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儒於成
-
2 # 一介須翁
定窯瓷器的燒造工藝,各個時期均有不同特點。宋金時期是定窯瓷器生產的黃金時期,其胎土色白細膩,胎體修削精細,從修削的胚痕上可顯示出當時白瓷的細密,定窯的釉層不厚,釉面均淨,白釉略帶黃色,也稱‘’象牙白"。主要裝飾有劃花、印花、刻花、浮雕、彩繪等。
定窯瓷器的燒造工藝,各個時期均有不同特點。宋金時期是定窯瓷器生產的黃金時期,其胎土色白細膩,胎體修削精細,從修削的胚痕上可顯示出當時白瓷的細密,定窯的釉層不厚,釉面均淨,白釉略帶黃色,也稱‘’象牙白"。主要裝飾有劃花、印花、刻花、浮雕、彩繪等。
定瓷傳統燒製技藝是河北省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定瓷始於唐,興於北宋,失於元,是北方大地上繁衍幾代而影響深遠的一個窯系。因曲陽古時屬定州轄區,故名"定瓷"。
定瓷胎質堅密、細膩,釉色透明,柔潤媲玉。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中,唯定窯以裝飾見長。定窯最早用覆燒法燒製瓷器,是陶瓷史上一項偉大的發明。定瓷在宋代影響力最大,被稱為"天下第一瓷"。其胎質堅密、胎薄細膩、釉色透明、彩色瑩潤。定瓷以白定為主,曾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之說。(一)唐、五代時期。
定窯主要採用仰燒的方式,匣缽底內撒一層石英砂或匣缽粉,其上置墊片再放入器物,有的直接置入器物,因此足底粘砂也成為定窯瓷器的一個特色。使用墊片者,以三角形為主(如上圖),盤碗疊摞仰燒,再置入平底筒形匣缽中。此時期匣缽多一次性使用,口沿圍有一層或多層泥條(質地與匣缽同),結合的縫隙多刷釉以達到密封的目的。
(二)北宋到金。
自五代後期以來,匣缽開始重複使用,其中漏斗形匣缽多用以仰燒套裝或對扣使用,而筒形匣缽除作為仰燒使用外,也開始用以裝燒瓶 、爐、罐、枕等器物。此時出現了空心的筒形匣缽,為使窯體內上下相通,氣流均勻,尤其平衡垂直溫差。
宋以來,一說北宋後期,過去仰燒或疊燒的方法幾乎被廢棄,定窯開創了支圈組合式的覆燒法,節省窯位空間,節約燃料,有效防止了器物變形,對此後南北各地的窯業生產都產生重大影響。但此時期燒製的器物,也不可避免的帶有“芒口”,即碗、盤、碟等覆燒器物口沿一圈無釉的缺憾,但也成為定窯瓷器斷代的依據之一。覆燒時,盤碗套裝所用支圈的材質與所燒器物相同,為收縮一致,減小燒造過程中的變形不均。
許多學者認為,在覆燒過程中,盤碗及支圈入窯時均裝入匣缽。但在本次發掘中所出土的遺物卻在暗示,在當時極有可能存在大量的裸燒現象(以下遺物均採自澗西發掘區)。首先,在大量的支圈表面都發現有麻面或火刺,說明這些支圈在燒造過程中接觸明火的現象是普遍的,而非在匣缽裝燒過程中出現的偶然事故(如下圖)。其次,在出土的遺物中,有一種以匣缽泥做成的泥團,很明顯是直接用作間隔裸燒的支圈所用,許多泥團呈三角形斷面,往往兩面與支圈粘合以起到加固支圈柱的作用,另一面則直對明火,形成大量火刺。
定瓷主要有拉胚成型和注漿成型兩種方法,拉胚成型是將煉就完成的泥料放在轉動的輪盤上,藉助輪盤轉動的力量,用雙手將泥拉成坯體的成型方法。拉胚成型的方法主要用於製作盤、碗、罐等器物,它們的手感較為沉重,個別胎體薄而份量輕,高低大小形狀不完全相同。
拉胚成型的製作工藝分為七個環節:原料加工—拉坯—旋坯—裝飾—素燒—施釉—釉燒。首先需要經過悉心挑選的黏土、石英、長石三種原材料。石英和長石用清水沖洗乾淨,壓成粉狀,用15%的石英和40%的長石和45%的黏土混合,再加上清水製成漿糊,這個過程稱之為洗碎,加工完成後的泥料進行揉碎,排出空氣,最後用紙包好便完成原料加工的步驟。
採集原料
拉坯就是將泥料放至轉盤上,用手拉出瓷器的外形,成型後放置陰涼處,坯底顏色開始泛白,進行旋坯,旋坯是用刀旋削表面,保證瓷器外表的光潔,線條的流程。旋坯用的工具材質分為鐵、骨、木等材料。
拉坯
拉坯成型的瓷器最薄處只有3毫米,所有需要進行素燒,素燒是指把沒有經過施釉的坯胎透過高溫燒製的方法提高作品質量,一般需要燒12至16小時,溫度達到900攝氏度以上,當窯爐內溫度降到100攝氏度左右,就可以出窯了,降溫放置10小時左右施釉。
施釉
施釉是在成型的陶瓷坯體表面施以釉漿的過程,釉料一般用石英粉、石灰石粉、黏土粉末配置而成的透明釉,將瓷器浸入釉漿片刻後取出,表面完全泛白後進行釉燒。釉燒也需要12至16小時,溫度一般需要1300攝氏度。
另外一種注漿成型多用於製作孩兒枕等不規整形狀,大致步驟與拉坯相同,原料加工—製作模具—注漿—修坯—施釉—燒成這幾個環節。
孩兒枕
定瓷的文化豐富,積澱深厚,上等的瓷器造型優美,胎體潔白,螭龍紋刻劃得矯健生動,刀工遒勁有力,線條自然清晰。著名的白釉刻花折腰碗和定窯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均為定窯瓷器的精美之作。
白釉刻花折腰碗
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
2008年,以河北省曲陽定瓷有限公司(河北省曲陽陳氏定窯有限公司)為保護單位申報的“定瓷燒製技藝”專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定瓷從業人員2000餘人,實現了傳統工藝向當代藝術瓷、生活用瓷並行發展的轉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