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748896853126

    艾灸,一種無毒副作用的古原生態療法,中國古代醫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艾”,一種效用特殊的草。有一種草,樣貌非常普通,在中國南北方的農村、田頭野地隨處可見。端午前後,這種草從地裡被採進信守傳統習俗的人家,默默為人辟邪祈福。在中國南方,廣東客家人喜歡用它的根煲湯,祛風暖胃。安徽農村地區,產婦們依老人言,懂得用它泡的水洗澡或燻蒸,達到理氣血、逐寒溼的作用。而在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夜晚,焚燒這種草驅趕蚊蠅,是常見的景緻。

    這種草神奇而又普遍,它就是“艾”。中國古代醫學書籍,提到艾灸這種治療方法“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是說很多針藥無愈的病症,艾灸能夠治癒。“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是說艾能續命,艾能補腎。

    艾灸,是中國古代醫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不用服藥、無毒副作用,是一種綠色原生態療法。艾灸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透過激發經氣的活動去調整人體已經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艾灸”成為常規常法而載諸典籍,經歷了漫長的試驗、研究、發揚,沿用至今。

    艾之火是純陽之火。故而中國古人,把太陽稱為天之陽,把“艾”稱為地之陽。陽氣,是生命的根本。《內經》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如果我們把陽氣算作一百,那麼人從生到死就是陽氣從一百到零的過程,故而養生貴在保養陽氣、強壯陽氣。

    艾熱之熱,非其他發熱物質所能比擬。“艾”在燃燒時產生的特殊的短紅外線,滲透力是普通長紅外線的3到4倍,能夠啟用細胞免疫啟用素,提高人體免疫力。

    古法艾灸同時具有自動找病位和通經脈的功能。艾火連續的燃燒、傳遞,可使艾火的純陽溫熱之氣由身體的面板表層透達體內,通達病位,打通阻塞,自動調節身體內部陰陽的升降,從而達到壯陽、養生、治病的功用。中醫研究機構用其他藥材和其他各種物質、各種物理化學方法射線方法等等與艾做對比研究。結果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完全替代艾。

    中文的“艾”字,“乂”本意為治理恢復如初的意思。古代又稱年輕美麗的少女為少艾,正是艾的醫療之用的理想外延。

    古法艾灸為什麼能治病

    奇邪何來?疾病何來?人體本是陰陽對立的統一整體。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於陰陽失調。疾病在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有某種病理產物的積滯,這種積滯的病理產物,如果能及時找到出路,病勢則必然受到頓挫而走向痊癒。

    中醫工作者瞭解到,所有人身上都有一種經絡現象,就像在一臺運轉的發電機身上,在金屬導線上有電壓和電流,十二經絡與三百六十五穴是人體臟腑各官能、官與官之間互相傳遞資訊的驛站和通路。健康的生命狀態,內臟器官透過經絡體系與身體表面的穴位氣孔息息相通,在病理狀態下穴位氣孔又是宣洩病理產物的天然渠道和缺口。

    艾灸和針灸一樣,都是在人體內部的資訊通路上選擇相應的部位,以特定的因子、人工激發感傳作用,使良性迴圈得以恢復和鞏固,使惡性迴圈得以遮斷和阻滯,從而達到防病與治病的效果。

    針灸和艾灸都有扶正祛邪的雙重作用,只不過從補穴意義上講、艾灸的作用是補多洩少,針灸的作用是洩多補少。針灸主通經脈,不能補元陽;艾灸法是先補而後洩,在提高正氣的情況下讓邪氣自除。

    “以溢其邪,以行營衛”“有餘可洩,不足可補”是艾灸療法對這些中醫基本原則的靈活運用。古人強調養生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至少在日常習慣上,“寧事溫補,勿事寒涼”。

    我們現代人卻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現代人生活節奏已太難依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小生活在空調、冰箱、冷飲無處不在的環境,加上不恰當地大量使用含量藥物、激素,貪食生冷食物,經常身體保溫不當、熬夜等等,人體健康所倚賴的陽氣,容易被加速損耗。增加爐膛中的生命之火,變得越來越為現代人所需要。

    古法艾灸能治哪些病

    艾灸適應範圍廣泛,既適宜體弱病久的慢性病人,也適於體壯病輕的急性患者。對熱性病患者也可以灸治。元氣虛弱的人一般胃功能吸收差,服藥治療很難完全消化吸收藥物,很多藥物還必須耗用元氣才能發揮作用。長期服藥而不及時恢復和補充元氣又必然更損傷元氣。古法艾灸,可以不經過腸胃而直接將熱力作用於經脈,培補能量、提高正氣、通調經脈、祛病除邪。

    像腎虛、失眠、虛胖、貧血、各種慢性婦科病、慢性腎病、類風溼、脊柱炎等等,對於西醫來說的不治之症,透過重灸關元等穴位,都可以治癒。灸關元是以後天補先天為道理人體“陰陽”的升降是有固定規律的,令元氣逐漸充足,陰陽就必定按照規律執行,該升的升,該降的降,不必人為再去調整。人體內自有大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美國通脹率逐步上升到6%,美國被迫跟進不斷加息,最終先出現經濟危機還是滯脹?大家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