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長亭就想到離別,看到孤鴻就想到遊子,這些是中國文化核心中具備象徵意義的物象。
看到旗幟就想到榮譽,看到劍盾就想到守護,這些是西方文化核心中具備象徵意義的物象。
看到雲濛濛的山就想到禁閉,看到輕飄飄的羽就想到飄搖,這是鏡頭語言中具備象徵意義的物象。
這些是基礎物像引申的象徵意義,以此類推就好,至於什麼剪髮剁手指是精神閹割之類的,這些都是一些文化核心延伸出來的東西,自己把握就成,總有影評人給你分析出來。
因為好萊塢文化的影響,西方物象可用在東方電影中,反之走不通,換言之,要立足於觀眾受到的文化影響的基礎上,再去賦予,不然就是作者的自嗨,當然要是作者能成為大師,自然也有人去試圖挖掘作者的童年陰影之類的,然後去理解,也未嘗不可。
落實到具體設定的物象/道具:
其實最簡單的把一個道具賦予象徵意義,就是把它作為一個貫穿始終的重要道具來強調,直接影響到主角命運,比如最近剛上映的《雄獅》裡面的糖耳朵,因為主人公小時候最想做的事就是吃糖耳朵,後來又是糖耳朵引起了他童年回憶,他才決定去尋找故鄉。影片裡面糖耳朵一共出現兩次,但他的象徵意義很明顯,一個是他的童年,一個是他的故鄉,雖然出現頻率只有兩次,但發揮作用很準,因此他的象徵意義就具備意義。
上面這個例子引申過來,你要讓自己設定的普通道具具備象徵意義,就要讓他和主人公的命運息息相關,文藝片到息息相關這裡就足夠了,你要做型別片的話還需要必不可少。
必不可少要做到比較麻煩,遇到的很多新手編劇做劇本時候都太輕易了,輕易增加人物,輕易設定道具,這在型別片中會讓線索變得超級凌亂,多了很多不必要的處理,就跟一個本該圓滑的球,做的上面滿是毛刺,逼死製片方之類倒是其次,自己還覺得內容豐富,那就沒法搞了。
這就要求,首先,編劇要把道具減少到一個層面,確保你精心設立的道具都有用,所謂的有用有兩點,一個是對劇情有推動作用,另一個是能與觀眾互動讓觀眾happy,前者需要你的道具至少具備一個關鍵時刻啟發主角的線索,並時常帶給主角影響;後一個至少需要設定一個發揮一點小作用的點,比如很多電影裡負責賣萌的角色,其實也算是重要道具,發揮的作用就是後者,而這類角色一般在終極決戰的時候會發揮點出奇制勝的小作用。
道具減少到必不可少之後,再去考慮象徵性的意義,什麼獎牌代表過去的輝煌啊,駛向茫茫海面的船代表漂泊/向自由的方向啊,性愛代表人類的本欲啊,亂七八糟的,同一個物象可能有多層次的象徵,自己延伸就好了。
唔,寫東西的勁頭漸漸沒了,再舉個例子吧。
某主人公年少時離開村莊,母親在村頭的樹下為他送行,這時候這棵樹是不具備象徵意義的,而等他多年後功成名就/落魄,再次回到村莊,這棵樹長得更豐盛了/被砍掉了只剩下樹墩,這棵樹的象徵意義就很明瞭了。在劇本設定的時候你可以把這棵樹作為一個客觀的主體,就在描述環境的時候描述一下,導演就懂了。也可以作為主觀的主體,讓他與主角發生互動,然後回憶殺MV之類的,當然經常玩電影的會感覺這個落入下乘,但對普通觀眾還是有殺傷力的。作為主觀主體的時候,你甚至可以強化這棵樹的形象,比如主角特麼整天做夢夢到一棵樹,巴拉巴拉。
當然除了這些重要道具,做文藝片的時候很強調所謂的象徵意義,一草一木都可能要可以安排,什麼大雁南飛一會飛一個S一會飛一個B之類的,開玩笑,文藝片的象徵意義的物象通常直接取材於生活,一個畫主席像的茶杯,一碗百年老店的炒肝,還有突然想到《追兇者也》裡面被圈養的那隻豬,好吧《追兇者也》貌似不算文藝片。
前面忘記說了,把普通道具賦予象徵意義是兩個層面,一個是具象的,落實到具體的道具上,通常這個道具作為劇情道具,與主角發生互動,比如糖耳朵象徵故鄉,一種是抽象的,只是依靠鏡頭展現,比如《霧中風景》最後的大樹,他不與劇情人物互動,而是站在導演視角給出的客觀的物象,以此表明的是戲外的象徵意義,等等,腦袋有點暈就不回去修改了,能理解就成。
另外倒是不要太過刻意把鏡頭裡出現的一切都給賦予象徵意義,《健忘村》豆瓣評價竟然6.7,確實有點搞不懂豆瓣群眾的審美品位了,它裡面所有的出現的東西都想要賦予一個象徵意義,名字都特麼不放過,觀眾看不懂,專業人士靠猜,看完後腦袋腫脹的理邏輯,賦予的資訊量過大卻對劇情沒什麼卵用,這種片子就別去坑製片人和觀眾了。
其實說是象徵意義這種東西,其實更多地是鏡頭語言帶給觀眾的感受激發了觀眾本身的文化基因,由此引申理解出道具本身不具備的一些東西,你讓外星人來理解一個飄來飄去的塑膠袋,就有點難為人家了。
以上,閒言碎語過多,見諒。
