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新入園的寶貝一般都會出現情緒波動,表現為坐臥不安,甚至劇烈哭鬧,幼兒園教育理論把這種現象稱為“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期一般持續一到兩週,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寶貝順利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甚至還會誘發疾病。
【分離焦慮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幼兒早期的情緒發展中,透過與父母長時間交流和情緒互動,形成了對父母的依戀情緒。然而,這種依戀卻使得幼兒力圖只接近某些特定的人,比如父母,而不是接近任何人。例如:一些幼兒只願意讓媽媽陪著睡覺,如果換成別人,哪怕是自己的家庭成員也會哭鬧拒絕。
當離開父母時,一方面幼兒恐慌、哭泣、尖叫、跺腳等,表現出一種分離防備,以引起父母的注意,使他們回到自己身邊。如果這種防備行為不能奏效,幼兒就會進入分離焦慮狀態。另一方面,由於對父母的依戀,當陌生的看護人員靠近時,幼兒還會出現另一類明顯的不安,即陌生焦慮,他們會提防性地迴避或哭鬧。分離焦慮加上陌生焦慮,使得幼兒在入園初期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
幼兒對父母的依戀情緒並不是固有的,而是在與父母的長時間相處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國外有關研究證明,依戀最初開始形成是在7個月到1歲之間,在2歲到3歲進入特定依戀期,幼兒積極與父母保持特定的聯絡,並拒絕離開他們。他們把父母作為探索周圍環境和外部世界的“依靠”,一旦感到需要安全就回到父母身邊。因此,當他們知道要離開父母時,會表現出吃驚、反對和依依不捨的反應與行為,新入園的幼兒正好處於這個時期,因此很自然地產生分離焦慮。
【怎樣預防和消除孩子的分離焦慮?】
消除幼兒的分離焦慮,需要教師、家長、幼兒園密切配合,一方面要想辦法淡化幼兒對父母的依戀,發展幼兒的多重依戀;另一方面要培養對新的看護人——教師依戀情緒,消除陌生焦慮。
01
家長要以平常的心態看待孩子的入園,面對孩子的適應困難,家長心態起重要作用。據瞭解,入園適應困難的孩子,其家長多是憂心仲忡地,有的是孩子在牆裡哭,家長在牆外哭,家長的分離焦慮比孩子還要重,這無異於火上澆油,家長的優柔與痛苦,必然弱化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而家長的灑脫與平和,則會安撫孩子的心靈,緩解孩子的焦慮。事實說明,家長的積極態度有利於幫助孩子克服適應困難。
02
其實哭鬧幾乎是每一個初入園孩子的共同問題,這只是一個自然的、必經的過程。兩歲兒童語言能力有限,哭鬧行為是他們表達內心世界的唯一方法,也可以說是他們不安情緒的一種宣洩,我們應該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家長不必為此過分擔憂,如果孩子的心情受到壓抑不敢哭,不敢鬧,那倒成了問題。當然,長時間的哭鬧就需要特殊關照,不能因為哭鬧影響身體健康。
03
在對待幼兒園歸來的孩子來說,爭取跟孩子交流時用積極的語言,提出的問題要樂觀。比如:今天在幼兒園有哪些開心事啊?寶寶幫老師或小朋友做事沒有?有沒有把玩具分給其他小朋友玩?把今天學到的兒歌給媽媽唱唱怎麼樣?等等這類導向積極情緒語言。避免使用很關切,讓孩子自己都覺得委屈的消極話語。例如:寶貝,今天在幼兒園開心嗎?吃飽了嗎?睡好了嗎?和小朋友一起玩了嗎?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你哭的時候老師有沒有罵你?等等,這類語言反而使孩子回憶在幼兒園不開心的事情,從而降低去上幼兒園的興趣。每天接她的時候表揚她,送她上學時候也多給鼓勵的話。同時,也告訴孩子,老師是怎樣誇她的,讓寶寶知道老師也是很喜歡寶寶的。媽媽也要多跟老師瞭解她在學校的情況,然後可以透過這些,多跟她說說學校的事情,那寶寶就會覺得媽媽雖然不在她的身邊,但媽媽也知道她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後寶寶習慣了,她自己也會主動跟媽媽說的。
04
飲食清淡。由於剛入園孩子情緒不穩定,在一定程式上會影響它的飲食起居。按民間的說法就是“有火”。家長接孩子回去後,如發現孩子特別貪吃,一定要適當控制食物的品種和進食量。注意“三多”、“三少”,即多吃清淡的蔬菜和新鮮水果,少吃肉類及煎炸食物;多喝白開水,少喝各類甜味飲料;多吃軟爛食物,少吃不易消化食物。
05
藥物助力。如孩子自身抵抗力較弱,剛來幼兒園後,由於情緒波動,容易生病。家長可事先帶孩子看看醫生,請醫生適當開一些小兒清火的藥,以增加身體抵抗力,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適應期。
06
夢魔不可怕。兩歲兒童剛入園這幾天,晚上回家睡覺時會出現夢魔現象,往往半夜醒來大哭大鬧。發生這種現象,家長不必驚慌,俗話說“日有所思,也有所夢”,隨著孩子對幼兒園的逐漸熟悉,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
總之,只要家長科學、客觀地看待孩子入園問題,參照前述的要點進行處理,每個孩子都能順利地渡過分離焦慮期。
