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任成俊
-
2 # 七月流火140400643
楚漢相爭,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但是,天下一統的局面僅僅經過了十五年,又是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局面。經過激烈的紛爭,最後形成楚漢相爭之局。劉邦是最終的勝利者。項羽最後在烏江戰敗自殺。
楚漢相爭之初,項羽是佔絕對優勢的。可是,最後的勝利者,卻不是他,而是開始處於弱勢的劉邦。對於項羽的失敗,劉邦的成功。歷史是文人墨客們議論的話題,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宋代的李清照曾寫過一首詩:“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面對同樣的“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結局,杜牧的感慨,與李清照就大不相同。他來到烏江亭,看到項羽自殺的地方時,也曾做詩一首:“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個問題,大概就是從杜牧這首詩中而來的。但是憑心而論,李清照和杜牧的詩,都是的個人情緒表達,純屬借古人杯酒,澆我胸中塊磊,與真正的歷史評論不一樣。
李清照所處的南北宋之交,當權者面對異族的侵略,國土的淪喪,不思收復失地,反而偏安於一隅之地,做了縮頭烏龜。這種情形,讓很有俠義英烈之氣的李清照非常憤懣,於是,就想起了當年的項羽。言下之意無異說,這種當縮頭烏龜的做法,還不如當年的楚霸王,打不過寧肯自殺,也不苟且。
杜牧的時代,當然沒有李清照這樣的情形。當他在烏江亭想起當年的項羽之時,想到的是人生的另一方面,這就是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在杜牧看來,項羽在江東楚地有大量的支持者,在烏江戰敗之後,如果能夠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還有與劉邦再次一搏的機會。
杜牧所說,從做人的精神上來說,是不錯的。只要沒有被人打死,就要拼下去。但是,從楚漢相爭的情勢來看。項羽垓下敗後,就算回到江東,恐怕也很難恢復力量,成為劉邦的對手了。
歷史的成敗,都是有多方面,複雜的原因,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找到不同的證據。現在,我只想從一個角度談點看法。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歷史就會成就他。違反了歷史的潮流,就必然會失敗。這是以前的正統觀點,現在卻很少有人提及了。但它卻是劉勝項敗背後最本質的原因。
在秦漢之前,歷史已經歷過了幾百年的戰亂。戰國時期,就是一個戰亂的過程。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其原因就是以前諸候分封,以周天子為天下共主的鬆散的政治統治形式,已經不適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了。民心思定,而天一的安定,必須要建立一個大一統的政治體制。否則,戰亂不可避免。秦始皇大秦王朝的建立,就是順應了這種歷史的需要。一個新的政治體制的建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經過一些翻覆。秦末之亂,秦漢的更迭,就是這種反應。
項羽曾經掌握了大局。但是,他的政治理念,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他沒有建立統一王朝的想法。還是恢復了戰國時期的政治體制。如果這種體制持續下去,天下還是一個戰亂之局。正是因為項羽的這種政治理想,所以,在鴻門宴上,他沒有殺掉政治對手劉邦。從而失去了唯一的最終取勝的機會。
而劉邦的政治理解是建立大一統的王朝。所以,在他得勢之後,把割據一方的諸候全部消滅。從而真正開創了中國兩千年的統治。
杜牧說: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也就是說,江東那麼多優秀的人才。大家一起邦助項羽。他才有翻身的機會。但項羽自己的經歷已經把杜牧的前提打破了。項羽與他叔叔項梁一起在江東起兵反秦。曾經做到諸候中最為強大的。在他強盛之時,豈只江東子弟為其所用。全天下的人才,都匯聚到了他的手下。為他所用。但正如韓愈所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江東子弟雖然多才俊,但項羽能認識他們,而認用他們嗎?答案是否定的。秦末最優秀的軍事家韓信,曾經就在項羽的手下,項羽不能任用,他才歸了劉邦。並最終邦助劉邦打敗了項羽。當時一流的政治家陳平,開始也是項羽的手下,最後也投了劉邦。項羽自己手下的範曾,也是一流人才,被司馬遷稱為“人傑”。在項羽的手下,也不能做到言聽計從。最終憤而離去。
假如項羽真的度過烏江,回到江東。他還能遇到上述這樣優秀的人才嗎?就算還有。這些人能為項羽所用嗎?
經過秦末之亂,到四年的楚漢相爭。天下老百姓死傷無數。現在,好容易漸漸恢復和平的跡象。項羽回到江東之後,還會有那麼多年輕人會不顧生死的隨他一起造反嗎?他還能重新組織起八千子弟兵嗎?所有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歷史沒有假設,所有的假設都不成立。歷史之所以是這個樣子,一定有它成為這個樣子的原因。
回覆列表
肯定沒問題,劉邦必死了,可項羽是個寧死不屈的人,所以被稱人傑鬼雄,相比之下劉邦鼠輩委曲求全卑躬屈膝雖然成功不被人頌為華人留下了極不丈夫的壞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