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任由時間選真人22

    眼裡沒皇上!京師保衛戰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戰略眼光,戰術執行能力,對戰場時態變化的洞察力,決策的判斷力,勝利後在民間所積累的人望,在朝廷的地位,對大明王朝的功勞,特別是對軍隊的掌控力,註定他必須死!功高震主,對大明王朝幾乎有再生之功,對皇上來講:賞無可賞,賜死!(比皇上還能耐,大明江山聽誰的?我壓不住你,能力沒你強,就弄死你)

  • 2 # 歷史大學堂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時代,可以說這個朝代的大部分時期是極為黑暗的。似乎中國曆朝歷代的腐朽之處都被他所繼承 ,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皇帝昏庸、宦官專權、貪汙腐化、嚴刑峻法······

    明朝中期發生了一件事,對於後人影響巨大,甚至可以說是決定了大明的氣數將盡。這件事就是于謙被殺,于謙死了,一個一心為國,於危難之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忠臣死了。他的死對於整個官場來說,實在是一場“大地震”,此後的明朝雖然維持了一百多年,但實在是苟延殘喘。

    圖1 于謙側身像

    我們把時間定格在明英宗時期,當時發生了一件令大明蒙羞的事件,即“土木之變”。朱祁鎮即位後,在司禮監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由於指揮不當,致使五十萬大軍覆沒殆盡。於是,王振被群情激奮地軍士打死,就連皇帝也成了俘虜。這時候,國內是群龍無首,該怎麼辦呢?一些大臣聽到這個訊息後驚慌失措、六神無主,一些則主張南遷。真是“國危思良相”,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站了出來,力排眾議,認為“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孫太后下了道懿旨,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皇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並立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就這樣,朱祁鈺即位,也就是明代宗,代宗升于謙為兵部尚書,予以重任。

    也就在這個時候,也先已經兵臨城下,于謙毫不慌張,指揮眾人,經過一系列殊死的抵抗,終於擋住了也先的進攻。在這次北京保衛戰中,明軍斬首萬餘,九萬多瓦剌兵潰散逃亡,使得也先狼狽撤兵。也先敗退後,加之內部出現了矛盾,便決定議和,並願歸還英宗皇帝。這可真是個難題,英宗回來了該如何妥善安置呢?儘管代宗皇帝內心一萬個不情願,但拗不過眾臣,於是便與也先議和,將英宗迎了回來。英宗迎回來後,代宗將其安置在南宮,派人嚴密監控,杜絕和外界的聯絡,與階下囚的生活無異。英宗也早已死了心,安於現狀。

    圖2 朱見深(1447年—1487年),即明憲宗

    過了幾年,代宗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可是,天不遂人願,朱見濟命淺福薄,不久便暴病而亡。太子一死,立儲風波又起,眾臣皆主張復立朱見深為太子,于謙也持此意見。但代宗遲遲不表決心,眾人也就不敢再提。這時,出現了三個人,石亨、曹吉祥、徐有貞,他們在代宗朝並不受重用,於是決定鋌而走險,讓英宗復辟,自己也就有了擁立之功。在他們的秘密謀劃下,英宗皇帝被迎回了金鑾殿。當群臣看到太上皇變成了皇帝后,面面相覷,卻無人敢反對。這就是發生在明朝中期的一件重大政變,史稱“奪門之變”。這個時候,代宗皇帝正好在病危中,英宗不顧其死活,執意將其遷往西山,幾天後便駕崩了,享年二十九歲。關於代宗的死,坊間有種種說法,或認為受刺激而死,或認為被英宗所謀殺。真相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在這件事情的背後,我們看到了皇室之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說了這麼多,都是為于謙做鋪墊。代宗一死,也意味著于謙的命運將不大妙,他當初可是力主擁立代宗皇帝的。

    英宗即位後的第一件事竟然是為王振立碑,並派人逮捕兵部尚書于謙。擁立他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貞三人,也終於如願以償,皆一一封官進爵。面對這種現象,你也許會異常憤恨,可是這種“黃鐘譭棄,瓦釜雷鳴”的事情在歷史上早已屢見不鮮。

    圖3 奪門之變

    于謙被逮捕入獄後,眾人都心知肚明他是被冤枉的,可又無可奈何。英宗要想殺他也不容易,總得找個像樣的理由。於是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貞這三人的蠱惑下,以“意欲”謀逆之罪將於謙處以極刑,史稱“二字獄”。你也許會疑惑,這不是和岳飛一樣嗎?對,簡直是如出一轍,岳飛也是“忠而被謗”,一心一意保大宋江山,卻以“莫須有”的罪名慘死風波亭,死前直呼“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所謂的“意欲”即是指于謙夥同黃竑更立太子和欲迎立襄王子。英宗也心知肚明,于謙保衛了大明江山,“于謙實有功”於朝廷,正在猶豫不決時,徐有貞進言:“不殺于謙,奪門不正”。於是,于謙就這樣慘死。據《明史》記載:于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北風呼嘯,天下冤之”。老百姓都知道于謙是被冤枉的,於是編了童謠傳唱:“京都老米貴,哪裡得飯廣(範廣)。鷺鷥水上走,何處覓魚嗛(于謙)。”

    文:甪里先生

    參考文獻:《明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判斷網線是五類還是超五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