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特徵
①字的外形基本上為長方形,高與寬的比例大體是三比二,也有二比一或七比五的,明顯較楷書、隸書要狹長。
②小篆有許多字主體較集中,或上部緊湊,向下伸出垂足,《嶧山碑》中有“思”、“具”等;或下部密佈,向上探頭舉臂,如“日”、“止”。書寫要求適度強調疏密對比,使線條舒展。
④小篆是漢字各體中對稱性最強的一種字型,它有多種對稱形式。筆順的處理有助於實現對稱結構的精確書寫。
⑤在規矩中求自然。根據字形特點,各字的大小並不絕對地一致,也不必求完全一樣的長寬比例。其中,“初”、“臣”、“始”、“理”等字就近於為正方形,“日”和一個“久”字更為扁方形。且同為“久”字,另兩個就作正常的長方形。碑文後半部分為秦二世時追加,字形總體上比前半部分來得瘦。另外,一字中的參差關係.也是一任自然,似乎還有意避免上下齊平。
2.部首
漢字的部首,是組成漢字合體字的一些基本的相對定型的構件。篆書屬於古文字,其部首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其形態同作為獨體字時基本一致。這同楷書等今文字約束偏旁、收中宮的要求及牽帶意連的筆勢等,有很大的差別。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偏旁可以佔到相當大的位置,如“討”中之“言”、“初”中之“衣”;二是有偏旁形的高矮、排布上的上下,但與同字的楷書有時並不一致。
小篆也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結構、包圍結構等,但具體到字,它同楷書也不一致。有的部首,在楷書中是字頭或左右偏旁,但篆書中是半包圍結構。
宀:如“害”、“定”;月:如“明”;戶:如“所”。
有的在楷書中是半包圍結構,而在篆書中原為偏旁或字頭。
辶:如“道”、“逆”。戈:如“武”
其實篆書在勻滿這一結構原則下,是可以隨機應變,作靈活處理的。如“功”與“勤”。
有的楷書本無上覆下之勢,篆書卻有。如“立”、“去”;有些則相反,楷書上覆下,而篆書卻成了純粹的上下結構。如“登”。
學習小篆部首,除從書法意義一L追求書寫美觀之外,還有利於認、記篆字,為“識篆”打下基礎。
3.結構關係
(1)對稱與平衡
許多後世基本對稱的字,在小篆中曾經是高度對稱,如《嶧山碑》中的“皇、帝、立、高、自”等;一些現在看不對稱的字,當時也完全對稱,如“不、五、莫、樂、登、無”等。
小篆有多種對稱形式,包括獨體對稱、同體左右對稱、上下對稱、左中右對稱、上中下對稱、同體三角形對稱、異體三角形對稱、四角對稱和複雜型對稱等等。人自身是一種對稱的結構,所以對於對稱是非常敏感的。寫篆書稍有不準,就很觸目。因此要有大量的練習,同時筆順適當也有助於提高對稱性。
(2)收放
小篆雖說追求高度工整,但並不顯死板,這同它的結構在統一中講變化有關。就收放而言,我們看到它在橫向上,並不都是充滿的。如“不”字,下部不是向左右撐開;“矣”字,上下皆收,中部放,“登”字,上下放,中偏下的兩豎,相當地往內收。
(3)參差
參差通常指縱向上的錯落。如“能”字,左高右低,且有相倚相讓的關係,“所”字也是這樣;有些齊上不齊下,如“刻”、“討”。結構的參差處理,避免了由於字字平頭齊腳而過於刻板。
(4)疏密
小篆因為字的大小基本一致,所以在章法上,字形繁者,線條必密,字形簡者,線條必疏,形成一種天然的對比。在一字中,通常是勻排各橫各豎,如“臣”;也有不少字,須重心上提,形成上密下疏的格局,如“皇”、“樂”、“登”;縱向的,有時不只是豎線,還包括弧線,要注意視覺上的空間關係,力求疏密合宜,如“因”字;大塊的空,一般須同外界(字外空白處)相通,而不是包在封閉的線條或結構內,如“嗣”、“以”、“日”。
(5)揖讓
小篆在結構上一般比較工整,各部分比較獨立、定型,但少數字也用揖讓、穿插的安排。典型者亦如“能”、“所”,又如“滅”、“嗣”;上下結構的,如“襲”。這可以使得字的結構緊湊,也顯得生動。
三、章法
小篆的章法,多數是非常規矩的縱有行、橫有列形式,《嶧山碑》也屬於這一類。初臨《嶧山碑》,要採用與原帖比例相等的界格。字的高和寬,比例為7:5.5。字的大小要基本一致,字的中軸線上下對正,字字端正而居中。行列整齊,才能使全幅字具有整飭感。以秦篆風格創作,可以用界格,也可不用界格,但字的比例大致還是這樣。字距、行距也以合古法為宜。
臨摹《嶧山碑》,建議參考《王福廠書說文部首》和秦《泰山刻石》,以便理解篆書的結構和筆法。
