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王勃只在世上活了26年(650~676),《滕王閣序》是他在省父途中路過洪州(江西南昌)時,在都督閻伯璵於滕王閣舉辦的宴席上即席而作的,全名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在寫下了這篇不朽之作後,因渡南海而溺水,雖然被救了上來,但因驚嚇過度,而不幸夭亡。
《滕王閣序》不僅是王勃的絕筆之文,也是有著幾百年歷史的駢文最後的絕世輓歌。
所以在談《滕王閣序》的文學成就時,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所謂的水平是相對於“整個中國古典文學史”而言,還是相對於“駢文史”而言?或者單就這篇文章本身而言?
一、相對於整個中國古典文學
中國的古典文學史,包容太廣大了,內容也極其豐富,優秀的作品燦若星辰。上至先秦,下至明清。涵蓋四書五經,詩歌,辭賦,駢文,散文,曲子詞,小說等等。不說屈原的《天問》這樣被譽為“千古萬古至奇之作”的跨時代作品,亦不說莊子的《逍遙遊》,單說《離騷》對中國文學發展和影響,也是《滕王閣序》不能比的。
在通俗讀本《古文觀止》裡,還有許多名垂不朽的其他文章,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其藝術和思想性上,都可與之頡頏。
如其寫景之名句: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范仲淹· 《岳陽樓記》
這段寫洞庭湖,寫得很有氣勢。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范仲淹· 《岳陽樓記》
論辭采的流麗,亦不輸於勃之作。
而《滕王閣序》這一篇文章,放在輝煌燦爛,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學史裡,算得上是其中的一顆耀眼明珠。只不過駢文發展到王勃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式微了,強弩之末。王勃生於六朝文風漸微的時代,為駢文的落幕劃上了一個完美的篇章。
二、相對於駢文史而言
我們都知道,駢文起源於六朝,發展到唐朝時,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遵循盛極而衰的規律,駢文也是如此。到隋朝的時候,文壇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魏晉以來的文風存在著“浮靡綺麗”的弊端,開始改革,提倡質樸的文風。
如李諤的《上隋高祖革文華書》曰:
到唐朝中期,韓愈發起了“古文”運動,將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辭藻、 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但即便韓愈反對浮靡的駢儷文,也對王勃的《滕王閣序》另眼有加,對其很是推崇。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王勃對六朝文風的改變有重要貢獻,不僅擴大了詩文的題材範圍,使其不再侷限於宮廷,還使六朝以來頹廢淫靡的文風開始向清新剛健轉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屬《滕王閣序》。
這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按照駢文的規則形式,無論是用典、辭藻、聲韻、對偶,都可與巔峰時期的駢文相媲美,最最關鍵的是此文讀來暢快淋漓,氣勢奔放而又流暢自然,比六朝駢文多了一份清新剛健,自成風骨。
如: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又如: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整個駢文史裡,《滕王閣序》是其中的完美之作,不朽經典!
也是駢文的代表作之一,更是駢文的輓歌。正如王勃的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樣,留給我們的,是絕世之響。
三、單論本身的文學成就
前面已經講過了,再補充一下。
我們在談一部文章的文學成就時,不僅要看它的藝術性、思想性,還要看其中的精神,到底是否經得住歷史的考驗?
王勃的《滕王閣序》整篇文章一氣讀來,有凌雲之氣,挾風雷之聲,讀之令人奮發!裡面很多名言,在這個時代,仍然震耳發聵,仍具有啟迪人心,引導人們積極向上的理論,仍能引起這個時代很多人的共鳴,在這一點上,是其他很多古文所不具備的。
比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告誡人們,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堅持,永遠別放棄心中的理想。
這篇文章的語言藝術上,辭采華麗流暢、清健高華,如彩雲排空、長虹貫日,精彩名句迭出,更何況還有“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千古佳句。單論辭藻,後世文章,莫有與之抗者。
我們都知道王勃只在世上活了26年(650~676),《滕王閣序》是他在省父途中路過洪州(江西南昌)時,在都督閻伯璵於滕王閣舉辦的宴席上即席而作的,全名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在寫下了這篇不朽之作後,因渡南海而溺水,雖然被救了上來,但因驚嚇過度,而不幸夭亡。
《滕王閣序》不僅是王勃的絕筆之文,也是有著幾百年歷史的駢文最後的絕世輓歌。
所以在談《滕王閣序》的文學成就時,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所謂的水平是相對於“整個中國古典文學史”而言,還是相對於“駢文史”而言?或者單就這篇文章本身而言?
