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由於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或外力作用引起纖維環破裂,導致椎間盤的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和(或)馬尾神經,而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者。腰椎間盤突出症最常見的症狀是腰痛和下肢放射痛。腰椎間盤突出症佔腰腿痛患者的18%。好發於20~40歲之間,約佔腰椎間盤突出症的65%~80%,40歲以上患者約佔20%~35%。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分為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兩大類。對於初次發作或病程較短,未經系統保守治療的年輕椎間盤突出患者,或是以腰痛症狀為主的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主張非手術治療。透過中醫的辨證用藥、手法推拿、牽引、臥床休息、理療、針灸等綜合治療,其效果較為肯定。對於部分疼痛甚者可配合非甾體消炎止痛藥口服,或行硬膜外封閉,亦達到止痛的目的。部分患者反覆發作,非手術治療無效,影響生活及工作,或遊離型脫出,臨床症狀嚴重,或神經實質損害明顯(明顯的肌肉萎縮、肌力減弱),或有馬尾神經損害者,則應選擇手術治療。
(一)辨證施治
本病多為本虛標實證,內虛責之於肝腎,外實責之於風寒溼邪及外傷瘀血。急性發作疼痛劇烈,治標為主,緩解期痺痛綿綿,反覆不愈,以治本為主,或隨虛實標本兼顧。
(二) 手法治療
手法能緩解肌肉痙攣,鬆解粘連,疏通經脈,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時,起到改善區域性血運、減輕椎間盤內壓、促使突出物回納,或改變與神經根的位置的作用,從而起到緩解疼痛的目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手法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腰椎定點斜扳手法
二是大推拿術。適用於年輕,初次發作或病程較短的椎間盤突出症,未經治療者;或是以腰痛症狀為主的椎間盤突出症;或是以膨出為主,未有明確神經損害體徵的患者。
(三)牽引療法
(1)電動骨盆牽引
本法是腰椎間盤突出症保守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體位要求如仰臥位牽引時,髖關節處於屈曲位較好,可應用一三角枕置於雙膝下。牽引力原則上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宜,腰椎牽引力量至少>25%體重。牽引時間20~40分鐘,平均30分鐘。治療頻度每週約五--六次。
(2)持續牽引法
患者臥硬板床,床尾抬高15°,套上骨盆牽引帶,負重15~30kg,腰下可墊一薄枕,持續牽引時間較長,牽引時間3周左右。
(四)針灸療法
與腰腿痛有密切關係的經絡有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經、足少陽膽經、督脈等。急性期用瀉法,慢性期用平補平瀉或補法,或加用灸法。
(五)西藥治療
對疼痛明顯者,可適當給予非甾體消炎止痛和營養神經的藥物,或使用少量糖皮質激素靜脈滴注(高血壓病、消化道潰瘍者禁用)以促使神經根炎症的消退,以達止痛作用。
(六)封閉療法
將局麻藥和類固醇藥物注射到痛點或硬膜外腔,使神經根無菌性炎症得到直接治療,起到較好的消炎鎮痛作用。封閉療法所用藥物含有類固醇,高血壓病、消化道潰瘍者禁用。
1 硬膜外腔封閉術
將藥物注射到硬膜外腔,常用1%~2%利多卡因5~10ml、複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ml,混合後注射到腰椎管硬膜外腔,7~14天注射1次,全療程不超過3次。
2 神經根封閉術
透過X光機或者CT定位,使穿刺針準確到達受累神經根的旁邊,將藥物直接浸潤受累神經根,療效確切。對於影像學和臨床症狀不相符合的病例,此方法可作為診斷性治療,準確判斷責任節段或受累神經根。
(七)手術療法
手術能夠摘除突出的椎間盤,能解除馬尾和神經根的壓迫,因而能達到明顯的治療效果;但手術並不能修復已經退變的椎間盤,也不能使受傷的神經組織立即修復,同時,手術還可能進一步破壞脊柱的穩定性,所以要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圍手術期對患者採用中醫的治療方法,有助於減輕神經根的炎症,促進血運的恢復,提供神經修復的營養物質。
1 手術適應證
(1)症狀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經非手術療法治療3個月以上無效者。
(2)有廣泛肌肉癱瘓、感覺減退以及馬尾神經損害者(如馬鞍區感覺減退及大小便功能障礙等),有完全或部分截癱者。這類患者多屬中央型突出,或系纖維環破裂髓核碎塊脫入椎管,形成對神經根及馬尾神經廣泛壓迫,應儘早手術。
(3)伴有嚴重間歇性跛行者,多同時有椎管狹窄症,或X線平片及CT影象顯示椎管狹窄者,非手術療法不能奏效,均宜及早手術治療。
2 常用的手術方法有經皮內窺鏡手術、椎間盤鏡(MED)下髓核摘除術、微創管道下開窗髓核摘除術以及椎間盤摘除固定融合術(PLIF/TLIF)。
治療方法有很多,但是最好要先進行腰椎影像學檢查,如腰椎X光片、CT、MR等檢查以明確腰椎間盤突出的程度,確定治療的方案。
