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緣木求魚3967

    1. 司馬遷的先秦史料來源: a. 他老爸告訴他的古事傳說以及自己家中簡書。b. 向經師求學,從古經書中所瞭解到的古史記載以及經師們的口傳解讀。 c. 皇家圖書館檔案室裡從全國獻上來的古書,圖籍,檔案。 d. 在外遊歷所收集的口傳古事,傳說,以及文字檔案。e. 各地的碑文石刻,古蹟,遺址。f. 古器物上的銘文。

    所以,道聽途說,肯定是有的,但不是聽街坊鄰居胡編亂造,街坊鄰居胡編亂造,也忽悠不了司馬遷司馬遷。

    要說可不可靠,那得看是相對於什麼而言。在當時來說,司馬遷修史是經歷了資料收集,整理,甄別,取捨,考證,編纂等處理環節。每一個處理環節的輸出物都是下一個環節的輸入物,因此最終的作品的可靠度受到原始史料可靠度以及各環節的處理方法的科學性的影響。

    而這一系列活動又受其所處的時空的限制約束。

    可靠不可靠,應該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們當然可以根據現在的史學理論以及研究成果去評價司馬遷是否可靠。可是反過來,至於我們對於司馬遷所修歷史可靠度的研究方法與結論又是否可靠呢?

    其實我們與司馬遷並沒有甚麼不同,都是基於我們所處時空去揣測已永不可在現的過去的時空,去理解,去評價。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觀點,point of view. 我們就是那個point,所見到的就是那個view。

  • 2 # 林屋公子

    說道聽途說有點貶義,學界一般叫口述史料,確實有部分是,但也不完全是。比如荊軻刺秦王的記載,司馬遷是怎麼知道的?原來荊軻刺秦王時有個御醫叫夏無且,他目睹了全過程並且用自己的醫藥箱砸了荊軻。夏無且有公孫季功、董生兩個朋友,公孫季功、董生和太史公認識,所以就把這件事又轉述太史公了。不過這個太史公從年齡看,應該是司馬談而非司馬遷,所以《史記》本來也是父子共同作品。

    至於口述史料可靠不可靠?這實際上不能一概而論。對於荊軻刺秦王事件,其實當時流傳多種史料,比如《燕丹子》就比較玄幻,說烏鴉變白什麼的。但太史公這裡還是用了口述史料,相較而言,我們也認為此處口述史料明顯優於文字史料。所以不管是口述史料還是文字史料,實際上都不能絕對斷定可不可靠,而要結合其他證據和邏輯去分析判斷。

  • 3 # 鐵錘文史

    提問者雖然態度不嚴肅,但是類似的疑問卻是千古以來一直存在的。以前的老夫子也曾專門回答過這樣的問題。

    康有為在春秋公羊學裡面,就提出了一個所謂的三世說的講法。就是把《春秋》裡面編纂的歷史內容分成:所傳世、所聞世和所見世三個不同的階段。

    所傳世,就是孔子根據傳說記錄下來的內容;所聞世,就是孔子親自聽別人說過的事情;所見世,就是孔子本人親眼所見的歷史事實。

    按照這種劃分的方法,當然也可以把司馬遷《史記》中編著的內容,可以分成所傳,所見和所聞三種歷史內容。

    但是題目裡面有一個混淆之處,就是:

    先秦部分,絕對不是根據街坊鄰居道聽途說的內容而編著,而是依據保留下來的前人文史典籍編寫而成。

    這是因為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是一位老資格的史官,在漢王朝做了三十年的太史令,積累了極其豐富的歷史典籍。司馬遷是在父親司馬談去世三年之後,做了太史令。按照司馬遷在自序裡的介紹,從珍貴的石室金匱中取出了文字典籍。先秦事情《春秋》《國語》《尚書》等歷史資料,以及關於這些著作的傳論已經很豐富,這些都是司馬遷創作先秦時代歷史內容的重要參考。

    提問者說的的道聽途說,如果換一個說法,就是“所聞世”獲得的歷史素材。這個應該是《史記》這本書裡面最精彩的部分。

    因為整個楚漢爭霸時期的事情,對於此時的司馬遷來說,剛好是逝去不遠。很多流傳下來的故事都具有很大的真實性,包括陪伴在劉邦身邊的文化人陸賈等人著作的《楚漢春秋》這些文字著作都很豐富,所以說在《史記》裡面,講述楚漢爭霸這一段的故事最精彩。鴻門宴的故事之所以流傳廣泛,就是因為他講述的精彩。之所以講述的精彩,是因為極有可能是這一歷史親歷者把這個場景完整記錄並且流傳了下來。

    至於司馬遷親眼所見親自歷經的事實,實際上反倒不好寫。首先是自己身處其中,缺少時間的沉澱,有的歷史事件,是非曲折不是一眼就可以看穿的。另外一點,對於當代人物的陟罰臧否,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更別說漢武帝的眼睛還在緊盯著司馬遷的一舉一動。別忘了,司馬遷最恥辱的宮刑,就是拜漢武帝所賜啊。

    想明白了這一層道理,大家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司馬遷在《史記》裡面,對於改變自己命運極其關鍵的人物李陵,寫的那麼簡單。歷史上還流傳著漢武帝“怒刪孝景本紀”的傳說。

    無論是從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上來考察,秉筆直書,都是一個容易說,卻極難做到的事情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成為一名足球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