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餓哭了奎國家

    唐伯虎點秋香  早在明代嘉靖或萬曆年間,嘉興人項元汴的筆記《蕉窗雜錄》上,就載有唐伯虎與秋香的故事。稍晚一些,周玄暐的《涇林雜記》一書關於唐伯虎與秋香的故事更為詳細,基本上形成了“三笑”的雛形。而明朝末年,馮夢龍以《唐解元一笑姻緣》為題,又將其編進了廣泛流傳的《警世通言》中。明末還有孟舜卿寫的《花前一笑》,單人月寫的《花舫緣》等雜劇,用舞臺演出的形式,更使其走進了千家萬戶。實際上,據《茶餘客話》和《耳談》等筆記記載,明代歷史上的確有件為一個婢女而賣身為奴的事,但這是一個名叫陳立超的書生,好事者把它附會到唐伯虎名下。 另據史家考證,秋香的原型是明朝成化年間南京妓女林奴兒,她的年紀比唐伯虎大十幾歲。而華太師是無錫人,要比唐伯虎小27歲。因而,唐伯虎是與“三笑”姻緣無緣的。  唐伯虎是個窮文人,“反視室中,瓶甌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長物”(唐寅《與文徵明書》)。他依靠賣畫為生,維持生活尚且艱難,哪有錢來養活八九個妻子。其實,唐寅並沒有納妾娶小,他的原配夫人死於疾病,續絃的一位看唐伯虎做官無望揹他而去,最後一位紅粉知己叫沈九娘,民間訛傳為第九個娘子。除此之外,造成訛傳的另一原因,怕就是對那“風流”二字的不同解釋了。  那唐伯虎點秋香這段千古佳話是如何流傳開來的呢? 孫丹林教授在百家講壇有過一段演講:  “唐伯虎點秋香”這個故事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明代的筆記體小說中,其中明代小說家王同軌先生的《耳談》,敘述的故事情節和現在我們知道的“唐伯虎點秋香”基本吻合。大意是說,蘇州才子陳元超,性格放蕩無羈。一次,他和朋友遊覽虎丘,與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對陳公子燦然一笑。其實就笑了一下,陳公子就受不了了,派人暗訪秋香其蹤。於是,陳公子喬裝打扮,到官宦人家裡做了公子的伴讀書童。不久,陳元超覺得時機已到,因為他發現倆公子已經離不開他了,謊稱要回家娶親。倆公子說,府上有這麼多婢女,你隨便挑。陳公子說,既然這樣,恭敬不如從命,我就點秋香吧。陳公子遂心如願,結成姻緣。這就是《耳談》中因笑傳情,因情結緣的一個愛情故事。到了明朝末年小說家馮夢龍的手中,就變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緣》。一個最古老,最簡單的故事,由“一笑”發展到“三笑”,情節也更加複雜化。陳公子點秋香  原本是“陳公子點秋香”,怎麼會變成“唐伯虎點秋香”呢?  這裡,有其社會原因,時代因素,也有唐伯虎本人的個人原因。我們知道,唐伯虎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經濟十分發達的時期,蘇州是當時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城市。經濟上的活躍必然帶來思想上的活躍。特別是當時的中下層知識分子,他們的思想就十分活躍。他們急需思想解放,急需實現個人的理想。在這種情況下,中下層知識分子急需找到一個他們精神,理想,情感,意志的代言人。急需找到一個生活上放浪無羈敢於帶頭衝鋒,挑戰的叛逆形象。這就找到了唐伯虎身上,因為唐伯虎自身就有不拘禮法的性格特徵。在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中,文人墨客們,故意讓唐伯虎不拘禮法,讓他放浪不羈。故意讓唐伯虎敢闖朱門豪宅,讓他敢和達官貴人插科打諢。故意讓唐敢娶自己心愛的女人做老婆,讓他為爭取自己的理想自由奮鬥。這就是,最後,為什麼要把點秋香的重任落在唐伯虎身上的原因。  在《金陵瑣事》中,還記載了秋香曾經向唐伯虎的繪畫老師沈周學過畫畫。沈周是明代相當著名的大畫家,曾為秋香畫過一幅丹青畫,寫過一首詞。臨江仙題林奴兒(即秋香)山水畫:“舞韻歌聲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過去的事都過去了,青樓裡找不到你了,以後要到畫界中去找你了。  這以上種種說明,唐伯虎真的點過秋香嗎? 那是不太可能的。 歷史原型林奴兒  林奴兒,又名金蘭,秋香則是她的號。  林奴兒生於明景泰元年(1450),比唐伯虎足足大20歲。亭中人氏,出身官宦人家。  因是獨養女兒,故被父母視作掌上明珠。秋香自幼聰明伶俐,熟讀詩書,且酷愛書畫藝術。可惜未到及笄之年,父母就不幸雙亡,她由伯父領養。不幾年。伯父見秋香已長成姿色嬌豔的窈窕淑女,便帶她到南都金陵。  當時的南都,腐敗不堪,秋香因生活所迫,只得在聲色場中作官妓。美貌聰慧,冠豔一時。又從史廷直、王元文學畫,筆墨清潤淡雅。後來,秋香脫籍從良;有老相好想和她再敘舊情,她畫柳於扇,題詩婉拒:"昔日章臺舞細腰,任君攀折嫩枝條。如今寫入丹青裡,不許東風再動搖。點秋香  秋香是金陵名妓,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所以當時“點”她的人很多。那麼人稱風流才子的唐伯虎有沒有可能"點"過她呢? 歷史上雖有秋香其人,且和唐伯虎同是生活在明代中葉;不過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二十歲。秋香雖在金陵高張豔幟,但她二人之間實難發生風流韻事。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麼場合見到秋香扇面,寫了一首七絕:“晃玉搖金小扇圖,五雲樓閣女仙居;行間看過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鼓勵幼兒自主決定,獨立做事,增強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