1.基本特徵
①字的外形基本上為長方形,高與寬的比例大體是三比二,也有二比一或七比五的,明顯較楷書、隸書要狹長。
②小篆有許多字主體較集中,或上部緊湊,向下伸出垂足,《嶧山碑》中有“思”、“具”等;或下部密佈,向上探頭舉臂,如“日”、“止”。書寫要求適度強調疏密對比,使線條舒展。
④小篆是漢字各體中對稱性最強的一種字型,它有多種對稱形式。筆順的處理有助於實現對稱結構的精確書寫。
⑤在規矩中求自然。根據字形特點,各字的大小並不絕對地一致,也不必求完全一樣的長寬比例。其中,“初”、“臣”、“始”、“理”等字就近於為正方形,“日”和一個“久”字更為扁方形。且同為“久”字,另兩個就作正常的長方形。碑文後半部分為秦二世時追加,字形總體上比前半部分來得瘦。另外,一字中的參差關係.也是一任自然,似乎還有意避免上下齊平。
2.部首
漢字的部首,是組成漢字合體字的一些基本的相對定型的構件。篆書屬於古文字,其部首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其形態同作為獨體字時基本一致。這同楷書等今文字約束偏旁、收中宮的要求及牽帶意連的筆勢等,有很大的差別。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偏旁可以佔到相當大的位置,如“討”中之“言”、“初”中之“衣”;二是有偏旁形的高矮、排布上的上下,但與同字的楷書有時並不一致。
小篆也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結構、包圍結構等,但具體到字,它同楷書也不一致。有的部首,在楷書中是字頭或左右偏旁,但篆書中是半包圍結構。
宀:如“害”、“定”;月:如“明”;戶:如“所”。
有的在楷書中是半包圍結構,而在篆書中原為偏旁或字頭。
辶:如“道”、“逆”。戈:如“武”
其實篆書在勻滿這一結構原則下,是可以隨機應變,作靈活處理的。如“功”與“勤”。
有的楷書本無上覆下之勢,篆書卻有。如“立”、“去”;有些則相反,楷書上覆下,而篆書卻成了純粹的上下結構。如“登”。
學習小篆部首,除從書法意義一L追求書寫美觀之外,還有利於認、記篆字,為“識篆”打下基礎。
3.結構關係
(1)對稱與平衡
許多後世基本對稱的字,在小篆中曾經是高度對稱,如《嶧山碑》中的“皇、帝、立、高、自”等;一些現在看不對稱的字,當時也完全對稱,如“不、五、莫、樂、登、無”等。
小篆有多種對稱形式,包括獨體對稱、同體左右對稱、上下對稱、左中右對稱、上中下對稱、同體三角形對稱、異體三角形對稱、四角對稱和複雜型對稱等等。人自身是一種對稱的結構,所以對於對稱是非常敏感的。寫篆書稍有不準,就很觸目。因此要有大量的練習,同時筆順適當也有助於提高對稱性。
(2)收放
小篆雖說追求高度工整,但並不顯死板,這同它的結構在統一中講變化有關。就收放而言,我們看到它在橫向上,並不都是充滿的。如“不”字,下部不是向左右撐開;“矣”字,上下皆收,中部放,“登”字,上下放,中偏下的兩豎,相當地往內收。
(3)參差
參差通常指縱向上的錯落。如“能”字,左高右低,且有相倚相讓的關係,“所”字也是這樣;有些齊上不齊下,如“刻”、“討”。結構的參差處理,避免了由於字字平頭齊腳而過於刻板。
(4)疏密
小篆因為字的大小基本一致,所以在章法上,字形繁者,線條必密,字形簡者,線條必疏,形成一種天然的對比。在一字中,通常是勻排各橫各豎,如“臣”;也有不少字,須重心上提,形成上密下疏的格局,如“皇”、“樂”、“登”;縱向的,有時不只是豎線,還包括弧線,要注意視覺上的空間關係,力求疏密合宜,如“因”字;大塊的空,一般須同外界(字外空白處)相通,而不是包在封閉的線條或結構內,如“嗣”、“以”、“日”。
(5)揖讓
小篆在結構上一般比較工整,各部分比較獨立、定型,但少數字也用揖讓、穿插的安排。典型者亦如“能”、“所”,又如“滅”、“嗣”;上下結構的,如“襲”。這可以使得字的結構緊湊,也顯得生動。
三、章法
小篆的章法,多數是非常規矩的縱有行、橫有列形式,《嶧山碑》也屬於這一類。初臨《嶧山碑》,要採用與原帖比例相等的界格。字的高和寬,比例為7:5.5。字的大小要基本一致,字的中軸線上下對正,字字端正而居中。行列整齊,才能使全幅字具有整飭感。以秦篆風格創作,可以用界格,也可不用界格,但字的比例大致還是這樣。字距、行距也以合古法為宜。
臨摹《嶧山碑》,建議參考《王福廠書說文部首》和秦《泰山刻石》,以便理解篆書的結構和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