一統中國後,特迷信神仙之.他自個兒也認為:六國已滅,在中國境內,大秦王朝沒有對手,可生活在中國北方的胡人,是秦國潛在的,最大的威脅。
盧生於始皇三十二年,給秦始皇帶來不知從什麼地方弄來的圖讖:"亡秦者胡也."只十多年時間,秦就真的亡了.但秦始皇理解錯誤,不是亡於北"胡".而是亡於"家胡"(亥)!《史記》注述記載,唐代人鄭玄認為:"胡者,胡亥,二世之名也.秦(始皇)見圖書,不知此人名,反備北胡!"
回覆列表
話說元朝末年,趕上了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當時有個欒城人韓山童,因為祖父信封傳播白蓮教,(意在發動農民推翻元朝統治)被謫徙永年。在公元1351年,朝廷強行徵用民工修治黃河決口,民工挖河時挖著挖著忽然挖出一尊獨眼石人,其實呢,這是韓山童和劉福通事先埋於河灘的,挖出以後他們在民間散佈民謠說:“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五月韓山童和劉福通在永年白鹿莊聚眾三千人,殺白馬、黑牛立盟起義,以紅巾為號,“稱紅巾軍”,擁韓山童為明王。不幸事洩,山童被害,劉福通突圍,其子韓林兒,隨母楊氏逃往武安山中。公元1355年,劉福通派人將韓林兒母子接至毫縣,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國號大宋,建元龍鳳,並置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中原各地紅巾軍都受大宋領導.當時紅巾軍的勢力“東逾齊魯,西出函秦,南過閩廣,北抵幽燕”。公元1362年,紅巾軍失利,公元1366年韓林兒卒。當時的那句民謠也真的是一語成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