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純鈞LHGR
-
2 # 張不叄讀秦史
是用所謂的“廁籌”。紙直到東漢時期才開始普及,直到唐代,紙都是很貴重的,所以古人才有“敬惜字紙”的觀念;宋元時期,中國的上層社會才會把“草紙”用於個人衛生。在衛生紙出現之前,平民一般用稻草、蘆葦、樹葉、瓦片等擦屁股。明代胡應麟在《甲乙剩言》中說,“男女皆用瓦礫代紙,殊為嘔穢”。
有條件的就用“廁籌”,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稱:“今寺觀削木為籌,置溷圃中,名曰‘廁籌’。”它是專門削好的竹片,外表平滑,據說南唐後主李煜為了體現對佛教的虔誠,親自為僧侶、佛教徒削竹片,做廁籌,還把廁籌貼在自己臉上摩擦,以確保光潔滑爽。
還有些不用的竹簡也被用作廁籌,有點像如今寫滿字的廢報紙,敦煌馬圈灣漢簡、懸泉漢簡和漢居延甲渠侯官漢簡都是這樣。
-
3 # 易家巷
古人,古人也是人,吃飽喝足了,屎急尿脹,也要上衛生間,古時去屙屎拉尿不叫上廁所,叫上東廁,別脫一點講,至到如今叫大名鼎鼎公共衛生服務站,但人們還是喜叫茅坑,親切,是對遠古崇敬和懷念。特別是我等70歲老年人。
我們小時和遠古人,到底是用什麼玩意兒擦皮屁,本天機不可洩露,沒法子,首先糾證一下,古人屙完屎,不叫擦皮屁,雅叫刮屎,屎是從肛門出來的,三伏天干燥,屎點帶血,也叫刮血。
用什麼刮屎?話說大宗仁天子在位,嘉祐七年,七月七日,在江西贛南,贛縣縣長剛吃完早點,他是北方人,前幾月接旨一路坐船到此地,對本土方言似可懂非懂。
三伏天大熱,趕早去宋城贛州,坐轎剛離衙門半時,大事不好,小事來到,趕邦下轎,提著褲子,直奔茅坑一茅房。
贛南茅坑叫茅房,是上半層為來客蹲坑,有三米高,腳踩二木板,下半層為糞坑,有二米高,方便人們掏裝糞便用於施肥下田,也常有家禽家畜在此啄啃,如家犬,狗是改不了吃屎的,這是靚土狗,狗肉香。
一刻時辰到,縣大人在茅房在叫"來人啦!"
"喳!小人到。"茅坑外門口立站著一奴才,大聲迴音著。
縣長一口北調:"快去找只棒子來,快去快來!"
奴才接句:"是,領導,立馬照辦。"
奴才是縣長秘書,本土人,對東北語不懂,錯把棒子當胖子人,其縣大人在北方屙屎把玉米棒孑梗草皮刮屎。
此官也知民情,民俗,民風,平日贛南人刮屎是用竹棒,竹片,或不講究公共道德人們會用茅房檔欄璧禾草挖下刮屎,擦屎。
古代,那有什麼胖子,生活秘書滿城尋找,只有賣肉胡屠夫胖些,把老胡捆了,講縣長大人請有話。
范進此年還未中舉,與娘子小胡從舍間跑來,攔著丈人不放,好漢不吃眼前虧,三對一,秘書吃不消,趕回茅房,在門口大呼:
"領導,棒子拿不動,怎辦?"
縣長:"棒子,給我劈開,…去這麼久,屁股上屎都結殼了!"
所縣長把棒子當茅竹瘦胖,這奴才又把縣長東北方言玉米棒子,不知縣長老家東北不出茅竹,秘書管家或整根竹子來錯理解。
所說用什麼玩意擦皮屁也好,還是刮屁股也好,人們要乾淨屁股,用什麼都用當地土產,石頭街上用土屋掉下瓦片。
回覆列表
沒有紙張的年代,古人也是有辦法的。
據古代法醫書籍記載,南方尤其是過去閩東一帶,會用牛筋草,算是雜草的一種,可是也有藥效,能消腫,用法與白茅類似。
根據史料記載,明代臺灣曾用“芭菰”擦屁股。芭菰其實就是菸葉,但當時還沒人吸菸,用來擦屁股倒是有消炎殺菌的作用。
還有些記載,提到古人用野蒿,也就是艾草來擦屁股。同樣,也是藉助艾草的藥性使自己不易生病。
也有考證,古人用打磨過的竹片、木片或是石頭片、樹皮擦屁股,看具體情況,有些時候隨便搞點樹葉也就對付了。
事實上,即使紙張被髮明出來,民間使用紙擦屁股的情況也不太多,據說一直到隋唐年間才逐漸普及。
另外,古人有專門用來擦屁股的“保健紙”。
這種東西,與其勉強稱為“紙”,不如說是加工成紙張型的草片,但好歹比樹皮、石片強些,是用大薊或苦草熬製的。大薊和苦草是古代最常見的金創藥的原料,都能止血消炎,製成草片,人們用來擦屁股,衛生方面也有一定的保證。
遇到後來,人們,尤其是富豪權貴們對這方面越注意,發展得越來越好。
事實證明,中國古代的做法實在可謂聰明至極。歷史上其他地區,比如西亞、歐洲,都曾爆發過特大型疫病,死人無數,與人們的如廁衛生也大有關聯。而中國歷史上情況就好得多,這與傳統醫學的功勞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