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愛好者是最大的那個圈子,只要愛看動畫漫畫,就能算成動漫愛好者
御宅日語讀音otaku,原意你家,是80年代日本的狂熱動畫愛好者之間互相稱呼用的詞,具體有多狂熱呢,這些人裡有不少人不說staff倒背如流了,某一集動畫幾分幾秒有個什麼npc角色露了一臉都能記住,這個群體裡的人有不少後來真的進入了動畫/漫畫行業,是某種意義上的行業預備隊,現在日本動畫行業不景氣,從業人員待遇低下,庵野痞子三天兩頭大呼小叫業界藥丸,還能在行業裡堅持的,除了少數賺了大錢的dalao,就都是真愛黨了.後來這個詞因為宮崎勤事件在日本被汙名化。
御宅這個詞傳播到臺灣以後,就剩下宅了,御字被去掉了,但是意義上到沒什麼變化,只是隨著時間推移這個詞在認知裡的門檻變低了,只要是喜歡看動畫看漫畫的人都可以算進去,畢竟vvvv對日本還是很親切的,當然這裡也有個程度問題,只是喜歡看個櫻桃小丸子是不能算的,一般來說,能稱之為宅的人,他們的生活都是以自己的愛好(ACG之類的)展開的,打工為了買手辦,學外語為了看更多動畫,鍛鍊身體為了cosplay,這跟一般人是不同的,一般人打工學習鍛鍊是為了養家餬口提高生活品質,所以我們看很多宅住著很小的出租屋,擺了一屋子手辦,光碟,雜誌.
然後這個詞傳播到中國以後,最早是一些真宅來解釋的,他們跟日本的前輩們沒有什麼區別,這個可以不提.
這個詞在中國和日本的區別在於,在日本因為宮崎勤事件被汙名化的過程,在中國不存在,一般的日本人是羞於說自己是otaku的,哪怕他就是,加上日本獨特的文化氛圍,除非一群宅抱團形成團體,否則在平時你是看不出一個人是不是宅的.而在這個詞在中國傳播大爆發的時期,跟"我好牛逼哦"其實沒什麼區別,都是某些圈子標榜自己的標籤,甚至某些人週末沒出門呆家裡都敢自稱宅.現在的話,反而有一點回歸本意了,就是程度比較深的動畫/漫畫/遊戲愛好者.
但是這也出現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在傳播大爆發的過程中,宅這個詞的門檻又被拉低了,但是實際上我們都知道,普通的愛好者跟原本意義上的宅是不一樣的,不說創作內容的能力了,即使以生活中心的意義上來講,兩個群體都是完全不同的.普通愛好者就是為了找個樂子罷了,不看動畫也不會怎麼樣,宅則是生活的大部分意義就在於此,不看動畫不說會死,但是確實會很難受,因為生活的重心不見了.
所以在中國發明瞭死宅這個名詞.
死這個字有固執不變通的意思,也有表達厭惡的意思,真的很符合otaku這個詞在原產地的形象和本意,不得不說漢語真是博大精深.
但是這個時候又有了新的情況出現,那就是otaku這個詞在原產地日本也出現了變化,那就是在二十多年之後,otaku這個詞的門檻在日本也變低了,而且有洗白的趨勢,因為日本長期經濟發展停滯,加上本身就很富裕,社會保障全面,幾個因素綜合作用以後,日本的ACGN市場出現了變化,原本漫畫遊戲這些東西在日本算是大眾文化,雖然成年人還玩這些東西還是會讓人有些側目,不過頂多算有點特別的小愛好罷了,但是在過去二十年日本獨特的經濟環境下,ACG市場出現了長期的萎縮,因為一般人會考慮把錢存起來好應付不時之需或者買生活必需品(所謂草食族),那麼還有什麼人會支援ACG產業,為了紙片人買買買呢?
就是那些otaku啊
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otaku有被洗白的趨向,只要買了我的塑膠小人,你就是otaku了,多麼酷炫,買東西送帽子哦.業界現在在洗白汙名化的標籤,而且力圖把這個標籤推廣出去,因為有這個標籤的人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自己本身也有不少人有這個標籤,真是英吹四艇.
當然,出於慣性和日本社會的氛圍,只是有趨勢而已,趨勢不代表現狀,不要過度解讀,雖然大概沒什麼人看我的答案吧,還是要說一句.
考慮到中日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以後的中國死宅們可能也會這樣,而且恐怕這個過程會快得多.
結論麼,那就是動漫愛好者是最大的圈,看動畫漫畫的人都能算進去,宅這個詞目前跟動漫愛好者其實不太分得開,邊界是很模糊的,說大說小都不太合適,死宅則是生活以愛好(ACGN)為中心展開的那些人,他們的行為模式跟一般的愛好者有明顯的不同 ,放在一起顯然是不合適的.
