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詩經·國風·周南·桃夭》儘管有許多人並沒有專門讀過《詩經》,但總能念上《桃夭》詩中的一兩句經典,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即便不解其中真意,還是會被這兩句短詩所迷,忍不住心裡暗歎一聲,“寫得可真美!” 此詩以後,美人與桃花便結下了難解難分的緣分。仔細想來,那姣好的美人面,兩頰顏色粉嫩,嬌豔欲滴,可不正是如桃花一般麼? 也難怪崔護要在詩中那樣寫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出自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姑且不提此詩桃花依舊、人面不存的悲調,單是這人面桃花交相“比紅”的韻味,就值得仔細研磨一番。 再後來,人面桃花就發展成形容美人的必備詞彙。而桃花與美女的關係,也越來越親密,有時甚至相互替代,衍生出“桃花運”、“爛桃花”、“桃花劫”等日常用語。但它們的源頭,還是《詩經》中的這首《桃夭》。 實際上,《桃夭》本來就是一首祝賀女子出嫁的詩歌。它之所以成為“人面桃花”的濫觴,也不全是因為它首次將女子之美與桃花聯結在一起,更是因為它將女子的為婦之道娓娓道來。 是什麼為婦之道呢?其實就是《桃夭》詩歌每章後兩句所說的“宜家宜室宜家人”。當然,這裡所說的“家”與“室”是有區別的。畢竟《詩經》的語言相當精簡,不至於偏愛犯重複囉嗦的毛病。 前人註解此處說:“室為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也就是說,“室”指夫婦二人的小家,“家”包括父母孩子等更大範圍。由此推論,家人的範圍自然是更廣的,特別是在古代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建立的龐大家族之中。 “宜”字,可以有多種解釋,古人註解中常見的有相安,相善,和順之意,含義比較相近。結合相應社會實際,即女人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來講,取“相安、和順”皆可。也就是說,婦女在家庭之中,應當對整個家族的和睦興旺起著重要作用——大至遠親,小到夫婦關係。 這也正是民間老話常說的:“娶妻當娶賢”。不過,顯然這首《桃夭》詩所反映的不僅僅是女子的賢惠,還有前文所述的美人面若桃花。也是,內外兼美的女子,怎能不惹男人憐愛呢? 不過,這面若桃花的外在到底有多美,就全在對“夭夭”、“灼灼”的理解上了。和《詩經》中的許多詞彙一樣,從古至今對這兩個疊詞的解釋也很多。 對於“夭夭”,比較合理的解釋有“少壯、少好、茂盛、和舒、美貌”等意思,一般作“少好,貌美”來解釋。因為小桃樹在年輕時,生命力極其旺盛,枝條柔美,花開繁盛。尤其是它在隨風起舞時,顧盼生姿,明豔動人,最是能和出嫁的美嬌娘相襯。而歷來人們在用桃花比喻美人時,被比的美人基本上都是年輕貌美的嬌俏女郎。 至於“灼灼”,就沒那麼複雜。因為“灼”字從“火”,自然和火光密切相關。此處疊用“灼灼”,實為描述桃花顏色鮮豔,濃如烈火,光輝逼人,是想寫出桃花開得很是繁盛。 此時,若將“夭夭”與“灼灼”相勾連,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那充滿生機的小桃樹,開滿一樹的繁花,嬌嫩地紅著,濃如火焰一般地耀眼。仿若那出嫁的新娘,面色紅潤,明眸含羞,嘴角帶笑,盡現一生最美的風華。這副景象,到底是“桃花似人”還是“人似桃花”,都快要分不清楚了。 《桃夭》詩就是這樣,在比興之間實現了桃與人的合一,實現了從看桃是桃,看人是人;到看桃不是桃,看人不是人;再到看桃還是桃,看人還是人的三重境界。為達到這種人與物的渾然一體的狀態,《桃夭》詩除了以桃花喻人外,還以桃實喻人,以桃葉喻人! 何以見得?寫果實,它用“有蕡其實”句;寫桃葉,它有“其葉蓁蓁”句。其中,“有蕡”,極言果實之多,“蓁蓁”,極言葉子之多。兩句綴和,清晰完整地描繪出桃樹花繁之後的兩種別樣茂盛姿態,也暗示著女子出嫁以後,為夫家繁衍子嗣,壯大家族的意思。 實際上,如果你仔細觀察過桃樹一年四季的樣子,你就會發現,其實桃實的結成一般在前,桃葉繁茂的樣子在後。年輕的小桃樹還未抽葉芽,就先有花苞。待一樹繁花落盡後,花蒂處結出小小的果實,不仔細看很難發現。 這時候的葉子,還是很新鮮的芽兒。在春風春雨的潤澤之下,桃葉生長極其迅速,幾天不見,就密密匝匝,層層疊疊,比花開時還要茂盛。在這之後,便是果實不斷長大成熟的時期。 若將桃樹的這種生命時序依次對應到出嫁女子的身上來,便是:待嫁的新娘,年輕貌美,燦若桃花;等嫁作人婦,繁衍後代,如桃樹結實;待時光飛逝,廕庇子孫,如桃葉蓁蓁。 據此,可以看見這位美麗的新娘,還有她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美好,以及她未來的人生走向。也正是這樣,才真正成就了一首賀嫁詩的風采。 也就是說,《桃夭》不只是一首單純的“桃花美人詩”,更是一首象徵女子生命時序的“千古賀嫁第一詩”!