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動力基礎和源泉,是人腦對生理和社會需求的反映(人們對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所提出的要求在大腦中的反映)。心理學家也把促成人們各種行為動機的慾望稱為需要。
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早期從維持生存和延續後代,形成了最初的需要。人為了生存就要滿足他的生理的需要。例如餓了就需要食物;冷了就需要衣服;累了就需要休息;為了傳宗接代,就需要戀愛、婚姻。人為了生存和發展還必然產生社會需求。例如,透過勞動,創造財富,改善生存條件;透過人際交往,溝通訊息,交流感情,相互協作。人的這些生理需求和社會需求反映在個體的頭腦中,就形成了他的需要。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日益進步,為了提高物質文化水平,逐步形成了高階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人有生理需求和社會需求,即需要,就必然去追求、去爭取、去努力。因此,正如一些心理學家所說:“需要是積極性的源泉。”“需要——這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發展條件的必要性。……需要激發人的積極性。”“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動的基本動力。”
需要有下列特點:
1、任何需要都有明確的物件。或者表現為追求某一種東西的意念,或者表現為避開某一事物、停止某一活動的意念。
2、一般的需要有周期性,週而復始;比較複雜的需要雖然沒有周期性,但在條件適合時,也可能多次重新出現。
3、需要隨社會歷史的進步而不斷髮展。一般由低階到高階、簡單到複雜、物質到精神、單樣到多樣。
人的需要又表現為以下特徵:
第一,物件性。人的需要不是空洞的,而是有目的、有物件的,而且也隨著滿足需要的物件的擴大而發展。人的需要的物件既包括物質的東西,如衣、食、住、行,也包括精神的東西,如信仰、文化、藝術、體育;既包括個人生活和活動,例如,個人日常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活動,也包括參與社會生活和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的結果。例如,透過相互協作,帶來物質成果,透過人際交往,溝通感情,帶來愉悅和充實;既包括想要追求某一事物或開始某一活動的意念,也表現為想要避開某一事物或停止某一活動的意念,這些意念的產生都是根據個人需要及其變化決定的。各種需要彼此之間的區別,就在於需要物件的不同。但無論是物質需要、還是精神需要,都必須有一定的外部物質條件才能滿足。例如,居住需要房子,出門要有交通工具,娛樂要有場所……
第二,階段性。人的需要是隨著年齡、時期的不同而發展變化的。也就是說個體在發展的不同時期,需要的特點也不同。例如,嬰幼兒主要是生理需要,即需要吃、喝、睡;少年時代開始發展到對知識、安全的需要;到青年時期又發展到對戀愛、婚姻的需要;到成年時,又發展到對名譽、地位、尊重的需要等。
第三,社會制約性。人不僅有先天的生理需要,而且在社會實踐中,在接受人類文化教育過程中,發展出許多社會性需要。這些社會需要受時代、歷史的影響,又受階級性的影響。在經濟落後、生活水平低下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溫飽;在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時期,人們需要的不僅是豐裕的物質生活,同時也開始需要高雅的精神生活。具有不同的階級屬性的人需要也不一樣,資產階級需要的是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工人階級需要的是自由、民主、溫飽和消滅剝削。由此可見,人的需要又具有社會性和歷史與階級的制約性。
第四,獨特性。人與人之間的需要既有共同性,又有獨特性。由於生理、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條件因素不同,每個人的需要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年齡不同的人、身體條件不同的人、社會地位不同的人、經濟條件不同的人,都會在物質和精神方面有不同的需要。
慾望
1.希望,盼望。2.想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
"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慾望是人性的組成部分,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它是本能的一種釋放形式,構成了人類行為最內在與最基本的根據與必要條件.在慾望的推動下,人不斷佔有客觀的物件,從而同自然環境和社會形成了一定的關係。透過慾望或多或少的滿足,人作為主體把握著客體與環境,和客體及環境取得同一。在這個意義上,慾望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動力,從而也是人類進化、社會發展與歷史進步的動力。但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本能是歷史地被決定的。"作為一種本能結構的慾望,無論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可能超出歷史的結構,它的功能作用是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慾望的有效性與必要性是有限度的?quot;滿足不是絕對的,總有新的慾望會無休止地產生出來。"由於慾望這種不知厭足的特性,慾望的過度釋放會造成破壞的力量。叔本華說過,慾望過於劇烈和強烈,就不再僅僅是對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會進而否定或取消別人的生存。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來取消或壓制別人的慾望是不合理的,但過度推崇與放縱慾望也是愚蠢的。慾望不是純粹的、絕對的東西,它需要理智的調控與節制,它也絕不可能像有人聲稱的是文明發展的唯一動力。
