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34567341832

    第一:利用“同一律”,保持思維過程當中的概念、論題的確定性。

    什麼是“同一律”?

    同一率,就是要人們自覺地保持同一思維過程中概念判斷的確定性,避免混淆概念、偷換概念而導致思維混亂。

    以前看過一個經典案例:“人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幾百萬年,而你卻僅僅才幾十年,所以你不能稱得上是人。”這句話有沒有問題?肯定是有,那問題出在哪裡?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偷換了概念,那我們用同一率來分析一下:

    前提“人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幾百萬年”中的“人”是指“人類”,

    結論“所以你不能稱得上是人”中的“人”是指“個體”,

    兩者之間並不對等,所以說這一個論當中混淆了概念。

    什麼是概念?

    概念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內涵,二是外延。

    比如“商品”,內涵是“出售而生產的勞動成果,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外延是具有這些內涵的物體,比如手機、蘋果、盒飯等等。

    從概念的這兩個維度來看,包含內涵的都可以稱之為是商品,但具有外延的物體並不能完全代表商品。比如手機是一款商品,在你手裡的商品並不一定全部是手機。

    這個世界上的概念非常多,但我們的文字表達確實有限的,這個過程當中就會容易產生概念混淆。

    比如以前看過一部電視劇叫《開心小和尚》,其中有個橋段講了是“官兵要將寺廟裡的和尚全部帶走,這時候一個名叫開心的小和尚站起來說不能帶走他,因為他是小和尚。”

    官兵就問“小和尚”不是“和尚”嗎?

    開心說:“如果小和尚是和尚,那為什麼還要用兩個不同的名字呢?”

    這裡大家細想一下有沒有問題?肯定有問題,這裡偷換的“是”的概念。

    官兵說小和尚是和尚,這裡的“是”內涵是“屬於”的意思,而開心所說的小和尚不是和尚,這裡的“是”內涵是等於的意思。小和尚當然不能等於和尚,因為只是屬於和尚的範疇。

    第二:利用“矛盾律”,訓練識別矛盾的概念和判斷,透過現象看本質。

    什麼是矛盾率?

    矛盾率就是指兩個相互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對,一定有一個是假的。

    每到春節臨近,電視臺總會有一個非常流行的廣告,“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這句廣告詞其如果從矛盾律的角度來講,就是不嚴謹的。因為前後自相矛盾,前面已經說了,今年過節不收禮,後面又怎麼會存在收禮只收腦白金呢?

    當然,有時候我們明知道違反了矛盾律的邏輯,但還會這樣去用,就是為了製造矛盾的效果,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力。

    如何具備識別邏輯矛盾的能力?

    要建立辯證的思維。在職場當中要有自己獨立的辯證思考的能力。比如大家都在談及“成功與否”的論題是,很多人都會認為成功的對立面就是不成功,而你透過矛盾律的認知,可以看到成功的對立面是還未成功。

    明確自相矛盾的概念和判斷。有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是相對明確的,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黃昏的早晨、一個剛開始就要結束的專案、我用否定的心態來肯定你,這些都是具有明顯自相矛盾的概念和判斷。

    第三:利用“排中律”,尋找正確且具有影響力的觀點。

    經常聽業務經理說,“我認為我們公司還處於創業期,不需要過多的關注KPI(關鍵績效指標),但也不是說KPI對於創業團隊不重要。”

    這句話聽下來就完全蒙掉了,那KPI到底是重要還是不重要,是要關注還是不關注呢?

    說這種話的人自我感覺自己非常辯證,滴水不漏,但是這並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向性的答案。

    這裡就需要用到排中律。

    什麼是排中律?

    排中律,就是兩個自相矛盾的觀點,一定有一個是對的,沒有“都不對”這種中間狀態。

    如何在實際工作當中運用排中律?

    具體可以採用“反證法”,既然兩個相對矛盾的觀點一定有一個是對的,沒有“都不對”的最中間狀態,那隻要我們證明哪一個是錯的,就可以得到哪一個是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子兵法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