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孟晴561

    科舉考試一甲三名,頭名曰狀元,二名稱榜眼,三名喚作探花。狀元、榜眼顧名思義都好理解,元為首,眼在其下.但探花一詞的來歷頗有趣味。

    自唐中宗開始,新科進士放榜後由政府組織一場慶祝宴會,地點指定在長安當時著名的公園-曲江以示祝賀。又因為時值每年三月的春花爛漫之時,又名“杏園宴”。宴會開始前在今科進士中選年少俊美者乘馬採花,以助喜慶,遂稱為“探花郎”。

    查到北宋科舉時探花作為一甲三名的美稱,不知出典何處,待考。

    古龍小說裡有名的小李飛刀又叫小李探花,不知道古先生是不是暗蘊古義,一誇李尋歡文才好,二誇長得漂亮,三誇性子風流。因為唐宋時人召妓並不犯禁,政府還大力提倡。所以當新科進士選出的探花郎外出尋花時,杏花簪滿頭的同時,也多半會邀上幾朵人面桃花吧

    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製。唐武則天時,試貢舉之士立於殿前,門下省長官奏狀,名次最高者置於最前,因而稱為狀頭,也叫做狀元。自宋代起,沿用舊稱,以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為狀元。狀元雖亦被稱狀頭,但已不算正式名稱了。

    唐無榜眼,卻有探花郎。唐代新進士榜公佈後,他們在曲江有盛大宴遊活動,以最年少者為探花郎;原意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 二、第三名進士為榜眼。因為填進士榜時,狀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進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體的眼部地位,所以稱作榜眼。北宋陳若拙並無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們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為探花,於是榜眼成為第二名的專名。因此說,狀元、榜眼、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於南宋。

    太祖以後,學校與薦舉變得有名無實,科舉考試卻日益受重視。

    明代的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階段。學校生員(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參加會考,教做鄉試,錄取的人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舉人和國子監的監生在隔年春天到禮部應考,稱為會試,錄取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同年再由天子親自在殿上出題測驗進士,稱為殿試或廷試,把會試錄取的進士分為三等:一甲三人,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傳臚。

    所謂「三元及第」就是指一連考了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第一名

    進士一詞始於隋煬帝之設進士科 進士第一名稱狀元,又稱“魁甲”第二名稱榜眼 第三名稱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試製度,即在吏部考試後,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的名單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於是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瓊林苑,故稱瓊林宴。殿試第一名稱榜首,第二、三名稱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稱狀元。南宋以後,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宋哲宗時,將進士分為經義、詩賦兩科,分別舉行考試,經義進士以經義定取捨,詩賦進士以詩賦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試分為州府試、禮部試、殿試三級。州府試稱解試,禮部試稱省試,殿試帶有複雜的性質。宋代在正科之外,還設立恩科。連續考十五場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辦法,賜予本科出身

    狀元就是類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七百多人左右,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才一舉天下知,成為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準,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其中較為人知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呂蒙,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和、張謇等。中狀元稱為“大魁天下”,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譽,但大多數的狀元,因為個人的因素或當時環境的牽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腳,有所作為,而終至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狀元起初稱為“狀頭”,原來在唐朝參加考試計程車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即類似今日考試報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考試結束之後,將最高的成績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狀頭”。居首者因曰狀頭,亦曰狀元。

    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為這個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的機會比同榜者快。

    在清朝的殿試主要以應考者的書法來定優劣,清朝政府原本只是要求試卷形式上的整齊,以利閱卷者評閱考卷。到了康熙年間,中年時的康熙對書法產生愛好之心,於是天下計程車子在上行下效的流風下,紛紛勤練書法。而這個風潮對於狀元的擇取也有莫大的影響力,在康熙三十年,殿試擬吳昺為狀元,可是康熙喜歡第二名的戴有祺的書法字,於是戴有祺便成為欽點的狀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耳其為何想要引進俄羅斯防空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