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動力基礎和源泉,是人腦對生理和社會需求的反映(人們對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所提出的要求在大腦中的反映)。心理學家也把促成人們各種行為動機的慾望稱為需要。
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早期從維持生存和延續後代,形成了最初的需要。人為了生存就要滿足他的生理的需要。例如餓了就需要食物;冷了就需要衣服;累了就需要休息;為了傳宗接代,就需要戀愛、婚姻。人為了生存和發展還必然產生社會需求。例如,透過勞動,創造財富,改善生存條件;透過人際交往,溝通訊息,交流感情,相互協作。人的這些生理需求和社會需求反映在個體的頭腦中,就形成了他的需要。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日益進步,為了提高物質文化水平,逐步形成了高階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人有生理需求和社會需求,即需要,就必然去追求、去爭取、去努力。因此,正如一些心理學家所說:“需要是積極性的源泉。”“需要——這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發展條件的必要性。……需要激發人的積極性。”“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動的基本動力。”
需要有下列特點:
1、任何需要都有明確的物件。或者表現為追求某一種東西的意念,或者表現為避開某一事物、停止某一活動的意念。
2、一般的需要有周期性,週而復始;比較複雜的需要雖然沒有周期性,但在條件適合時,也可能多次重新出現。
3、需要隨社會歷史的進步而不斷髮展。一般由低階到高階、簡單到複雜、物質到精神、單樣到多樣。
人的需要又表現為以下特徵:
第一,物件性。人的需要不是空洞的,而是有目的、有物件的,而且也隨著滿足需要的物件的擴大而發展。人的需要的物件既包括物質的東西,如衣、食、住、行,也包括精神的東西,如信仰、文化、藝術、體育;既包括個人生活和活動,例如,個人日常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活動,也包括參與社會生活和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的結果。例如,透過相互協作,帶來物質成果,透過人際交往,溝通感情,帶來愉悅和充實;既包括想要追求某一事物或開始某一活動的意念,也表現為想要避開某一事物或停止某一活動的意念,這些意念的產生都是根據個人需要及其變化決定的。各種需要彼此之間的區別,就在於需要物件的不同。但無論是物質需要、還是精神需要,都必須有一定的外部物質條件才能滿足。例如,居住需要房子,出門要有交通工具,娛樂要有場所……
第二,階段性。人的需要是隨著年齡、時期的不同而發展變化的。也就是說個體在發展的不同時期,需要的特點也不同。例如,嬰幼兒主要是生理需要,即需要吃、喝、睡;少年時代開始發展到對知識、安全的需要;到青年時期又發展到對戀愛、婚姻的需要;到成年時,又發展到對名譽、地位、尊重的需要等。
第三,社會制約性。人不僅有先天的生理需要,而且在社會實踐中,在接受人類文化教育過程中,發展出許多社會性需要。這些社會需要受時代、歷史的影響,又受階級性的影響。在經濟落後、生活水平低下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溫飽;在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時期,人們需要的不僅是豐裕的物質生活,同時也開始需要高雅的精神生活。具有不同的階級屬性的人需要也不一樣,資產階級需要的是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工人階級需要的是自由、民主、溫飽和消滅剝削。由此可見,人的需要又具有社會性和歷史與階級的制約性。
第四,獨特性。人與人之間的需要既有共同性,又有獨特性。由於生理、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條件因素不同,每個人的需要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年齡不同的人、身體條件不同的人、社會地位不同的人、經濟條件不同的人,都會在物質和精神方面有不同的需要。
慾望
1.希望,盼望。2.想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
"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慾望是人性的組成部分,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它是本能的一種釋放形式,構成了人類行為最內在與最基本的根據與必要條件.在慾望的推動下,人不斷佔有客觀的物件,從而同自然環境和社會形成了一定的關係。透過慾望或多或少的滿足,人作為主體把握著客體與環境,和客體及環境取得同一。在這個意義上,慾望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動力,從而也是人類進化、社會發展與歷史進步的動力。但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本能是歷史地被決定的。"作為一種本能結構的慾望,無論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可能超出歷史的結構,它的功能作用是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慾望的有效性與必要性是有限度的?quot;滿足不是絕對的,總有新的慾望會無休止地產生出來。"由於慾望這種不知厭足的特性,慾望的過度釋放會造成破壞的力量。叔本華說過,慾望過於劇烈和強烈,就不再僅僅是對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會進而否定或取消別人的生存。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來取消或壓制別人的慾望是不合理的,但過度推崇與放縱慾望也是愚蠢的。慾望不是純粹的、絕對的東西,它需要理智的調控與節制,它也絕不可能像有人聲稱的是文明發展的唯一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