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日軒主人
-
2 # 最愛肉丸子先生
說到東吳就不得不說孫策,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東吳。
孫策算得上是三國裡的一員最猛的諸侯,他僅用6年多的時間就收復了江東六郡統一了江東,很多人認為他是子承父業,其實孫堅根本就沒有給他留下什麼,除了亂攤子就是亂攤子。孫策憑藉武力和智力開創了一片新天地,稱霸江東,是東吳的實際奠基人,他的武勇猶如霸王項羽,故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送綽號“小霸王”。
然而孫策如霍去病一般也是天不假年,年僅26歲就遇刺身亡,由於子嗣尚幼,於是將復興江東的重任託付其弟孫權,孫權也不負所托以江東之地與曹操、劉備三分天下。
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追封其父孫堅為吳始祖武烈皇帝,卻只追封東吳奠基人孫策為長沙桓王,立廟於建業朱雀橋南。這樣的行為都讓史學家陳壽都憤懣,《三國志》有言:“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祟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他的行為還不如司馬家和高家。司馬炎稱帝后追諡伯父司馬師為帝,有人說這是伯父和哥哥不一樣,那高洋稱帝后追封哥哥高澄為帝,可見孫權的氣量不行。
其實孫權還是怕,當時的江東舊臣多是孫策所拉攏的,很多人還是感念孫策的知遇之恩,如果尊崇孫策為帝,那麼古代以“父死子繼”的嚴格傳統,該怎麼對待孫策的子嗣呢?
孫策死時雖年僅26,幸好古人結婚早,他此時已經有了1子2女。孫策獨子孫紹未能繼承長沙王的爵位,孫權開始封其為吳侯,但是孫權一想覺得不對,吳侯曾經是自己的爵位,吳又是自己的國號,怎麼能給別人呢?於是將自己的孫子孫英(太子孫登子)封為吳侯,孫紹改為上虞侯,孫紹在吳國也就當當編纂的工作沒有予以重任(《吳錄》載:昭與孫紹、滕胤、鄭禮等,採周、漢,撰定朝儀。)。
孫紹還算活得只在,遠離孫權末年的政治漩渦,壽終正寢。其子孫奉繼承上虞侯的爵位,此時東吳的國君已經三易其主(孫權幼子孫亮→孫權六子孫休→孫權三子孫和之子孫皓)不同派系到了混世魔王孫皓的手裡,孫皓沉溺酒色,專於殺戮,昏庸暴虐。
孫皓的左夫人王氏去世後,孫皓一連數月不出門,民間傳言孫皓已死,並謠傳孫奮與上虞侯孫奉必有一人會成為皇帝。這下觸怒了孫皓,於是孫奮和孫紹全家被處死,孫策一脈的直系子孫至此斷絕。
不過很多人認為未追封孫策為帝是孫權的政治手段,說這是為了不使得東吳分裂,這也似乎有道理,但是還是處於他的小心眼。
回覆列表
題主的題目有很嚴重的問題,孫權對孫堅是追諡也能說追尊,而不能說追封。對孫策那是有追封的,封為長沙恆王。
我想題主的本意應該是為問為什麼沒有追尊孫策為帝,長話短說,主要有一下幾方面原因。
不合禮制孫權稱帝,按照禮法他可以追尊自己的曾、祖、父三代,由於江東基業實始創於孫堅之手,為了彰顯他的功績,不再往上追尊也可以。追尊兄長不合禮法,雖然他功勞很大,但是王爵已經是尊榮到極點了。
沒有傳承關係很多人覺得,孫權是繼承自孫策,從家族方面來看沒有問題,但是從朝廷的體制來看卻並不是這樣,孫權接替孫策成為會稽太守,這是地方官員的正常變更,只不過因為江東處於孫家實際控制之下,所以輪不到外人來當這個官而已。至於說爵位孫策生前封為討逆將軍,孫權被封為討虜將軍,更是沒有傳承關係。
為了江山穩固這裡援引東晉史學家孫盛孫安國對孫權此舉的評價:
孫氏兄弟皆明略絕群。創基立事,策之由也,自臨終之日,顧命委權。夫意氣之間,猶有刎頸,況天倫之篤愛,豪達之英鑑,豈吝名號於既往,違本情之至實哉?抑將遠思虛盈之數,而慎其名器者乎?夫正本定名,為國之大防;杜絕疑貳,消釁之良謨。是故魯隱矜義,終致羽父之禍;宋宣懷仁,卒有殤公之哀。皆心存小善,而不達經綸之圖;求譽當年,而不思貽厥之謀。可謂輕千乘之國,蹈道則未也。孫氏因擾攘之際,得奮其縱橫之志,業非積德之基,邦無磐石之固,勢一則祿祚可終,情乖則禍亂塵起,安可不防微於未兆,慮難於將來?壯哉!策為首事之君,有吳開國之主;將相在列,皆其舊也,而嗣子弱劣,析薪弗荷,奉援則魯桓、田巿之難作,崇之則與夷、子馮之禍興。是以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然後國無陵肆之責,後嗣罔猜忌之嫌,群情絕異端之論,不逞杜覬覦之心;於情雖違,於事雖儉,至於括囊遠圖,永保維城,可謂為之於其未有,治之於其未亂者也。陳氏之評,其未達乎!大家嫌長的話可以不看,大致意思是說,孫氏父子三人都是雄才大略之人,而且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對於已經死去的兄長,孫權絕不至於吝嗇一個虛名,但是作為一國之君,凡事要從長遠考慮,以國家社稷為重。孫權如果追尊孫策為帝,孫策的後人就有了合法的繼承權,後代如果覬覦皇位,必定會對國家的傳承帶來隱患,作為一個英明的君主,孫權不能以婦人之仁治國。
這就是孫權之所以不能追尊孫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