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ydsln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

    “這是少年豪氣之詞,亦是青年擔當之勇。”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疫情期間,拜讀無數文章,或陽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讀罷《把欄杆拍遍》,卻覺如醍醐灌頂,酣暢淋漓。

    吸引我的首先便是這個“把欄杆拍遍”的書名,喜愛辛詞的我只看這一句就想到了我追求了多年的偶像——“辛棄疾”,那個以筆為劍、書寫豪情的頂天立地的七尺男兒,那個“鐵齒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的懷才不遇的大將軍……

    捧起書來細細地讀,發現了自己對於稼軒一些未關注到的地方,不由得衷心佩服梁衡先生,他對人物的理解堪稱深刻入骨又頗有獨特之見。他道辛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塗抹而成的”,確實如此,稼軒正是由落腳點在現實中的無助痛苦才煎熬成了那悲壯的詞句,而梁衡先生能體察至此,亦是基於他“我曾專門到南京尋找過這個辛公拍欄杆處,但人去樓毀”的求實精神,這樣的作家寫出來的文字,怎麼能不深刻動心呢?這樣的散文作品才經得起歲月的滌盪、時代的打磨,屹立不倒。

    再次凝視那位英雄,國家危難時被調來用幾天,有誹謗之言,則棄置幾年,這種來來回回便是他一生的節奏,稱之為苦難已不夠,那是一種萬蟻蝕心的悲痛,他弄不懂,也不想懂。“辛棄疾”他沒有多少身體疾病,只有一塊心病——“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他無時無刻不想著國家,想著人民,才能之於人很重要,百姓之於君很重要,辛棄疾之於南宋又何嘗不是一味良藥呢?只是沒人懂他,只恨報國無門。淋漓盡致的筆法下,稼軒躍然紙上,身著錦袍,心繫家國。

    何為散文?何為文字的力量?這些在梁衡先生的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或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諸葛亮,或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李清照,再或是“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柳永柳三變……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首首蕩氣迴腸的詩詞,一篇篇耐人尋味的故事在腦海中如幻燈片似的放映著,心靈在動盪亂世中穿梭,目光在滄桑歷史中徘徊,早已封塵於歷史的點點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支筆勾勒出來。

    《覓渡,覓渡,渡何處》簡單的一個開頭——“常州城裡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紀念館我已經去過三次”已使我敬服,且不說那下文的深刻描寫與人物刻畫,且不說那修煉而來的寫作技法,單就這一項實地考察,我們寫作人又有多少能做到如此呢?從1990年起,實地三次,翻閱歷史資料無數……

    想著我或許為積累作文素材的目的而來,總覺得對不住這些美到人心坎裡的文字。曾幾何時,我寫作文半個小時憋不出一個字來,便胡亂應付了事,這便是我們的文章平平,像流水賬一般的根本原因了吧。不看生活,憑“度娘”資料,沒有求實進取的心,終究不會有好的作品。“文章便是‘紮根在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文字”,只有深刻體察生活,關注生活,在生活中留意生活,才能成為書寫妙筆的佳人。

    通篇讀下,瞿秋白先生偉岸的身姿在我的腦海中閃爍,熠熠生輝。英雄有著柔弱的身體,不柔弱的骨頭,他沒有像同年代的梁實秋那樣搞純文學,而是帶著自己一身才情上了搏殺的戰場。“作為領袖,人們希望他內外都是徹底的鮮紅,而他卻固執地說:不,我是一個多重色彩的人!”這是他追求真實與內心寧靜的寫照。“他在《多餘的話》裡一再表達他對文學的熱愛。他多麼想靠上那個碼頭。但他沒有,直到臨死前的那一刻他還在探究生命的歸宿,他一生都在覓渡,但到最後也沒有傍到一個好的碼頭,這實在是一個悲劇。”字字逼近秋白人性的最高境界,他是一個藝術家,也是一個華人,而在國難當頭的時刻,他選擇了後者的身份,併為其拋頭顱灑熱血。

    這就值得我們每個青年停下來思考一下了,喧囂的社會,繁鬧的人群,我們青年之責任又是什麼呢?稼軒憂國憂民卻報國無門,“為賦新詞強說愁”,瞿秋白出生亂世,為取得革命的勝利獻出寶貴的生命……現今,在這個和平的年代,已不再過多要求我們出生入死,我們青年更應有“今朝唯我少年郎”的滿腔熱血!記得中國產電影《無問西東》裡的經典名句:“倘若天下安定,我等願漁樵耕讀,江湖浪跡;倘若盛世將傾,深淵在側,我輩當萬死以赴。”句句鏗鏘,這是少年豪氣之詞,亦是青年擔當之勇。

    時代潮頭,不墮聲色,心當擎雲。新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2020年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刻,我們青年不應一味地安於和平現狀,而應該向梁衡先生學習,學習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文字為民,做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應當向稼軒學習,學習他“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報國之志,做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亦應當向瞿秋白同志學習,學習他“寧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男兒擔當,爭做時代的弄潮兒。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有我們“認識”的古代名人,有我們漸漸淡忘的近代名士……他們正在等著,想要與我們進行一場靈魂上的促膝長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運汽車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