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又見葉飄零的飄零驛站
-
2 # 草軒客
按照我們在課堂上所學的,我們在寫作課程中老師告訴你的,以至於我們習慣當中,會把塑造人物及其人物性格當作重中之重!
可是就我自己的看法及其寫作體會,我並不感到一個寫作者能把塑造人物當作首要任務去完成!而是儘可能地將平常的普通的故事如何講生動,如何講得有吸引力,能與讀者發生共鳴,我感到這比有意塑造人物好的多!
唯美主義文學形式中其實已經不特別在意人物個性了,它以事件為中心,我們可以從沈從文的《邊城》,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雪國》等等作品中認識到這一點!
塑造人物及其性格和有意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的匠心營造更是通俗小說作家更關注更得到訓練的事情!
對於純文學來說,高潮迭起的敘事事件本身就能順便塑造好了人物,而且即使事件本身也僅僅是作者表達其思想的材料!
對於讀者喜歡的《紅樓夢》,《罪與罰》,《戰爭與和平》,《紅與黑》這種經典鉅著來說,它們如此經久不衰,保持最旺盛的生命力,那不僅僅是作家講了個好故事,塑造了難忘的人物,而恰恰是作家藉著他的故事及其小說人物,傳遞出的那份美感,思想及其作家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
3 # 紅塵彌勒
寫小說塑造人物,這是一個盡人皆知的文學常識,也是每一個成功的寫作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寫作能力。
但在很多時候,我們有相當一部分從事寫作的人還停留在那個特別典型化人物的階段或層次,並沒有意識到,一篇成功的小說,不僅是故事情節的起伏跌宕環環相扣,人物也是活靈活現的躍然紙上──一部優秀的作品,即使合上書本或者擱置一段時間以後,仍能感覺到那種來自文字的衝擊力,蠱惑力,感召力,人物也栩栩如生的撲面而來,一招一式,一顰一笑都帶有明顯的典型式印記,使你永遠也不能忘記這是哪一部書哪一個情景。
這樣的小說無疑是成功的,也是優秀的,更是過目不忘的,振聾發聵的。
但是,這些優秀的作品,即使對人物不是那麼刻意或刻畫,同樣讓人們感到形象很鮮明,人物很鮮活。究其原因,就是作者具有駕馭文字的強大功力,只需要寥寥幾筆或者一個囫圇的故事就將人物生龍活虎的展示出來,而不是依舊保有那種帶有典型符號意義的著意刻畫。
我們總習慣於過去那種每每人物出場都要進行標籤的傳統作法。凡是一個人物粉墨登場,必然揮起如椽巨筆進行一番描摹刻畫,從人物的外形到人物的內心,甚至穿著和吃食,都要進行一番定義式的交代,先行給人物扣上一頂先入為主的帽子,然後按照這個邏輯再行往裡新增血肉和零碎,進一步將這個人物充填起來,完成一次人物的完美塑造。
殊不知這樣的寫作模式已然和新寫實主義文學不合拍不對卯了,這也框架了人物的多變性,嬗變性。
我們現實中的各色人物,其實更具有不可捉摸的多變性,也不是單線條的一好到底,或者一壞到底。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永遠正確,也不可能永遠不犯錯誤,人的各種基因和環境氛圍決定了一個人物的多面性,甚至是撕裂性人格,這時候你再去用先前的定義往裡套,無疑就會出現千篇一律或者格格不入的人物造型,反而會讓你的作品驟然間減少耐讀性,可信性,是一個巨大的減分項。
也提請各位作者務必注意到這一點,及時糾正這一點。
現代文學,更講求事件本身。沒什麼人物設定,也不設人物認定,只是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採用白描的寫法,冷靜而沉穩的給你敘述一個故事。故事講完了,人物也自然就立住了,前提是這是一篇優秀的、起碼是合格的小說文稿。
所以,你再去慼慼的摳一個文學造型,反而會因為和文字主題脫節,甚至悖離,嚴重製約和影響小說的正確表達,莫不如先行講好一個故事,讓這個故事帶給讀者你所想要表達或闡述的立意與思維,要比你自己強行給他加上諸多標籤要好,這也是為文者必須做好的一門小說創作基礎功課。
-
4 # 西域之子cyj
寫小說塑造人物和敘述故事同樣重要。故事是骨架,人物就是血肉豐滿的形象,一個精彩的故事需要有一個個特色鮮明的人物形象去體現去表達,人物是靈魂是故事的核心。同樣的道理,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要讓讀者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必須有一個敘述完整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去吸引讀者,讓讀者在故事中認識人物,理解和接受他們,從而達到小說的完美統一,兩者缺一不可。
回覆列表
小說,重要的是人物,人物形象的飽滿與否,直接影響到小說的價值,故事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故事,事實上也是為這個人物服務,什麼樣的人,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故事的合理與否是跟人物的性格有關,有些小說故事很好,很曲折,可是卻很難和人物的設定對應起來,有些小說人物設定很好,可是通篇下來的感覺是故事不好,很彆扭,這樣實際上還是沒有把這個人寫好,沒把這個人寫活,設定好是一個籠統的、模糊的概念,寫好是用技巧把這些設定用文字清晰表達出來,讓這個人物躍然紙上。人物是小說的靈魂,故事是小說的骨骼、骨架,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