-----------
居然有五個讚了,我是不是快變成大V了
一覺醒來居然上百讚了,被人認同的感覺真好
其實說起來,也沒有必要非得去把這些群體分得那麼清清楚楚,名詞指代的意義經常會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人的行為和思想本身也經常發生變化,理解這幾個人群行為模式的內在的思維邏輯和外部條件比給名詞劃定界限更重要。
動漫愛好者是最大的那個圈子,只要愛看動畫漫畫,就能算成動漫愛好者
御宅日語讀音otaku,原意你家,是80年代日本的狂熱動畫愛好者之間互相稱呼用的詞,具體有多狂熱呢,這些人裡有不少人不說staff倒背如流了,某一集動畫幾分幾秒有個什麼npc角色露了一臉都能記住,這個群體裡的人有不少後來真的進入了動畫/漫畫行業,是某種意義上的行業預備隊,現在日本動畫行業不景氣,從業人員待遇低下,庵野痞子三天兩頭大呼小叫業界藥丸,還能在行業裡堅持的,除了少數賺了大錢的dalao,就都是真愛黨了.後來這個詞因為宮崎勤事件在日本被汙名化。
御宅這個詞傳播到臺灣以後,就剩下宅了,御字被去掉了,但是意義上到沒什麼變化,只是隨著時間推移這個詞在認知裡的門檻變低了,只要是喜歡看動畫看漫畫的人都可以算進去,畢竟vvvv對日本還是很親切的,當然這裡也有個程度問題,只是喜歡看個櫻桃小丸子是不能算的,一般來說,能稱之為宅的人,他們的生活都是以自己的愛好(ACG之類的)展開的,打工為了買手辦,學外語為了看更多動畫,鍛鍊身體為了cosplay,這跟一般人是不同的,一般人打工學習鍛鍊是為了養家餬口提高生活品質,所以我們看很多宅住著很小的出租屋,擺了一屋子手辦,光碟,雜誌.
然後這個詞傳播到中國以後,最早是一些真宅來解釋的,他們跟日本的前輩們沒有什麼區別,這個可以不提.
這個詞在中國和日本的區別在於,在日本因為宮崎勤事件被汙名化的過程,在中國不存在,一般的日本人是羞於說自己是otaku的,哪怕他就是,加上日本獨特的文化氛圍,除非一群宅抱團形成團體,否則在平時你是看不出一個人是不是宅的.而在這個詞在中國傳播大爆發的時期,跟"我好牛逼哦"其實沒什麼區別,都是某些圈子標榜自己的標籤,甚至某些人週末沒出門呆家裡都敢自稱宅.現在的話,反而有一點回歸本意了,就是程度比較深的動畫/漫畫/遊戲愛好者.
但是這也出現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在傳播大爆發的過程中,宅這個詞的門檻又被拉低了,但是實際上我們都知道,普通的愛好者跟原本意義上的宅是不一樣的,不說創作內容的能力了,即使以生活中心的意義上來講,兩個群體都是完全不同的.普通愛好者就是為了找個樂子罷了,不看動畫也不會怎麼樣,宅則是生活的大部分意義就在於此,不看動畫不說會死,但是確實會很難受,因為生活的重心不見了.
所以在中國發明瞭死宅這個名詞.
死這個字有固執不變通的意思,也有表達厭惡的意思,真的很符合otaku這個詞在原產地的形象和本意,不得不說漢語真是博大精深.
但是這個時候又有了新的情況出現,那就是otaku這個詞在原產地日本也出現了變化,那就是在二十多年之後,otaku這個詞的門檻在日本也變低了,而且有洗白的趨勢,因為日本長期經濟發展停滯,加上本身就很富裕,社會保障全面,幾個因素綜合作用以後,日本的ACGN市場出現了變化,原本漫畫遊戲這些東西在日本算是大眾文化,雖然成年人還玩這些東西還是會讓人有些側目,不過頂多算有點特別的小愛好罷了,但是在過去二十年日本獨特的經濟環境下,ACG市場出現了長期的萎縮,因為一般人會考慮把錢存起來好應付不時之需或者買生活必需品(所謂草食族),那麼還有什麼人會支援ACG產業,為了紙片人買買買呢?
就是那些otaku啊
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otaku有被洗白的趨向,只要買了我的塑膠小人,你就是otaku了,多麼酷炫,買東西送帽子哦.業界現在在洗白汙名化的標籤,而且力圖把這個標籤推廣出去,因為有這個標籤的人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自己本身也有不少人有這個標籤,真是英吹四艇.
當然,出於慣性和日本社會的氛圍,只是有趨勢而已,趨勢不代表現狀,不要過度解讀,雖然大概沒什麼人看我的答案吧,還是要說一句.
考慮到中日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以後的中國死宅們可能也會這樣,而且恐怕這個過程會快得多.
結論麼,那就是動漫愛好者是最大的圈,看動畫漫畫的人都能算進去,宅這個詞目前跟動漫愛好者其實不太分得開,邊界是很模糊的,說大說小都不太合適,死宅則是生活以愛好(ACGN)為中心展開的那些人,他們的行為模式跟一般的愛好者有明顯的不同 ,放在一起顯然是不合適的.
-----------
居然有五個讚了,我是不是快變成大V了
一覺醒來居然上百讚了,被人認同的感覺真好
其實說起來,也沒有必要非得去把這些群體分得那麼清清楚楚,名詞指代的意義經常會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人的行為和思想本身也經常發生變化,理解這幾個人群行為模式的內在的思維邏輯和外部條件比給名詞劃定界限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