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山不掩

    聽時激動,回去不動,原因較多。

    忘記了戰略方針。

    東吳殺關羽,奪荊州,劉備興兵進攻東吳。當時曹魏一家獨大,蜀國最弱,唯有聯合東吳,結成統一戰線。才能對抗曹魏。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當面佈局的百年大計,劉備奉為最高綱領。關羽不識大體,統一戰線破裂,丟失了荊州,劉備正該檢討,卻閾於桃園結義的私情,置國家安危於不顧,被火燒連營,敗退白帝城羞愧而死,蜀國從此一蹶不振。

    不能團結一心。

    秦國日益強盛,威震六國。六國惴惴不安,合縱攻秦。公元前318年楚懷王主盟第一次攻秦,前後多次,無一成功。皆因各懷鬼胎,儲存實力,觀望不前,不能形成合力,雷聲大雨點小,化解於無形;最多打到函谷關,秦國放低姿態,歸還點土地,各國屁顛屁顛班師回朝了。不久秦軍反攻,這些土地又收歸囊中。

    鄧公復出,廢止了階級鬥爭為綱,確立發展經濟的方針,全華人民齊幹四化。但舊觀念興風作浪,阻礙重重,改革舉步維艱。鄧公兩次巡視改革前哨深圳,旗幟鮮明支援,同時提出先幹起來再說,不主張爭論,穩住了陣腳;指手畫腳者被塞一嘴,噤聲不得;解除了羈絆,改革者甩開膀子幹。隨後成果逐漸顯現,爭論自然消失殆盡,當初來勢洶洶,無為而治一招,即化解於無形,實乃大智慧也!

  • 2 # 兒科醫生周雲曦

    “聽時激動,回去不動”是大家心裡常說的一句話,也是對中國企事業行事風格的一個精闢概括。然而,該如何擺脫這種怪癖呢?在我看來執行力正是這一怪癖的名醫良藥。

    中國有句古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作為企業,制定切合實際的戰略是至關重要的,大到企業的長期戰略規劃,小到企業的年度計劃,都是企業行動與發展的依據,沒有它企業就會像無綱之目,無路之駟,終日惶惶乎而不知所歸。有了戰略,企業就有了“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眼光與卓識。然而,想到了並不等於做到了,單純有了戰略並不等於企業成功了。如果企業光會做些計劃,做些戰略,而不能很好地貫徹執行下去,再好的計劃再好的戰略也等於白搭,也只能是“會上聽聽激動,會後一動不動”。

    東北某大型國有企業因為經營不善導致破產,後來被日本一家財團收購。廠裡的人都在翹首盼望日本人能帶來什麼先進的管理辦法。出乎意料的是,日本只派了幾個人來。制度沒變,人沒變,機器裝置沒變。日方就一個要求: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結果不到一年,企業就扭虧為盈。日本人的絕招是什麼?是執行力,而這也正是國內很多企業所缺少的,是我們廠所缺少的。由此可見僅有戰略,並不能讓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而只有堅定不移地執行才能使企業創造出實質的價值。失去執行力,就失去了企業長久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沒有執行力,就沒有核心競爭力。

    執行力是什麼?執行力就是服從,就是無條件地服從。但這種服從並不等於沒有民主、沒有自由、扼殺人性的屈從,它是指大家可以對公司戰略、公司政策提出自己的想法、提出異議,但在你的建議被接受之前,你是應該服從原有的政策,按原有的計劃行事的。因你的想法也許是不正確的;有的也許站在你的部門是正確的,但站到整個公司卻並非如;有的即使是正確的,但在被接受前你就衝動行事,結果可能比原來的不太正確的方案帶來更大的損失。二戰後日本企業為什麼會發展的如此迅速?這與他們這民族的服從精神是分不開的。大家知道,日本的員工也常會罷工,會對公司的政策進行抗議,但這並不會影響日本企業的正常運營。他們要麼在上班時間外罷工,要麼晚上自願加班把白天罷工擱下的事補上。

    目前中國企事業裡屢出這樣那樣的問題,相互扯皮、效率低下,這是為什麼?靜下來想想,不難發現:他們不是沒有措施、沒有計劃、沒有制度;而是沒有服從,沒有把這些措施、這些計劃、這些制度很好地落實、很好地執行,是執行力太弱。事實上,經過長年積累與學習,這些機構各方的制度還是比較完善的,應對各類問題的措施還是比較健全的,然而執行結果卻是差強人意、令人垂喪的;每次大會小會上的計劃與方案也是層出不窮的,聽起來也著實讓人激動不已,然而會後的行動卻遲遲未至。全社會似乎進入了“出問題——開會——激動過後無反映——繼續出問題­——繼續開會……”、“聽時激動,回去不動”這永無盡頭的怪圈。

  • 3 # 晚成少女

    其實不動的原因很簡單,一個是怕難,一個就是犯懶。

    人本身都會有惰性的,建議題主試試以下方法,對我本人來講還是很有用的:

    給自己設定行動後的獎勵,激勵自己開始行動;細化目標,不要一開始就訂大目標,從一個最簡單最容易實現的目標開始;趁熱打鐵,儘量在48小時之內開始第一步行動;分享你的計劃,讓身邊的人進行監督。

    以上方法很簡單,題主不妨小試一下。

    祝你成為更好的自己,加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T檢查是檢查什麼的?孕婦懷孕後一定要做NT檢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