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4917295532
-
2 # dadazhu2
最初的日本的翻譯就是叫哆啦A夢,關於這個名字的來歷一共有三種說法。
第一個解釋是Dora是豆沙餅,因為豆沙餅的日文是Dorayaki。
第二個解釋是Dora是野貓,因為野貓的日文是Doraneko。這種說法來自《藤子F不二雄的世界》是藤子先生自己的解釋,且圖文並茂,可信度較高。
第三個解釋是 emon也許是“衛門”二字,因為“衛門”的寫法確實是emon。
“哆啦A夢”曾出現過四種譯名:機器貓、 小叮噹、 阿蒙和哆啦A夢。
1、“機器貓”源自於大陸出版社的的翻譯,因為它是貓形的機器人,所以起了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
2、“小叮噹”是源自於臺灣版的翻譯,因為哆啦A夢胸前有一個小叮噹,這個名字形象又俏皮,給人特別可愛的親切感。
3、1991年哆啦A夢剛登陸中國大陸,當時都稱它為“阿蒙“,但是大家不太喜歡,所以最後”機器貓“這個稱謂廣為流傳。
為什麼最後大家廣泛用”哆啦A夢“這個稱謂。
藤子F不二雄病逝之後,朝日電視臺繼承《哆啦A夢》的著作權,並依其遺願“希望亞洲地區統一改以日本音譯,使每個不同地方的讀者只要一聽就知道在講同一個人物”。
哆啦a夢的作者藤子F不二雄在1996年逝世後,朝日電視臺繼承了哆啦a夢的著作權,並按照藤子先生的遺願,"希望亞洲地區統一使用日文發音音譯,使讀者一看一聽就知道在說同一個人物"。機器貓原名為“ドラえもん”,讀音是“do ra e mo n”。在1997年臺灣的出版社首次將其音譯為“哆啦a夢”,後來香港,大陸等出版社也逐漸跟著使用該譯名。藤子先生之所以如此看重自己作品的譯名,是因為在他生前,哆啦a夢在亞洲其他地區盜版現象非常嚴重,各種翻版書亂七八糟,甚至本人小時候還買過裡面夾帶藤子先生另外的作品《SF短篇集》的哆啦a夢。例如在臺灣,漫畫翻譯直接把整個故事改為發生在臺灣,劇中陽明山、高雄、花蓮、臺南等地名隨處可見。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在臺灣市場上流通的大部分哆啦a夢單行本,是一個叫做劉明昆的臺灣漫畫家臨摹出來的,不是出自藤子先生之手。假如意譯的話,哆啦a夢的原名“ドラえもん”,可分為“ドラ”和“えもん”兩部分,前者為片假名,後者為平假名,這和哆啦a夢大部分法寶的命名法則是一樣的。後者“えもん”,毫無疑問應翻譯為“衛門”。衛門是日本平安時代很流行的人名,來源於當時的官職,其實就是守城門的,保安的意思。藤子先生的另一部作品《21衛門》的主角也叫這個名字。至於前者“ドラ”的意思,一般有兩種理解:一為“どら焼き”(do ra ya ki,銅鑼燒),二為“どら貓”(do ra ne ko,偷腥的(野)貓)。現在普遍認為是前者,所以哆啦a夢名字的意譯應該是”銅鑼衛門“。除了主角機器貓,藤子先生要求統一的譯名的還包括眾角色,例如哆啦a夢的主人,經常考零分的小男孩,原名叫”野比のび太“(no bi no bi ta),根據原著野比爸爸的說話,”是伸長,長大“的意思,所以理論上應該翻譯為”野比伸太“。”大雄“是最初臺灣人的譯名,後來香港人也跟著用這個名字。”康夫“是央視的譯名,實在搞不懂為什麼會譯出一個和另一個人物”スネ夫“會混淆的人名。後來在1988年的劇場版《大雄的平行西遊記》中,出現了野比的官方漢字”乃比太“。但藤子先生逝世後並沒有採用這個。現在統一叫”野比大雄“。所有人物的原名和歷史譯名:ドラえもん :哆啦a夢(現正式),阿蒙(舊央視),小叮噹(舊臺譯),叮噹(舊港譯)。野比 のび太:野比大雄(現正式),康夫(舊央視),葉大雄(舊臺譯),大雄(舊港譯)。剛田 武:胖虎(現正式),大熊(舊央視),技安(舊臺譯),技安(舊港譯)。(裡面的幾個主要角色平時並不會叫剛田武的真名,而是會叫他的花名”ジャイアン“,即GIANT的日文發音,”技安“這個譯名就是從這裡來的。事實上在日文原版中,靜香和其他長輩是不稱呼他花名而叫他“小武”的,但所有中文版都忽略了這個細節,使用了同一譯名。)骨川 スネ夫:小夫(現正式),強夫、小強(舊央視),阿福(舊臺譯),阿福、牙刷仔(舊港譯)。(由於這個嘴尖眼尖的富二代名字有個”夫“字,所以圍繞這個字的譯名有很多。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央視將野比翻譯成”康夫“是很不恰當的原因。)源 靜香:靜香(現正式),小靜(舊央視),宜靜(舊臺譯),靜兒(舊港譯)。(值得一提的是靜香姓”源“,”源“是日本天下第一姓,是古時候日本天皇的姓氏。)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大雄的玄孫(孫子的孫子)”野比世修“,派遣哆啦a夢來到20世紀的大雄的後代,因為舊時譯名實在太多(舍華斯,小世,世雄,小雄,小康),不同翻譯版本間和偶爾出場的大雄的兒子、大雄的孫子發生了很多混淆,以至於有些讀者覺得哆啦a夢是大雄的”孫子“派遣過來的。其實非也,世修出生於2114年,大雄出生於1964年,前者是後者的五世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