以致於到了近代,民間娶親仍有“歌《桃夭》三章”的說法! ——全文完——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詩經·國風·周南·桃夭》儘管有許多人並沒有專門讀過《詩經》,但總能念上《桃夭》詩中的一兩句經典,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即便不解其中真意,還是會被這兩句短詩所迷,忍不住心裡暗歎一聲,“寫得可真美!” 此詩以後,美人與桃花便結下了難解難分的緣分。仔細想來,那姣好的美人面,兩頰顏色粉嫩,嬌豔欲滴,可不正是如桃花一般麼? 也難怪崔護要在詩中那樣寫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出自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姑且不提此詩桃花依舊、人面不存的悲調,單是這人面桃花交相“比紅”的韻味,就值得仔細研磨一番。 再後來,人面桃花就發展成形容美人的必備詞彙。而桃花與美女的關係,也越來越親密,有時甚至相互替代,衍生出“桃花運”、“爛桃花”、“桃花劫”等日常用語。但它們的源頭,還是《詩經》中的這首《桃夭》。 實際上,《桃夭》本來就是一首祝賀女子出嫁的詩歌。它之所以成為“人面桃花”的濫觴,也不全是因為它首次將女子之美與桃花聯結在一起,更是因為它將女子的為婦之道娓娓道來。 是什麼為婦之道呢?其實就是《桃夭》詩歌每章後兩句所說的“宜家宜室宜家人”。當然,這裡所說的“家”與“室”是有區別的。畢竟《詩經》的語言相當精簡,不至於偏愛犯重複囉嗦的毛病。 前人註解此處說:“室為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也就是說,“室”指夫婦二人的小家,“家”包括父母孩子等更大範圍。由此推論,家人的範圍自然是更廣的,特別是在古代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建立的龐大家族之中。 “宜”字,可以有多種解釋,古人註解中常見的有相安,相善,和順之意,含義比較相近。結合相應社會實際,即女人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來講,取“相安、和順”皆可。也就是說,婦女在家庭之中,應當對整個家族的和睦興旺起著重要作用——大至遠親,小到夫婦關係。 這也正是民間老話常說的:“娶妻當娶賢”。不過,顯然這首《桃夭》詩所反映的不僅僅是女子的賢惠,還有前文所述的美人面若桃花。也是,內外兼美的女子,怎能不惹男人憐愛呢? 不過,這面若桃花的外在到底有多美,就全在對“夭夭”、“灼灼”的理解上了。和《詩經》中的許多詞彙一樣,從古至今對這兩個疊詞的解釋也很多。 對於“夭夭”,比較合理的解釋有“少壯、少好、茂盛、和舒、美貌”等意思,一般作“少好,貌美”來解釋。因為小桃樹在年輕時,生命力極其旺盛,枝條柔美,花開繁盛。尤其是它在隨風起舞時,顧盼生姿,明豔動人,最是能和出嫁的美嬌娘相襯。而歷來人們在用桃花比喻美人時,被比的美人基本上都是年輕貌美的嬌俏女郎。 至於“灼灼”,就沒那麼複雜。因為“灼”字從“火”,自然和火光密切相關。此處疊用“灼灼”,實為描述桃花顏色鮮豔,濃如烈火,光輝逼人,是想寫出桃花開得很是繁盛。 此時,若將“夭夭”與“灼灼”相勾連,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那充滿生機的小桃樹,開滿一樹的繁花,嬌嫩地紅著,濃如火焰一般地耀眼。仿若那出嫁的新娘,面色紅潤,明眸含羞,嘴角帶笑,盡現一生最美的風華。這副景象,到底是“桃花似人”還是“人似桃花”,都快要分不清楚了。 《桃夭》詩就是這樣,在比興之間實現了桃與人的合一,實現了從看桃是桃,看人是人;到看桃不是桃,看人不是人;再到看桃還是桃,看人還是人的三重境界。為達到這種人與物的渾然一體的狀態,《桃夭》詩除了以桃花喻人外,還以桃實喻人,以桃葉喻人! 何以見得?寫果實,它用“有蕡其實”句;寫桃葉,它有“其葉蓁蓁”句。其中,“有蕡”,極言果實之多,“蓁蓁”,極言葉子之多。兩句綴和,清晰完整地描繪出桃樹花繁之後的兩種別樣茂盛姿態,也暗示著女子出嫁以後,為夫家繁衍子嗣,壯大家族的意思。 實際上,如果你仔細觀察過桃樹一年四季的樣子,你就會發現,其實桃實的結成一般在前,桃葉繁茂的樣子在後。年輕的小桃樹還未抽葉芽,就先有花苞。待一樹繁花落盡後,花蒂處結出小小的果實,不仔細看很難發現。 這時候的葉子,還是很新鮮的芽兒。在春風春雨的潤澤之下,桃葉生長極其迅速,幾天不見,就密密匝匝,層層疊疊,比花開時還要茂盛。在這之後,便是果實不斷長大成熟的時期。 若將桃樹的這種生命時序依次對應到出嫁女子的身上來,便是:待嫁的新娘,年輕貌美,燦若桃花;等嫁作人婦,繁衍後代,如桃樹結實;待時光飛逝,廕庇子孫,如桃葉蓁蓁。 據此,可以看見這位美麗的新娘,還有她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美好,以及她未來的人生走向。也正是這樣,才真正成就了一首賀嫁詩的風采。 也就是說,《桃夭》不只是一首單純的“桃花美人詩”,更是一首象徵女子生命時序的“千古賀嫁第一詩”!以致於到了近代,民間娶親仍有“歌《桃夭》三章”的說法! ——全文完——