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歷史有知社
周行分封而有八百年天下,秦行郡縣卻二世而亡。漢朝建立後,鑑於秦滅亡過速,而實行郡國並行制。然而,自漢七國之亂被平定、並頒行“推恩令”以後,封建制已基本上退出中國歷史舞臺。而自秦漢以後,王朝更替頻繁,短則數年、數十年而亡,長則亦不過二、三百年。
而考據外國史,日本的皇室被稱為“萬世一系”;英國現今的王室,其血緣可追溯到諾曼底征服(1066年),亦有近一千多年的歷史。而歐洲尚存的其他國家王室,也通常都有極為悠久的歷史。而這些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都是長期實行封建制。那麼,假使當初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並不完全廢除分封,秦朝能避免二世而亡的命運嗎?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丞相(王)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遂)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
而《史記·李斯列傳》也記載道:..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陽宮,博士僕射周青臣等頌始皇威德。齊人淳于越進諫曰:“臣聞之,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支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齊、晉兩國權臣)之患,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始皇下其議丞相。丞相(李斯)謬其說,絀其辭,乃上書曰:“古者天下散亂,莫能相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如此不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
從上述兩則史料記載來看,在秦統一之後,贊同分封(郡國並行)的意見佔據主流。秦始皇亦兩番遲疑不決,而讓群臣議論。李斯兩番力排眾議,並使秦始皇定下決心行郡縣。秦漢以後的王朝,都是奉行集權帝制的,自然也都是肯定李斯的主張。然而,王綰、淳于越等人的觀點就逆歷史潮流嗎?
從李斯、秦始皇反對分封的立腳處來看,主要是認為分封會導致天下紛爭不息。但是,是否不分封就沒了天下紛爭呢?這顯然是李斯、秦始皇等人一廂情願的想法。頗具諷刺的是,秦始皇去世的當年,就天下大亂,秦朝亦不久而終結。而對照中西方的歷史,中國集權帝制下的那種間歇性的大規模戰爭,相比西方國家分裂局面而造成的持續較小規模的戰爭來說,對社會與傳統的破壞卻更為嚴重。
秦朝開創了中國集權帝制的先河,其本身是一種極權政治的模式。而極權政治乃屬流氓政治,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先秦時期,可以有“民貴君輕”、“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等主張。但在皇權至高無上的極權政治下,這些都屬大逆不道言論,且極權政治不講道德、不講信譽。而不講道德、信譽的政治體系,註定會將國家引向混亂而不能進步。
再則,極權政治乃單核結構,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尤其是在中國地理相對隔絕的情況之下,歷代大一統王朝都是自“太祖太宗”而漸趨衰落,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中興”,更別談超越。無論是漢朝的“昭宣中興”還是明朝的“弘治中興”、清朝的“同光中興”,甚至宋室南渡也被稱之為中興等等,卻都無法扭轉一個王朝的頹勢。唯有漢光武中興,還算名副其實,但實質上已完全是另外一個王朝了。這也是中國自秦朝以後,二千餘年基本原地踏步踏,以致近代落後於西方的原因所在。
秦統一天下之後,若實行部分分封,就會使政治環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寬鬆。而不至於天下全域性崩壞,更不至於後來天下大亂時而無援手,秦之國祚或不那麼短命。
回覆列表
這個很難說,但當時的環境,選擇分封制應該是優於郡縣制的。
但如果說,實行分封制就可以避免滅亡,也實在不敢這麼說。
實行分封了,自然沒有權臣篡位,謀殺皇帝的事情發生,但諸侯王壯大了,也是威脅皇權的。
曹魏不分封,權臣篡位,
司馬氏分封,諸侯王叛亂,
你說秦不分封,權臣架空皇帝,殺了皇帝,認為分封諸侯王可以避免權臣篡位,但諸侯王叛亂呢?
當然,從另一方面說,分封諸侯王,就不會有四處興起的民變了,因為分封諸侯王,諸侯王都有軍隊,是不可能有民變發生,即使發生了,諸侯王自己就可以滅了的。從這方面來說,分封可以避免民變。
如果分封,秦朝可能以另一種方式垮臺的。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提前上演罷了,分封制的情況下,諸侯王是絕無可能不叛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