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生若夏花燦若蓮華

    一種殘缺的美感,破碎的質感,讓人憐惜的同時不會產生厭惡的情緒,就像是一個殘破的洋娃娃,也是一種把握與絕對掌控,多一分則恐怖,少一分又凸顯不出那種殘缺又朦朧的感覺,就像是美人含淚要落不落,又盈滿眼眶的感覺讓人看了就想憐惜。

  • 2 # 路過心上的句子

    1.官方性答案

    “傷痕文學”最初是帶有貶斥含義的稱謂。一般戴上“傷痕文學”的作品都是感傷的、悲劇性的情感基調以及揭露性的取材趨向,被50 60年代的批評家稱為“暴露文學”“寫陰暗面”等在80年代的重演。

    2.我喜歡的答案

    文革結束之後,出現了小說《傷痕》,是揭露文革的反人道內容的,後來,人們就用這個名稱概括這一類作品,就叫“傷痕文學”。

  • 3 # 一葉扁舟東風來

    傷痕文學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文壇佔據主導地位的一種文學現象。它得名於盧新華以"文革"中知青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傷痕》。

    鄧小平同志曾經批評過這個現象,用了八個字:哭哭啼啼,沒有出息。

  • 4 # 黃智637

    傷痕文學是反映知青生活中感傷,苦悶,悲哀,苦難為題材的批判色彩和感傷情緒。大多以小說的形式,把知青上山下鄉看作是一場不堪回首的惡夢。惡夢醒來,首先是激憤與不平,是自嘲與熱諷,回想起來的也就是往昔崢嶸歲月中的醜惡欺騙和苦難傷痛。 傷痕文學是七十年代文學代表作品,現在已淡出文學界,已被人們所遺忘成為歷史的遺憾。其作品有《傷痕》,《蹉跎歲月》等在藝術上展示人的心靈深處傷痕和悲痛。主人公是在陰影籠罩下集眾苦難於一身的悲劇人物。 在當時文化領域裡爭論很大,引起了社會和廣大民眾的關注。

  • 5 # 南風窗NFC

    “傷痕文學”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興起,是民間對“文革”所帶來巨大沖擊的直接反彈。它得名於盧新華以“文革”中知青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傷痕》。代表作包括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葉辛的《蹉跎歲月》、張賢亮的《靈與肉》、古華的《芙蓉鎮》等。

    傷口裂開,血在流淌,這是傷痕文學想要表達的,它以小說的形式呈現了動盪期間人與人之間的攻擊、利用、欺騙,當然還有人性中存在的真善美。傷痕文學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低於其在文學史和社會學、歷史學上的價值,它對於中國社會整體文化構成的貢獻,是引發了1980年代大規模的文藝思想討論,呼籲人的尊嚴、價值、權利的迴歸。

  • 6 # 鄉野小怪獸

    一場大雨下來,老鼠四處亂竄,老鼠洞被灌水,還有幾隻被淹死了。可是魚兒們得救了,莊稼得救了。莊稼不會說話,魚兒們沒有話語權,所以這場大雨明明拯救了90%的生命,最終卻被上下亂竄滋滋亂叫的老鼠定性為一場天災。多少年之後,莊稼的後代和魚兒們的後代透過老鼠編輯的圖書裡也知道了,啊,那年的雨特別大,簡直就是一副世界末日的樣子。

  • 7 # 劉旭雲3

    那個電影Wrangler就是標準的傷痕文學。人們在同情主人公遭遇的同時又羨慕人家海外還有個爹,但畢竟是少數人的有病呻吟。在中國廣大的勞動人民又有幾個在海外有爹還有遺產可以繼承的?呻吟呻吟就行了,沒完沒了就有點過了。

  • 8 # 斷片重拾

    “傷痕”作品各個時代都有,但都是具有相對應的時代背景,比如霧都孤兒,大獨裁者等,但是絕不應該出現在現在,因為並不具有這樣的時代背景,新冠疫情是突如其來的天災,初起時人們手足無措,說錯話做錯事會有,但絕不是“日記”所表達的那樣偏向於表達“人禍”,恰恰相反,中後期人們做得非常成功,然而“日記”卻無以為繼,失去了寫作的動力……

  • 9 # 漫花畦

    只是某些人為達私,所發揚廣大而矣,可笑!詆譭前三十年毛主席及黨的領導所做艱苦奮鬥的努力,希望某些餘荼正視華人民在何種條件所做的努力,只是改變捱餓,改變舊中國面貌,有錯嗎?請你捫心自問,怎麼來到今天的幸福。過來人的話語

  • 10 # 吳果忱

    傷痕文學是80年代興起的一股文學思潮。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文學青年,懷有自私,卑鄙的目的,以其陰暗,扭曲,邪惡的心裡,編造的虛假故事,根本沒有值得稱道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辛拉麵的正確吃法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