看到長亭就想到離別,看到孤鴻就想到遊子,這些是中國文化核心中具備象徵意義的物象。
看到旗幟就想到榮譽,看到劍盾就想到守護,這些是西方文化核心中具備象徵意義的物象。
看到雲濛濛的山就想到禁閉,看到輕飄飄的羽就想到飄搖,這是鏡頭語言中具備象徵意義的物象。
這些是基礎物像引申的象徵意義,以此類推就好,至於什麼剪髮剁手指是精神閹割之類的,這些都是一些文化核心延伸出來的東西,自己把握就成,總有影評人給你分析出來。
因為好萊塢文化的影響,西方物象可用在東方電影中,反之走不通,換言之,要立足於觀眾受到的文化影響的基礎上,再去賦予,不然就是作者的自嗨,當然要是作者能成為大師,自然也有人去試圖挖掘作者的童年陰影之類的,然後去理解,也未嘗不可。
落實到具體設定的物象/道具:
其實最簡單的把一個道具賦予象徵意義,就是把它作為一個貫穿始終的重要道具來強調,直接影響到主角命運,比如最近剛上映的《雄獅》裡面的糖耳朵,因為主人公小時候最想做的事就是吃糖耳朵,後來又是糖耳朵引起了他童年回憶,他才決定去尋找故鄉。影片裡面糖耳朵一共出現兩次,但他的象徵意義很明顯,一個是他的童年,一個是他的故鄉,雖然出現頻率只有兩次,但發揮作用很準,因此他的象徵意義就具備意義。
上面這個例子引申過來,你要讓自己設定的普通道具具備象徵意義,就要讓他和主人公的命運息息相關,文藝片到息息相關這裡就足夠了,你要做型別片的話還需要必不可少。
必不可少要做到比較麻煩,遇到的很多新手編劇做劇本時候都太輕易了,輕易增加人物,輕易設定道具,這在型別片中會讓線索變得超級凌亂,多了很多不必要的處理,就跟一個本該圓滑的球,做的上面滿是毛刺,逼死製片方之類倒是其次,自己還覺得內容豐富,那就沒法搞了。
這就要求,首先,編劇要把道具減少到一個層面,確保你精心設立的道具都有用,所謂的有用有兩點,一個是對劇情有推動作用,另一個是能與觀眾互動讓觀眾happy,前者需要你的道具至少具備一個關鍵時刻啟發主角的線索,並時常帶給主角影響;後一個至少需要設定一個發揮一點小作用的點,比如很多電影裡負責賣萌的角色,其實也算是重要道具,發揮的作用就是後者,而這類角色一般在終極決戰的時候會發揮點出奇制勝的小作用。
道具減少到必不可少之後,再去考慮象徵性的意義,什麼獎牌代表過去的輝煌啊,駛向茫茫海面的船代表漂泊/向自由的方向啊,性愛代表人類的本欲啊,亂七八糟的,同一個物象可能有多層次的象徵,自己延伸就好了。
唔,寫東西的勁頭漸漸沒了,再舉個例子吧。
某主人公年少時離開村莊,母親在村頭的樹下為他送行,這時候這棵樹是不具備象徵意義的,而等他多年後功成名就/落魄,再次回到村莊,這棵樹長得更豐盛了/被砍掉了只剩下樹墩,這棵樹的象徵意義就很明瞭了。在劇本設定的時候你可以把這棵樹作為一個客觀的主體,就在描述環境的時候描述一下,導演就懂了。也可以作為主觀的主體,讓他與主角發生互動,然後回憶殺MV之類的,當然經常玩電影的會感覺這個落入下乘,但對普通觀眾還是有殺傷力的。作為主觀主體的時候,你甚至可以強化這棵樹的形象,比如主角特麼整天做夢夢到一棵樹,巴拉巴拉。
當然除了這些重要道具,做文藝片的時候很強調所謂的象徵意義,一草一木都可能要可以安排,什麼大雁南飛一會飛一個S一會飛一個B之類的,開玩笑,文藝片的象徵意義的物象通常直接取材於生活,一個畫主席像的茶杯,一碗百年老店的炒肝,還有突然想到《追兇者也》裡面被圈養的那隻豬,好吧《追兇者也》貌似不算文藝片。
前面忘記說了,把普通道具賦予象徵意義是兩個層面,一個是具象的,落實到具體的道具上,通常這個道具作為劇情道具,與主角發生互動,比如糖耳朵象徵故鄉,一種是抽象的,只是依靠鏡頭展現,比如《霧中風景》最後的大樹,他不與劇情人物互動,而是站在導演視角給出的客觀的物象,以此表明的是戲外的象徵意義,等等,腦袋有點暈就不回去修改了,能理解就成。
另外倒是不要太過刻意把鏡頭裡出現的一切都給賦予象徵意義,《健忘村》豆瓣評價竟然6.7,確實有點搞不懂豆瓣群眾的審美品位了,它裡面所有的出現的東西都想要賦予一個象徵意義,名字都特麼不放過,觀眾看不懂,專業人士靠猜,看完後腦袋腫脹的理邏輯,賦予的資訊量過大卻對劇情沒什麼卵用,這種片子就別去坑製片人和觀眾了。
其實說是象徵意義這種東西,其實更多地是鏡頭語言帶給觀眾的感受激發了觀眾本身的文化基因,由此引申理解出道具本身不具備的一些東西,你讓外星人來理解一個飄來飄去的塑膠袋,就有點難為人家了。
以上,閒言碎語過多,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