腰椎間盤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由於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或外力作用引起纖維環破裂,導致椎間盤的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和(或)馬尾神經,而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者。腰椎間盤突出症最常見的症狀是腰痛和下肢放射痛。腰椎間盤突出症佔腰腿痛患者的18%。好發於20~40歲之間,約佔腰椎間盤突出症的65%~80%,40歲以上患者約佔20%~35%。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分為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兩大類。對於初次發作或病程較短,未經系統保守治療的年輕椎間盤突出患者,或是以腰痛症狀為主的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主張非手術治療。透過中醫的辨證用藥、手法推拿、牽引、臥床休息、理療、針灸等綜合治療,其效果較為肯定。對於部分疼痛甚者可配合非甾體消炎止痛藥口服,或行硬膜外封閉,亦達到止痛的目的。部分患者反覆發作,非手術治療無效,影響生活及工作,或遊離型脫出,臨床症狀嚴重,或神經實質損害明顯(明顯的肌肉萎縮、肌力減弱),或有馬尾神經損害者,則應選擇手術治療。
(一)辨證施治
本病多為本虛標實證,內虛責之於肝腎,外實責之於風寒溼邪及外傷瘀血。急性發作疼痛劇烈,治標為主,緩解期痺痛綿綿,反覆不愈,以治本為主,或隨虛實標本兼顧。
(二) 手法治療
手法能緩解肌肉痙攣,鬆解粘連,疏通經脈,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時,起到改善區域性血運、減輕椎間盤內壓、促使突出物回納,或改變與神經根的位置的作用,從而起到緩解疼痛的目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手法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腰椎定點斜扳手法
二是大推拿術。適用於年輕,初次發作或病程較短的椎間盤突出症,未經治療者;或是以腰痛症狀為主的椎間盤突出症;或是以膨出為主,未有明確神經損害體徵的患者。
(三)牽引療法
(1)電動骨盆牽引
本法是腰椎間盤突出症保守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體位要求如仰臥位牽引時,髖關節處於屈曲位較好,可應用一三角枕置於雙膝下。牽引力原則上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宜,腰椎牽引力量至少>25%體重。牽引時間20~40分鐘,平均30分鐘。治療頻度每週約五--六次。
(2)持續牽引法
患者臥硬板床,床尾抬高15°,套上骨盆牽引帶,負重15~30kg,腰下可墊一薄枕,持續牽引時間較長,牽引時間3周左右。
(四)針灸療法
與腰腿痛有密切關係的經絡有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經、足少陽膽經、督脈等。急性期用瀉法,慢性期用平補平瀉或補法,或加用灸法。
(五)西藥治療
對疼痛明顯者,可適當給予非甾體消炎止痛和營養神經的藥物,或使用少量糖皮質激素靜脈滴注(高血壓病、消化道潰瘍者禁用)以促使神經根炎症的消退,以達止痛作用。
(六)封閉療法
將局麻藥和類固醇藥物注射到痛點或硬膜外腔,使神經根無菌性炎症得到直接治療,起到較好的消炎鎮痛作用。封閉療法所用藥物含有類固醇,高血壓病、消化道潰瘍者禁用。
1 硬膜外腔封閉術
將藥物注射到硬膜外腔,常用1%~2%利多卡因5~10ml、複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ml,混合後注射到腰椎管硬膜外腔,7~14天注射1次,全療程不超過3次。
2 神經根封閉術
透過X光機或者CT定位,使穿刺針準確到達受累神經根的旁邊,將藥物直接浸潤受累神經根,療效確切。對於影像學和臨床症狀不相符合的病例,此方法可作為診斷性治療,準確判斷責任節段或受累神經根。
(七)手術療法
手術能夠摘除突出的椎間盤,能解除馬尾和神經根的壓迫,因而能達到明顯的治療效果;但手術並不能修復已經退變的椎間盤,也不能使受傷的神經組織立即修復,同時,手術還可能進一步破壞脊柱的穩定性,所以要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圍手術期對患者採用中醫的治療方法,有助於減輕神經根的炎症,促進血運的恢復,提供神經修復的營養物質。
1 手術適應證
(1)症狀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經非手術療法治療3個月以上無效者。
(2)有廣泛肌肉癱瘓、感覺減退以及馬尾神經損害者(如馬鞍區感覺減退及大小便功能障礙等),有完全或部分截癱者。這類患者多屬中央型突出,或系纖維環破裂髓核碎塊脫入椎管,形成對神經根及馬尾神經廣泛壓迫,應儘早手術。
(3)伴有嚴重間歇性跛行者,多同時有椎管狹窄症,或X線平片及CT影象顯示椎管狹窄者,非手術療法不能奏效,均宜及早手術治療。
2 常用的手術方法有經皮內窺鏡手術、椎間盤鏡(MED)下髓核摘除術、微創管道下開窗髓核摘除術以及椎間盤摘除固定融合術(PLIF/TLIF)。
治療方法有很多,但是最好要先進行腰椎影像學檢查,如腰椎X光片、CT、MR等檢查以明確腰椎間盤突出的程度,確定治療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