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閒看秋風999
儘管劉邦本人對學術一竅不通,但“約法省禁”舉措所蘊含的清靜簡約指導思想,可視為西漢前期的“黃老之治”的先聲。
到文帝、景帝時,黃老之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孝文即位,有司儀欲定儀禮,孝文好道家之學,以為繁禮飾貌,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
據說文帝曾想建一座露臺,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十個中家人財產,於是作罷。
“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圄,狗馬服御無所增益”,“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漢景帝把文帝的兵役、徭役的年齡推遲到二十歲。
政治方面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對周邊少數民族也不輕易用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以免煩擾百姓。
漢文帝之妻,景帝之母竇太后更崇尚黃老清靜之術。
她經歷了文、景、武三朝;當了文帝23年的皇后;景帝16年的皇太后;武帝6年的太皇太后,在朝中影響達45年之久。
因為她的影響所施行的黃老“無為而治”的結果是:
“從民之慾,而不擾亂., 是以衣食滋殖,刑罰用稀”。
到了漢武帝時“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作”。
國家真的強大了,人民真的富裕了。
-
3 # 泰和道安
要知道“無為”有多厲害,就要研究西漢初期的歷史了。因為三皇五帝和周朝鼎盛時期的歷史,我們知之不詳,而以黃老之說治國佔主流的,也就是西漢初期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道家都是治國思想的主流。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是謂也?”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和儒家這兩個哲學流派的鬥爭,是很激烈的。春秋戰國之後,秦朝的政治,是大有為的政治,但經過春秋戰國的戰亂,留給秦朝的,是一個爛攤子,外強中乾,北方正在崛起的匈奴成為致命威脅,因此秦始皇不惜代價修築了長城,也耗盡了民力。大有為之君秦始皇去世後,秦朝很快就被貴族和平民的聯合力量推翻了。漢朝建立之後,漢高祖劉邦和丞相蕭何反秦道而行之,採用了與民休息的策略,薄賦輕斂,人口快速攀升,國家的實力逐步增強。白登之圍和和親政策,證明漢朝的國力仍然不夠強盛。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都延續了漢初的政策,國力提升很快,為漢武帝的大有為奠定了雄厚的基礎。漢武帝前期,天下總體上比較太平,崇尚禮教、長於維護統治秩序的儒家發展很快,以至於道家學說與儒家學說鬥爭激烈,到了水火不能相容的境地,但仍舊是黃老學說為主導。崇尚黃老之道的竇太后去世後,道家學說和儒家學說的天平傾向了儒家學說,特別是作為一代雄主的漢武帝,有了強盛的綜合國力作為支撐,開始集中國力打擊匈奴,並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以致於信心極度膨脹,“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要以巨量的消耗作為支撐,漢朝的國力迅速地消耗,以致於後期漢武帝不得不妥協,下了“罪己詔”。但是,漢朝與匈奴的實力對比,是漢朝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以致於北匈奴向歐洲逃亡,卻不經意間滅掉了號稱無比強大的羅馬帝國,成為漢朝實力處於全球巔峰的明證。這表明,西漢前期快速恢復了國力,積累了空前龐大的財富,“無為而治”的巨大力量可見一斑。漢朝以後,黃老之道的政治學說,就被儒家的禮教學說壓倒,只是在作為戰亂之後恢復國力的歷朝歷代建國初期才被採用。
從西漢初期的強盛,可知“無為而治”的力量是多麼巨大,只可惜由於儒教以及所謂智者的曲解,便被汙衊為“無所作為”、“避世隱居”的學說了。
以上便是個人淺見,您是怎麼認為的呢?
回覆列表
經過秦朝暴政與楚漢爭霸的摧殘,西漢初年人口銳減,百廢待興。面對這樣的江山,西漢最初的幾代統治者都主張“無為而治”,以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為指導,儘可能少的去幹涉社會經濟的發展。
而漢初的這種治理方法,使得漢朝的國力得以迅速恢復發展,創造了著名的“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橫掃四海奠定了深厚基礎。
“所謂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而無不治也。”《原道》“除苛削之法,去煩苛之事”《淮南子·覽冥》
漢初,施行分封制度,獎勵農耕蠶桑,對各種賦稅大規模減免,而統治者也大多崇尚節儉。
漢高祖劉邦、呂后、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時代,輕徭薄賦,同時以身作則,宮廷也崇尚節儉,對於統治,主張“以德化民”。篤信黃老,以“清淨不擾民”為思想基礎,海內富庶。
《漢書·食貨志上》記載,文帝繼位,躬修位節,以安百姓。
《史記·平準書》中記載: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出於外,至腐敗不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