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史:
企業工會的出現,在發達國家已有 200多年的歷史。在這2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企業工會在組織形式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拿美國來說,企業工會經歷了一個從某一工會組織到全國工會聯合會的發展過程。首先,從1790年到 1849年,技術工人組織了技藝性質的地方工會組織(工會在其建立初期就不僅侷限在單個企業中,而往往是多個企業的工人組成的地方工會組織)。不過,這種工會組織在初期的特徵表現為較強的暫時性,且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但這種工會組織確實是美國勞工運動的奠基石。其次,從1850年到1885年,工會組織不斷壯大,各地方技藝工會的全國性工會組織逐步建立起來。最後,從1886年開始,美國工會組織結構的金字塔狀逐步形成。1886年,美國勞聯誕生。勞聯的誕生標誌著工會組織的頂峰已經出現,自此,金字塔狀的工會組織結構在實踐中不斷形成和完善。
德國企業工會的出現比美國要晚一些,直到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才開始成立第一批工會組織。1848年德國出現了工會的聯合組織。此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工會組織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二戰期間,工會活動被取締;二戰結束後,德國又有一些地區重新組建了工會,工會組織進入重新發展時期。1949年德國正式成立了“德國工會聯合會”(簡稱德工聯),這標誌著德國工會的組織結構進入了完善階段。
早在19世紀中葉即已在最先實現了工業革命的英國等西方國家出現了工會組織並取得了合法地位。進入本世紀以後,他們經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並在二戰後的50~60年代迎來了工會運動的高漲時期,工人組織率平均達到了40%左右。
在社會發展中的角色:
西方國家的工會扮演了社會進步的推動者的角色。西方國家的工會組織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但是其發展軌跡因實際情況的差異也並不完全一致,工會理論的發展也在“透過集合勞動者的力量來實現限制勞動力可替代性的目標”的共同目標下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徵。例如在對工會的定義方面,西方經典工會理論家悉德尼·韋伯和阿德麗絲·韋伯夫婦在《英國工會史》一書中把工會定義為“是由工人組成的旨在維護並改善其工作條件的連續性組織”。這個定義強調了工會組織的連續性及其成員構成。而另外一些學者則從工會的職能、作用和活動方式對工會進行了不同的描述,如詹姆斯·坎尼森強調對工會的職能描述,認為“工會是工人的壟斷性組織,它使個體勞動者能夠相互補充。由於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從而依附於僱主,因此,工會的目標就是要增強工人在與僱主談判時的力量”。馬克·凡·德沃爾則提出“工會是僱員建立起來的協會,透過集體談判改善僱員的工作條件,提高僱員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等。
誕生史:
企業工會的出現,在發達國家已有 200多年的歷史。在這2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企業工會在組織形式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拿美國來說,企業工會經歷了一個從某一工會組織到全國工會聯合會的發展過程。首先,從1790年到 1849年,技術工人組織了技藝性質的地方工會組織(工會在其建立初期就不僅侷限在單個企業中,而往往是多個企業的工人組成的地方工會組織)。不過,這種工會組織在初期的特徵表現為較強的暫時性,且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但這種工會組織確實是美國勞工運動的奠基石。其次,從1850年到1885年,工會組織不斷壯大,各地方技藝工會的全國性工會組織逐步建立起來。最後,從1886年開始,美國工會組織結構的金字塔狀逐步形成。1886年,美國勞聯誕生。勞聯的誕生標誌著工會組織的頂峰已經出現,自此,金字塔狀的工會組織結構在實踐中不斷形成和完善。
德國企業工會的出現比美國要晚一些,直到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才開始成立第一批工會組織。1848年德國出現了工會的聯合組織。此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工會組織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二戰期間,工會活動被取締;二戰結束後,德國又有一些地區重新組建了工會,工會組織進入重新發展時期。1949年德國正式成立了“德國工會聯合會”(簡稱德工聯),這標誌著德國工會的組織結構進入了完善階段。
早在19世紀中葉即已在最先實現了工業革命的英國等西方國家出現了工會組織並取得了合法地位。進入本世紀以後,他們經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並在二戰後的50~60年代迎來了工會運動的高漲時期,工人組織率平均達到了40%左右。
在社會發展中的角色:
西方國家的工會扮演了社會進步的推動者的角色。西方國家的工會組織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但是其發展軌跡因實際情況的差異也並不完全一致,工會理論的發展也在“透過集合勞動者的力量來實現限制勞動力可替代性的目標”的共同目標下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徵。例如在對工會的定義方面,西方經典工會理論家悉德尼·韋伯和阿德麗絲·韋伯夫婦在《英國工會史》一書中把工會定義為“是由工人組成的旨在維護並改善其工作條件的連續性組織”。這個定義強調了工會組織的連續性及其成員構成。而另外一些學者則從工會的職能、作用和活動方式對工會進行了不同的描述,如詹姆斯·坎尼森強調對工會的職能描述,認為“工會是工人的壟斷性組織,它使個體勞動者能夠相互補充。由於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從而依附於僱主,因此,工會的目標就是要增強工人在與僱主談判時的力量”。馬克·凡·德沃爾則提出“工會是僱員建立起來的協會,透過集體談判改善僱員的工作條件,提高僱員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