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雪狼元廷步行者

    鮑魚是一種非常名貴的海產食品。它不是魚,而是爬附在淺海低潮線以下岩石上的一種單殼類軟體動物。

    在鮑魚的身體外邊,包被著一個厚的石灰質的貝殼,它達個貝殼是一個右旋的螺形貝殼,呈耳狀,它的拉丁文學名按字義翻譯可以叫做“海耳”,就是因為它的貝殼的形狀像耳朵的緣故。另外在鮑魚的貝殼上都有從殼頂向腹面逐漸增大的一列螺旋排列的突起。這些突起在靠近螺層末端的一些貫穿成孔,孔數隨種類不同而異。在中國北方分佈的盤大鮑有4—5個,南方分佈的雜色鮑有7—9個。中國古代,給鮑魚起名叫“九孔螺”,就是從它的這種特徵而來的。

    鮑魚的頭部很發達,它的兩個觸角在伸展時很細很長。在觸角的基部背側各有一個短的突起,突起的末端生長著眼睛。在兩個觸角之間有頭葉,頭葉的腹面有向前伸出的吻,吻的前端有日。口裡面有強大的齒舌,齒舌是許多貝類的特有器官,它是一個幾丁質的帶子,上面生著很多列小齒,形狀很像銼刀,貝類就利用這些小齒刮取和磨碎食物。一般說來草食性的種類小齒的數目多,先端園,肉食性的種類小齒數目少,但強有力,先端常有鉤或刺。鮑魚是草食性種類,所以它的齒舌帶上的小齒數目極多。

    鮑魚的足部特別肥厚,分為上下兩部分。上足生有許多觸角和小丘,用來感覺外界的情況;下足伸展時呈橢圓形,腹面平,適於附著和爬行。我們吃鮑魚主要就是吃它的足部的肌肉。

    鮑魚的外套膜和貝殼的形狀一樣,整個覆蓋在身體背面,與共他螺類不同的是在鮑魚外套膜的右側有一條裂縫,這個裂縫的位置與貝殼邊緣的孔的位置相當,在裂縫的邊緣上生長著觸手。在鮑魚活動時,這些觸手便從殼孔伸出,司威覺的作用。外套膜邊緣有裂縫是原始的腹足類的特徵,像縫螺、有名的紅翁戎和鑰孔螺都是達樣。

    鮑魚生活在水流湍急、海藻繁茂的岩礁地帶,在沿海島嶼或海岸向外突出的巖角都是它們喜歡棲息的地方。鮑魚多爬匍於岩礁的縫隙或石洞中,它們分佈的水深隨種類而不同,像中國北方的盤大鮑一般分佈在十多米的水深處,在冬季為了避寒向深處移動,深度可達30米。到了春季慢慢上移,有的可在潮線下數米生活,小鮑魚甚至在低潮線附近也能採到。

    鮑魚喜歡晝伏夜出,養在水池中的鮑魚一般在白天蟄伏不動,只要天一黑就慢慢活動起來。特別是在10點以後至後牛夜3點以前最為活躍,達時它們的頭部、足部全部伸展,外套膜裂縫上的觸手自殼孔伸出,在池底或池壁爬行。它們爬行的速度每分鐘可達50釐米。鮑魚還有歸巢的習慣,它們常喜歡住在洞穴裡,夜間外出覓食,到快天明時又返回洞穴中居住。

    鮑魚喜歡吃褐藻或紅藻,像盤大鮑很喜歡吃裙帶菜、幼嫩的海帶和馬尾藻等。在水池中飼養的鮑魚,每個每天能吃數十克小海帶。鮑魚的食量隨季節而有變化,一般水溫較高的季節吃得多,冬季不太活動,吃得少。當人們把海帶投入養鮑魚的水池時,雖然鮑魚的頭縮在殼中,但依靠此較靈敏的嗅覺,能迅速發現食物的方向而爬向海帶處。當食物離它的身體還有一段距離時,它可以伸長下足前端的兩葉,以抱合的姿式,把食物拉向口邊,並伸出像圓盤狀的吻部,用齒舌舐食。被它們吃過的海帶常留有邊椽帶齒紋的牛圓形大窟窿。

    鮑魚的繁殖,跟一般螺類不一樣。一般螺類大多是經過交尾繁殖的,而且它們在產卵時都分泌膜質或膠質的東西,把卵包被起來,單獨產出或構成卵群。鮑魚是雌雄異體,可是它並不進行交尾。到繁殖季節,雄性和雌性的生殖腺成熟以後,便分別把精子和卵子排到體外的海水中,卵子在海水中遇到精子就可以受精發育,它的這種繁殖方式是和雙殼類的繁殖很相似的。鮑魚的雌雄性從外表不容易看出來,必須看它的生殖腺才能判定,在繁殖季節生殖腺很發達,雌性的呈深綠色,而雄性的呈淡黃色。鮑魚的產卵時期隨種類和地區而不同。在青島,盤大鮑一般在夏、秋兩季繁殖,卵子受精後經過浮游的擔輪幼蟲和麵盤幼蟲,以後沉於海底變態成幼鮑。鮑魚的生長此較慢,一年後貝殼大體可達2—3釐米,二年後大的可達4—5釐米。殼長10釐米以上的鮑魚大約要長六、七年。

    鮑魚的種類很多,分佈也很廣,幾乎世界各地的海里都能找到它。中國沿海也都有鮑魚分佈,在北方,以大連及長山八島出產較多,出產的都是盤大鮑,它們的個體較大,呈卵圓形;在南海出產雜色鮑和耳鮑等,雜色鮑和盤大鮑的形狀相似,但個體較小;耳鮑體形較長,貝殼更像耳朵,它足部的肉最肥厚,平時貝殼不能完全把它包在裡面。

    鮑魚的肉很好吃,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喜歡食用。但它的自然產量較小,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所以人們都想辦法養殖它,目前在日本已對鮑魚的養殖做了很多工作。中國在這方面也進行了一些工作,為鮑魚養殖建立了一定的條件。鮑魚除了鮮食以外,還可加工製成罐頭、鮑魚乾。它的貝殼叫石決明,是常用的中藥藥材。此外,鮑魚的貝殼還可以用來製造工藝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