【導讀】
新入園的寶貝一般都會出現情緒波動,表現為坐臥不安,甚至劇烈哭鬧,幼兒園教育理論把這種現象稱為“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期一般持續一到兩週,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寶貝順利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甚至還會誘發疾病。
【分離焦慮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幼兒早期的情緒發展中,透過與父母長時間交流和情緒互動,形成了對父母的依戀情緒。然而,這種依戀卻使得幼兒力圖只接近某些特定的人,比如父母,而不是接近任何人。例如:一些幼兒只願意讓媽媽陪著睡覺,如果換成別人,哪怕是自己的家庭成員也會哭鬧拒絕。
當離開父母時,一方面幼兒恐慌、哭泣、尖叫、跺腳等,表現出一種分離防備,以引起父母的注意,使他們回到自己身邊。如果這種防備行為不能奏效,幼兒就會進入分離焦慮狀態。另一方面,由於對父母的依戀,當陌生的看護人員靠近時,幼兒還會出現另一類明顯的不安,即陌生焦慮,他們會提防性地迴避或哭鬧。分離焦慮加上陌生焦慮,使得幼兒在入園初期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
幼兒對父母的依戀情緒並不是固有的,而是在與父母的長時間相處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國外有關研究證明,依戀最初開始形成是在7個月到1歲之間,在2歲到3歲進入特定依戀期,幼兒積極與父母保持特定的聯絡,並拒絕離開他們。他們把父母作為探索周圍環境和外部世界的“依靠”,一旦感到需要安全就回到父母身邊。因此,當他們知道要離開父母時,會表現出吃驚、反對和依依不捨的反應與行為,新入園的幼兒正好處於這個時期,因此很自然地產生分離焦慮。
【怎樣預防和消除孩子的分離焦慮?】
消除幼兒的分離焦慮,需要教師、家長、幼兒園密切配合,一方面要想辦法淡化幼兒對父母的依戀,發展幼兒的多重依戀;另一方面要培養對新的看護人——教師依戀情緒,消除陌生焦慮。
01
家長要以平常的心態看待孩子的入園,面對孩子的適應困難,家長心態起重要作用。據瞭解,入園適應困難的孩子,其家長多是憂心仲忡地,有的是孩子在牆裡哭,家長在牆外哭,家長的分離焦慮比孩子還要重,這無異於火上澆油,家長的優柔與痛苦,必然弱化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而家長的灑脫與平和,則會安撫孩子的心靈,緩解孩子的焦慮。事實說明,家長的積極態度有利於幫助孩子克服適應困難。
02
其實哭鬧幾乎是每一個初入園孩子的共同問題,這只是一個自然的、必經的過程。兩歲兒童語言能力有限,哭鬧行為是他們表達內心世界的唯一方法,也可以說是他們不安情緒的一種宣洩,我們應該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家長不必為此過分擔憂,如果孩子的心情受到壓抑不敢哭,不敢鬧,那倒成了問題。當然,長時間的哭鬧就需要特殊關照,不能因為哭鬧影響身體健康。
03
在對待幼兒園歸來的孩子來說,爭取跟孩子交流時用積極的語言,提出的問題要樂觀。比如:今天在幼兒園有哪些開心事啊?寶寶幫老師或小朋友做事沒有?有沒有把玩具分給其他小朋友玩?把今天學到的兒歌給媽媽唱唱怎麼樣?等等這類導向積極情緒語言。避免使用很關切,讓孩子自己都覺得委屈的消極話語。例如:寶貝,今天在幼兒園開心嗎?吃飽了嗎?睡好了嗎?和小朋友一起玩了嗎?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你哭的時候老師有沒有罵你?等等,這類語言反而使孩子回憶在幼兒園不開心的事情,從而降低去上幼兒園的興趣。每天接她的時候表揚她,送她上學時候也多給鼓勵的話。同時,也告訴孩子,老師是怎樣誇她的,讓寶寶知道老師也是很喜歡寶寶的。媽媽也要多跟老師瞭解她在學校的情況,然後可以透過這些,多跟她說說學校的事情,那寶寶就會覺得媽媽雖然不在她的身邊,但媽媽也知道她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後寶寶習慣了,她自己也會主動跟媽媽說的。
04
飲食清淡。由於剛入園孩子情緒不穩定,在一定程式上會影響它的飲食起居。按民間的說法就是“有火”。家長接孩子回去後,如發現孩子特別貪吃,一定要適當控制食物的品種和進食量。注意“三多”、“三少”,即多吃清淡的蔬菜和新鮮水果,少吃肉類及煎炸食物;多喝白開水,少喝各類甜味飲料;多吃軟爛食物,少吃不易消化食物。
05
藥物助力。如孩子自身抵抗力較弱,剛來幼兒園後,由於情緒波動,容易生病。家長可事先帶孩子看看醫生,請醫生適當開一些小兒清火的藥,以增加身體抵抗力,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適應期。
06
夢魔不可怕。兩歲兒童剛入園這幾天,晚上回家睡覺時會出現夢魔現象,往往半夜醒來大哭大鬧。發生這種現象,家長不必驚慌,俗話說“日有所思,也有所夢”,隨著孩子對幼兒園的逐漸熟悉,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
總之,只要家長科學、客觀地看待孩子入園問題,參照前述的要點進行處理,每個孩子都能順利地渡過分離焦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