一、相對於整個中國古典文學
中國的古典文學史,包容太廣大了,內容也極其豐富,優秀的作品燦若星辰。上至先秦,下至明清。涵蓋四書五經,詩歌,辭賦,駢文,散文,曲子詞,小說等等。不說屈原的《天問》這樣被譽為“千古萬古至奇之作”的跨時代作品,亦不說莊子的《逍遙遊》,單說《離騷》對中國文學發展和影響,也是《滕王閣序》不能比的。
在通俗讀本《古文觀止》裡,還有許多名垂不朽的其他文章,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其藝術和思想性上,都可與之頡頏。
如其寫景之名句: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范仲淹· 《岳陽樓記》
這段寫洞庭湖,寫得很有氣勢。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范仲淹· 《岳陽樓記》
論辭采的流麗,亦不輸於勃之作。
而《滕王閣序》這一篇文章,放在輝煌燦爛,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學史裡,算得上是其中的一顆耀眼明珠。只不過駢文發展到王勃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式微了,強弩之末。王勃生於六朝文風漸微的時代,為駢文的落幕劃上了一個完美的篇章。
二、相對於駢文史而言
我們都知道,駢文起源於六朝,發展到唐朝時,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遵循盛極而衰的規律,駢文也是如此。到隋朝的時候,文壇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魏晉以來的文風存在著“浮靡綺麗”的弊端,開始改革,提倡質樸的文風。
如李諤的《上隋高祖革文華書》曰:
“魏之三祖,更尚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下之從上,有同影響,競騁文華,遂成風俗。江左齊、梁,其弊彌甚,貴賤賢愚,唯務吟詠。遂復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茲擢士。祿利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篤......”到唐朝中期,韓愈發起了“古文”運動,將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辭藻、 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但即便韓愈反對浮靡的駢儷文,也對王勃的《滕王閣序》另眼有加,對其很是推崇。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王勃對六朝文風的改變有重要貢獻,不僅擴大了詩文的題材範圍,使其不再侷限於宮廷,還使六朝以來頹廢淫靡的文風開始向清新剛健轉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屬《滕王閣序》。
這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按照駢文的規則形式,無論是用典、辭藻、聲韻、對偶,都可與巔峰時期的駢文相媲美,最最關鍵的是此文讀來暢快淋漓,氣勢奔放而又流暢自然,比六朝駢文多了一份清新剛健,自成風骨。
如: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又如: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整個駢文史裡,《滕王閣序》是其中的完美之作,不朽經典!
也是駢文的代表作之一,更是駢文的輓歌。正如王勃的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樣,留給我們的,是絕世之響。
三、單論本身的文學成就
前面已經講過了,再補充一下。
我們在談一部文章的文學成就時,不僅要看它的藝術性、思想性,還要看其中的精神,到底是否經得住歷史的考驗?
王勃的《滕王閣序》整篇文章一氣讀來,有凌雲之氣,挾風雷之聲,讀之令人奮發!裡面很多名言,在這個時代,仍然震耳發聵,仍具有啟迪人心,引導人們積極向上的理論,仍能引起這個時代很多人的共鳴,在這一點上,是其他很多古文所不具備的。
比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告誡人們,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堅持,永遠別放棄心中的理想。
這篇文章的語言藝術上,辭采華麗流暢、清健高華,如彩雲排空、長虹貫日,精彩名句迭出,更何況還有“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千古佳句。單論辭藻,後世文章,莫有與之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